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即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和物理力学等领域独领风骚。在火箭与航天领域、在控制与制导工程技术方面,钱学森成为举世公认的技术权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没有钱学森,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将会在国际社会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摸索很久,绝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如此之顺利。因此,钱学森被评为影响20世纪的世界20位科技巨人之一(其中有爱因斯坦、波尔、奥本海墨、居里夫人等20位科技巨人)。
钱学森的故乡在杭州,1911年出生在上海,5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钱学森回忆读中学时说:我在读书时,没有死背书,看了许多书,但从不死读书,而是真正理解书。929年夏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老师们对学生都非常严格。严格也有严格的好处,严师出高徒。钱学森很理解老师们的一片苦心,确实学到了许多终身用之不尽的知识。钱学森对每一门学科都有浓厚的兴趣,熟读硬记,刻苦用功,门门功课都能达到95分以上。
1935年夏,钱学森经过考试取得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的资格。就读于被称为美国科技工程之牛耳的麻省理工学院。可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美国航空企业不欢迎中国人去,这是钱学森在异国他乡遭受的一次冷遇。
1936年秋,钱学森来到洛杉矶就读一所美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他的导师是匈牙利人,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大洋彼岸的钱学森,买来和借来一册册力学书籍,日夜苦读,欲读尽全世界现存的力学著作而后快。他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每天坚持苦读12个小时以上。整整三个寒暑,钱学森埋头苦读,硬是将当时所有的力学著作都读了个遍。不仅如此,在此期间,他还潜心研究了与之相关的现代数学、微积分方程、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相对论、分子结构、量子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他就像一块海绵,对世界上任何一滴有益的水都要尽量汲取。1939年6月,钱学森取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成为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
1943年11月,钱学森与马林纳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三种火箭(导弹)的研究设想。这份报告在美国航天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为美国在四五十年代研制成功的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基础。他对此后美国火箭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钱学森被认为是“制定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
1947年2月,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年仅36岁。也就是在这一年8月,钱学森与在德国音乐系留过学的27岁女高音歌唱家蒋英结婚。
钱学森申请退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辞职兼任的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的职务。但军方迟迟不批准,却受到了美国当局的无理迫害,为了回归祖国,他罹难整整五年。美国当局非常不情愿拱手把这样一个在美国也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为共产党的新中国所用。“钱学森对我们美国来说太重要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让他走!他知道得太多了,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决不让他离开美国!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新的迫害开始了。钱学森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监视,他的家和工作室被搜查,并扣留了800多公斤的书籍和笔记本。半个月后,钱学森遭到了无理的逮捕。为了营救钱学森,亲朋好友及冯·卡门纷纷解囊,半月内募集了1.5万美元的保释金,钱学森才被放了出来,人瘦了30磅。钱学森下定决心,粉身碎骨也要回到中国。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首次在日内瓦举行,在周恩来总理直接指示下,经过中方代表据理力争,中方释放美国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钱学森接到美国移民局允许他离开的通知。终于,钱学森夫妇带着儿子永刚、女儿永真回到了祖国北京。一辆黑色吉斯轿车将钱学森夫妇接到风景如画的中南海,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周恩来亲自把盏斟酒,为他们接风洗尘。
1955年,我国由于抗美援朝的经验,想发展航空飞机,军事上要有制空权。钱学森回来以后说,不!中国应该先发展导弹。因为导弹打飞机,一打一个准,飞机打导弹门都没有,当时世界上导弹还没有一颗。钱学森又说中国搞导弹比搞飞机还容易。钱学森说先搞导弹是个超前性的建议,中央军委经过讨论决定先搞导弹。现在看来,钱学森的惊人之言确实对了,使中国搞导弹至少提前了10年。这是他对祖国奉献的第一份见面礼。
钱学森
钱学森对祖国所奉献的第二份见面礼,是1956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所长。力学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执牛耳的基础学科。在力学所,钱学森建树之多,自不待言,其中他还亲自抓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和优良科研作风的树立。他一直牢记毛泽东的嘱托,把培养科技新人作为己任。他的学生现已成为两院院士的就有10多人,其中原全国科协主席宋健就是他的学生。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成立了,钱学森任所长。在美国,钱学森就已经是火箭导弹研究所的所长。钱学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官参加了以聂荣臻元帅为团长的谈判代表团赴苏联进行军事谈判,签订军事协议。
1966年10月27日上午11时,中国首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从这一天起,中国在世界上确立拥有核武器大国的地位。1980年,我国导弹已能发射一万公里以上。成为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香港回归的一个重要砝码。中国星际航行技术蓝图是由钱学森勾画的。他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他成功地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与发射。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天之父”,是世界上研究星际航行理论的先驱者之一。
钱学森94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关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从美国的大学教育谈到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教育方法,从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谈到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谈到我国今后的长远发展。他寓意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这就是钱学森——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忠诚。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节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