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福利国家模式对社会的影响

福利国家模式对社会的影响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是在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条件下,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结果。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风险转变的前提下,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福利供给主体减少,而福利需求主体的增加无疑加大了福利国家的支出负担。面临人口这一社会风险所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福利国家模式需要进行相应改进。
外在因素_福利国家模式变迁条件_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历史比较研究

1.外部风险的转变

由外部风险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所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可以用福利制度的供给措施来补救,这是福利制度建立的初衷。福利国家模式是在战后的社会秩序下建立的,适合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在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工业现代化的初期,由于外部风险主要是相对比较单一的经济风险,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物资匮乏的问题,解决物质匮乏,发展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福利国家模式的设计关注的是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而福利制度也是以公民权利为基础把对公民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关注放在了首要位置,福利国家模式就是为了解决人民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所以社会福利制度能够有效的运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类所面临的风险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风险条件下,社会会对制度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当福利国家模式本身已经不能解决现实的社会风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时,其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就面临着变革的挑战,人们面临的主要的外部风险从经济风险转向社会风险,成为导致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经济发展了几十年后,整个社会从单纯的注重经济增长和物质积累的约束中解脱出来,即使还存在部分的物质缺乏,但是如何避免不理性的过度的经济增长,如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社会新的发展方向。这时,福利国家面临的社会风险的首要特征是普遍的人口老龄化,对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两个方面的人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另一方面是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是在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条件下,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结果。而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新出生婴儿占人口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在德国和意大利,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大约只有1.3。虽然说新生儿出生率的降低会在短期内降低社会的少年抚养比,但从人口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对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此的生育水平以及逐年增加的老年人口共同作用,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人口年龄结构越发不合理。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意味着养老金以及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加,而在福利制度建立之初,多数国家基于现收现付的资金筹集模式建立的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制度,是基于代际间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其运行是建立在人口结构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风险转变的前提下,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福利供给主体减少,而福利需求主体的增加无疑加大了福利国家的支出负担。大部分国家都将55%到70%的社会支出用在老人身上[7]。面临人口这一社会风险所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福利国家模式需要进行相应改进。

另外,家庭结构进一步变迁带来了使社会风险增加。社会上传统的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离婚率的上升,非婚生子女增加,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现代社会家庭功能的萎缩。由于妇女劳动参与率的增加,双职工家庭越来越成为社会家庭的主要形式,使德国、日本这样以男性就业,女性负责家庭照顾的家庭模式发生变化,二战后福利制度在德国建立所体现出的特征就是其主要目标是解决男性工作者因某些原因无法就业时的问题,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偏离了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之时,许多家庭越来越多的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照顾之间的不断冲突,日益不稳定的家庭结构对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不稳定的家庭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更多的问题家庭对儿童的身心成长带来了阴影,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意味着社会对福利需求的增加,儿童福利、老年福利政策支出的增大。而在儿童福利的供给方面,如何满足单亲家庭子女的情感需要,甚至是其他福利领域在经济供给的基础上关注情感的福利供给,成为传统的福利国家的制度性约束。儿童及老年群体的家庭福利保障缺失使社会福利需求发生了变化,使福利国家在经济风险的基础上还需面对的社会风险。

2.阶级结构的转变

传统福利国家模式适用于二战后的社会秩序与当时的阶级基础相联系的。福利国家的建立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持续冲突的阶级矛盾。在世界大战期间,国际上无产阶级运动对资产阶级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工人联盟以及强大的工会的威胁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得不通过由国家来承担一定的福利供给的责任,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政策选择,为公民提过必要的福利保障,在此基础上缓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工人阶级的力量的强大,工会比较集中的组织形式都促成了传统福利国家模式的建立。

随着产业结构变革对福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强大而统一的工人阶级开始分化。工人阶级的分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工人阶级两极分化的第一个方面的表现是阶级力量的削弱。工业产业的萎缩导致各国的经济都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发展起来。由于工业制造业标准化程度较高,而服务业更加灵活,标准化程度低,这就使就业市场的可变性因素增加,工作的灵活性及不确定性增大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工业产业劳动力有着相似的工作环境和薪资诉求,其生产形态有利于劳工统一,工会的发展水平较高,有利于进行劳资间的集体协商。随着分散化的办公环境、个性化的工作性质以及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加大,以往熟练的标准化的劳工群体被新型的劳动群体所取代;再加上临时雇用人员以及移民雇工人数的增加,劳动力流动性的加强也使得工会组织日益松散,更加灵活性的生产形态不利于工会的统一,使工会组织活动越发困难,工会的力量变得较为薄弱,很难团结在一起对抗资本力量,可能会导致新产业劳动者的工资待遇的恶化,进而影响到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福利保障功能也会有所减弱。

从工人阶级分化的另一个表现来看,就是阶级内部的收入差异增大导致两极分化严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个人业务的技巧要求更高,因随着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劳动者的需求的增加,在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上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峻,使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严重,收入水平差距加大。在社会阶级中,阶级矛盾越来越复杂。中产阶级在社会政策中谋取更多的特权以获得更多的货币转移,工人阶级内部有稳定工作的保障的就业者与失业者存在两级分化,原有的一致的统一战线弱化,造成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很难组织在一起进行抗议,进而消弱了要求福利政策改进以及福利制度改革的进步力量。降低了社会福利制度实施的效果,使福利制度的实施在发展和平等之间无法兼顾。由于原来比较统一的无产阶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促进福利国家模式的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