在自然状态下,各种各样的生命无不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所谓生命的丰富多彩,首先即是结构样式的丰富多彩。谁都明白,孔雀与鳄鱼之生命形态的区别,外观上最具特征性的地方即是它们在身体结构上的区别,如果生命的物种、种群、个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不同,生命大家庭中的成员便会如同流水生产线输出的产品,既同质、同规格,又同样、同货色,果真如此,自然界的生命们岂不像撒哈拉沙海中的沙粒那样因太“清一色”而十分地枯燥与乏味?
(一)生命结构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前提
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所有的生命都只是物质的运动形式,而各种生命的运动形式以及生命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必须以一定的生命结构为基础、为前提,且不说那些组织结构非常复杂的灵长类动物,就说那些极其简单的生命如细菌、藻类甚至更基础一些的核酸、蛋白质等生命物质,还不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结构基础之上。生命的基质是天地之间极普通、极一般的自然物质,但并不是说只要有自然物质就一定能表现出生命的运动,自然物质的各种结构元素并不是随机堆砌在一起的,而是严整有序的,如果没有建立在严格秩序基础上的生命结构,再多再优的自然物质也不可能表现出生命的运动。我们知道,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而即使是细胞,其内在的各种物质单元也必须首先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只有当各种物质根据功能的需要组成一定的结构系统时,生物有机体才能表现出生命的特性,进而通过复杂的协调活动构成复杂的生命系统。
(二)生命结构是建立生命文化的承载客体
不仅生命本身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并通过结构实现一定的功能,而且生命文化的产生、形成以及生命文化系统的建立,也是通过对生命结构的认识与理解入手的。生命文化最一般的内涵即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对生命问题形成的基本认识,而这种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外观形式到本质内涵、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逐步深入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伴随着从本质内涵到外观形式、从微观领域到宏观领域的认识与理解。
在人类智慧起源的早期,人们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即是通过视觉而感知的生命体,如牛奔马驰、驴欢狗吠、猫扑猴跳、蛙泳蛇伏……,又如男人女人、老人小人,白人黑人、胖人瘦人……。随着人类智慧的进化以及在智慧支配下原始工具的发明与应用,人们借助工具而通过分解猎物尸体,渐渐地对动物的躯干、肢体、内脏等大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了解,对人体的基本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联想经验。当人们的智慧水平、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形态、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较高阶段时,人们便开始了对生命体解剖结构的科学研究,进而形成了越来越准确的科学认识。继借助显微镜观察微观与超微观生命及生命结构以后,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手段以及以基因研究为代表的现代生物科学,使人们对生命结构的研究有了可向无限深邃之微观领域进军的可能,在其过程中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生命文化宝库。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可见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生命结构的探索而实现的,人类生命文化的建立与库容也主要是通过对生命结构的探索而实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