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重庆”建设是体现重庆良好的城市形象、综合实力、文化品位和发展潜力的综合工程。为了更好地推进“山水重庆”建设,将“山水重庆”打造成重庆的城市名片,重庆行政学院发挥对外委托培训的平台作用,以“山水重庆”建设为主题,对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上海、广东、浙江、辽宁等14个省(市)的45个培训班的1013名在职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形成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一、市外干部对“山水重庆”的认知情况
1.几乎所有干部高度认可“山水重庆”的城市形象定位
问卷数据显示:外地干部对重庆城市形象持“好”的看法高达99.37%,其中,有88.69%的外地干部认为“山水重庆”最能够体现重庆的城市特色。
2.城市立体空间形象成为“山水重庆”的突出亮点
重庆独特的“一岛”“两江”“三谷”和“四脉”给外地干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城市建筑群、高速公路、绕城公路和轨道交通所连接形成的立体空间结构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视觉冲击。问卷数据显示:外地干部对重庆城市景观印象总体持“好”评价的占比为77.39%,其中,城市建筑群在复杂山地地形中塑造出的强烈视觉落差和冲击感(占比为57.60%)给市外干部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城市立体空间形象成为“山水重庆”最具特色的亮点。
3.“山水重庆”孕育了以巴渝文化为典型的多元文化格局
在问卷中发现:几乎半数的外地干部认为“巴渝文化”最能体现“山水重庆”的文化特点,认同度高达49.55%;除此之外,红色文化(20.32%)、抗战文化(12.49%)、现代时尚的都市休闲文化(9.42%)、统战文化(5.15%)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2.58%)等都成为“山水重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当前“山水重庆”建设面临的瓶颈
1.“山水”“现代”“个性”元素未能有效融入“山水重庆”的硬件建设
一是“山水”元素未能有效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山水重庆”尽管给市外干部留下了较好的总体印象,但在城市建设中还未有效体现“山水”的元素。比如有41.78%的外地干部认为重庆的建筑楼间距过窄,给人带来压抑之感,同时由于建筑物容积率过高和人均绿化率偏低等问题,使得城市宜居优势难以展现;重庆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然而在城市建设中“靠山不护山、近水不亲水”,城市发展规划中未能有效体现产业、人口空间布局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兼容和平衡,山水生态资源未得到最优利用。
二是“现代”元素未能有效融入城市建设之中。目前重庆城市建设与国内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例如有64.86%的市外干部认为重庆作为现代大都市,在集聚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33.43%的市外干部认为高档的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较少且品质不高;15.36%的市外干部认为与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高档写字楼等配套设施供给不足。
三是“个性”元素未能有效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有29.31%的市外干部认为城市建筑同质化的现象较为明显;30.92%的市外干部认为商业服务业设施以大众型基础消费为主,功能较为单一、规模较小且分布零散。
2.“管理”“交通”“文化”元素未能有效融入“山水重庆”的软件建设
一是科学的“管理”元素未能有效融入城市社会治理中。老旧城区人口居住密度大、居住人员复杂,管理措施难以全面覆盖,由此引发老旧街区破坏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有41.62%的市外干部认为旧城区建筑物密度过高,人地矛盾突出,拆迁、修缮、新建工作持续不断,老旧城区、历史街区破坏与污染已成为“山水重庆”提档升级的一大障碍。
二是现代“交通”元素未能有效融入畅通城市动脉中。市外干部对于“山水重庆”特色的空间交通格局认同度较高,特别是有55.16%的市外干部认为城市轻轨最能够体现重庆作为山水组团城市的特色交通,其次为过江缆车(24.6%)、两江渡船(14.29%)及其他。但是,这并未有效缓解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如有82.61%的市外干部认为高峰时段人员流量过大、拥堵严重;40.28%的市外干部认为市区主干线交通不畅,部分轻轨站点拥堵严重、等待周期长;除此之外,市外干部外出后反映:司机违规行驶、行人素质不高、地摊随处摆放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市内交通畅通。
三是独有的“文化”元素未能有效地融入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以巴渝文化为主的山水文化格局体现了重庆特有的码头文化和江湖文化,但是,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经营理念相适应的特色山水城市文化有待于进一步形成。37.62%的市外干部认为:“山水重庆”作为一座集合历史文化名城、战时陪都和现代化大都市等多元文化气质的城市,除了在饮食上体会到了地道的重庆特色,还难以体会到城市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共生共荣的气息。
三、打造“山水重庆”2.0版本的三大建议
1.按照“五大功能区”战略统筹布局“山水重庆”建设的“三个层次”
一是把都市核心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山水大都市中心城区。在尊重既有城市山水脉络和进一步创新组团式发展规划理念的基础上,重点以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引领城市建设的高端功能布局,整体提升城市空间的宜产宜居品质,构建“天人合一”的山水大都市中心区。二是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更好体现都市功能拓展区的绿色生态屏障作用。统筹谋划该区域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的集成优势和主城生态屏障优势,在重庆山水体系自然延伸的基础上,重点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中更好融入绿色低碳的理念,建好都市核心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连接的城市绿带。三是将山水重庆建设的理念触角延展到城市发展新区和两翼生态区的有关区县。依托规划的外环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体系,利用城市高速干道的通达优势,在“一小时经济圈”的关键节点城市统筹整合产业、旅游和生态资源,建设与“山水重庆”特点与风貌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
2.借力“一带一路”积极对外传播“山水重庆”的城市形象
一是在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中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按照“尊重历史、留存风格、整旧入故、有机融入”的原则,加大对能够体现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根据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有计划、分步骤开发一批与“山水重庆”特点相融的文化场所和基础设施,同时严格禁止区县以招商引资、地方发展为名,相互攀比,盲目修建文化名城、文化古镇等旅游景点。二是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深入传播“山水重庆”的城市形象。在我市主动融入和对接“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的基础上,统筹考虑重庆特色城市文化外宣与产能外移对接的机制,积极向沿丝绸之路周边国家和地区输出重庆“山水城市”的文化意涵,致力将重庆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山水城市旅游目的地,使重庆成为“一带一路”上最时尚、最青春、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3.以“三个转变”提高政府在“山水重庆”建设中的治理能力
一是提高政府在“山水重庆”中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从“有所居”到“优所居”的转变。进一步加大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严格治理老旧城区环境污染问题,严格控制老旧城区拆建红线,严禁拆了建、建了拆的“翻烧饼”工程,着力提高“山水重庆”的宜居品质。二是构建“山水重庆”区域内外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实现从“有所行”到“优所行”的转变。在主城范围内深入推进“公交+轻轨+水上巴士”的立体交通格局,实现地下、地面(含水面)和空间轨道交通精准对接;实现五大功能区域内部互联互通,优化五大功能区区域内部综合交通网络,统筹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协调发展,构建五大功能区横向联系的综合交通平台。三是加强政府在“山水重庆”建设中的管理,实现从“有所管”到“优所管”的转变。提高街道、乡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能力,进一步简政放权,实现“山水重庆”基层治理的多元化主体的有效参与和共享式发展;制定与“山水重庆”建设相适应的城市管理的负面清单制度,对影响城市自然山水格局、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和老旧城区建筑、污染城市环境等事项,严令禁止并加重处罚力度。
执笔人:孙 婷 重庆行政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师
课题组成员:张洪晋 吕中华 周学馨 谢 菊
陈 霄 肖幼红 杨远林 甘小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