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民的社会人格
人格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的心理或精神状态的集中表现。人格不仅表现着人们从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社会角色,而且也表现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真实的自我或者自我意识。人格同时又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质和人格的影响,即使在大致相同的后天条件下,不同个体也会形成判然有别的个性类型,从而使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区别。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来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会使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
人格不仅是一种心理个性,还是一种由于社会造就和影响、形成的不同社会职业和角色的社会性特征。具体到社会分工来说,农民有农民的人格特征,工人有工人的人格特征,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而教师、学生、医生、军人、政府公务员,也有独属于自己的人格特征,正是这些人格特征,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中,使不同职业的个体或人群相区别。这样,了解不同社会职业及其从业者的人格特征,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主要从事农村工作的人来说,了解我们经常与之打交道的农民的人格,对于指导我们的工作和行动,使之取得较大成功,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格的心理学说明
对人格的以上说明,有助于我们对人格有一个基本而且概观的把握。作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是一种经由后天在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亦即,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特征。与作为具有遗传特征的气质不同,人格虽然具有继承的特征,但这种继承性,根源于社会人际的影响,而不是根源于生物遗传。所以人格是纯粹后天的东西,不能由于看到在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人格的统一和相似性而把人格看成是先天遗传的心理素质。
社会人格是指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社会群体中,人们普遍具有的人格特征。按照这种群体的大小,社会人格可以区分出各种社会职业者的人格特征以及各个民族、社会中的人们共同具有的某种人格特征。之于前者,这种人格就是职业人格,之于后者是指一个民族的民族人格或者民族个性。人格的这种特征也表现出人类的社会性差异。如我们前面已经说明的政府职员与知识分子,青年人与成年人,农民与工人以及中国人与美国人,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的人格差异。由此可见,人格既然受社会的影响和模塑,那么几乎所有社会因素都是形成人格的社会性条件。
二、中国农民的人格特征
前面已经指出,中国农民是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产物,其特征表现为,借助简单的手工劳动,农民主要与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打交道,而且具有以家庭或家族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农经济特征。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尤其是边远农村,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远离现代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以邻里和亲情为主,具有单纯、简单而素朴的特征。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交和人际环境,无不对农民的社会化进程产生影响。作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结果,农民的社会人格主要表现为:
1.独立性缺乏而依赖性较强
人格中的独立倾向依赖于主体对自己需要和需要满足方式的充分认识、理解和自信,这些特质作为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制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对农民而言,由于主要从事相对简单的农业手工劳动,而对其他事物的了解则相对贫乏,这样,农民一旦脱离了农村和农业,进入其他工作、生活和社会领域,立即表现出孤立、无知和无助的状况,同样表现出对各种社会生活的无所适从。即使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一旦社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状态,农民的适应能力同样会大成问题。关于子女就学、就业的行业和方向问题,关于参与农村经济分工以求得收益增加和效益提高的问题以及对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价问题等。
独立性缺乏和依赖性较强,不仅表现在农民对事不关己的他人和社会事务的认识和心理态度方面,同样表现在对自身利益和权利的维护意识和能力方面。如果说,中国人普遍缺乏社会公共意识和公共能力,不过是国民身上传统性的一种表现,那么,构成这种表现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不是别的,正是农业社会和农民国度。而且,即使在城市居民身上,这种基于农民意识的集体无意识,也是谋求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所必须致力扭转和克服的。
现代意识或者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其中核心的部分则是与农民的依赖性人格相对立的独立性人格,与农民的小农意识相对立的社会性公共意识,与农民素朴的情绪倾向相对立的理智或者理性观念。因此,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性任务并不是经济的现代化或者物质财富的增长,而首先是农民观念和意识的现代化,而这一任务不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引导,是断难实现的。
依赖性人格不仅是中国农民的基本人格特征,也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国民的基本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即使在城市居民和广大知识分子身上也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它构成了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西方民族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现代意识即理性的自决意识的启蒙较早,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事务中,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而不太在乎这种权利行使的结果的话,那么,在中国人身上,只要让我们行使权力,那么必须按照我们的意志行事,否则,我们将会放弃权利,从而也违心地放弃我们自己的意志。在中国人的性格或者国民性中,有这样两种极端对立的价值选择倾向,左右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现代化亦即民主化进程,这就是:当我们拥有权利的时候,这种权利便必须直接转变为权力,我们一定要当霸王或者必然是独裁者,一旦我们不拥有役使他人的权力的时候,我们则不得不唯唯诺诺地当奴才。也就是说,由于这种国民性对于社会政治的影响,中国政治始终在集权专制和军事割据这样两个权力极端循环,而没有迈出政治民主化的实质性步伐。从封建朝廷的更迭中看到了这一点,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沦为张勋复辟和袁世凯称帝,最终导致军阀混战看到了这一点,对中国农民乃至中华民族的这种民族性或者社会人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革命干将鲁迅先生,以及《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先生都曾经给予过辛辣的讽刺。
应当指出,人格作为主体内外统一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虽然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但这种心理要素,并不是可以完全受理性支配的。对社会人格来说,它会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深埋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的深处,从而使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在不自觉中呈现出这种行为和心理倾向。正如中国农民形象地表达的,“无论谁当皇帝,农民始终是抬轿者”;“无论社会如何改变,皇粮国税非交不可”……于是农民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中,逐渐丧失了对社会参与的权利和要求,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社会主人的地位。正如我们在前面的探讨中多次提及的,独立性缺乏和依赖性较强的社会人格特征,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村封建性特征的人格基础,也就是社会心理基础。
2.自主意识差,从众心理强
自主性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获得的社会性能力,它也成为心理主体是否成人或者成熟的重要标志,但人的自主意识却又受制于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否则自主性便如同中国大人对未成年孩子的指责一样,成为一种缺乏根据的自作主张,却难以避免由于这种自作主张而导致的失败。农民在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是典型而且单纯的狭隘经验主义者,尽管古代中国很早就有了不成规模的教育——私学或者私塾,也有许多具有先见之明的父母,把孩子送进私学求知上进,但由于这种求学的极端功利性以及农村社会环境的专制特征,真正求得实学的人,不是借助科举流动或升迁到官吏阶层,便是如同先师那样继续开办私学,从而很难使真正的知识进入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实际生活。祖祖辈辈的农民只能从其先辈或长者那里获得一些务农的技艺,而人生和社会之理,则完全凭借经验的积累和长者的教诲。
然而正如古代成语所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置身于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中,即使不是农民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习染上农民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中国农民是社会中知识最贫乏者,然而却是最鄙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人群。在他们心目中,知识分子并不是什么脑力劳动者,而是借助或者攀附权力不劳而获的食利者。由于农民的无知以及对社会发展未来状况预见能力的低下,他们对知识分子的主见和社会观念不以为然,甚至把他们看成是社会中自以为是的人。这种观念和社会心理,不仅深深地根植于农民心里,而且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权力层面,如果不幸,权力恰恰由农民或者富于农民意识的人所执掌,那便是知识分子灾难的开端,同样也是中国社会愚民化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发生的对于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都充分表现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基本态度。
农民社会人格中的自主性缺乏,是建立在贫乏的社会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这种状况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社会行为中,而且也普遍而且广泛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生活中的盲目服从和热衷于被动员,经济生活中的从众消费,甚至是不论需要的从众消费,文化生活中的人云亦云和缺乏主见,都是这种人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受此影响,甚至在中国城市居民中也广泛存在着这种人格特征,它成为中国社会群众运动不断,畸形、流行消费不断,大众流俗不断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好在随着市场经济供求法则和人们追求个性化消费倾向的不断滋长,这种人格特征不仅在城市,即使在农村也将随着时光的推移,不自觉地逐渐得到扭转。但农民人格中自主意识的增强,仍然需要通过提高其社会化水平,增进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来实现。
3.情绪性强而理智性差
理智性对于情绪性,是人格特质中相互对立和矛盾的一对特质,这一对矛盾贯穿在人的社会生活的始终。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所以不成熟,正是由于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不足,认识能力有待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往往仅凭热情或者情绪冲动行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进程的逐渐完成,其心理和行为中理性和现实性的成分逐渐增强,从而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基本平衡,或者使二者在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中恰如其分地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确保主体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就农民而言,由于他们的自然民状态和受教育程度的低下,他们基本上处于简单经验地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的状态,农村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宗族文化和宗法观念,又使农民不可能获得关于正确的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农民心理和情绪的素朴性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社会观念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时,并不是从基于知识和智慧的理性出发,而是从道德的应然出发,而道德的应然不过是人们对理想的社会状态、理想的人际关系状态的一种心理期待。文化中的价值观所据以存在的情感体验,使得农民比其他社会人群具有更多的动机中心论倾向,尽管这种倾向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所在。也就是说,在农民身上表现出比其他社会人群更深厚的动机中心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而这种文化价值倾向作为人格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模化了农民的基本心理特征。
重情绪而轻理性,表现在农民的人格中,便是重义而轻利、重情而轻理、重义气轻功利、重实质而轻形式。也就是说,只要是实质上合理的东西,就勿论其形式和过程是否完善。农民人格的这种特征,成为在中国推行法制的重要观念和文化障碍。正如罗素和韦伯敏锐地共同发现的,在中国人身上有一种东西根深蒂固,那就是行为的动机比效果更重要。正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心理特征——人格特质,造就了英雄和个人崇拜,正是这种人格特质,造就了封建集权的家长政治、自给经济以及道德中心文化,而没有在中华大地上生长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思想,也没有在中国发端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因此,从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进一步肃清植根于农民意识中的封建文化和由它所造成的农民文化心理结构——文化特质,从文化这个层面推动中国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
4.自卑与自负的矛盾组合
在农民的自我意识和情绪中,我们已经涉及一些关于自卑与自负的心理问题,这实际是农民的自我心理态度问题。
自卑与自负,与其说反映出心理主体对环境或者外在刺激的态度,毋宁说,它实质上揭示了心理主体对自身的能力和这种能力对应付各种相对棘手的任务和困难的作用的态度,亦即自我态度。从心理状态来说,主体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表面上似乎仅仅是与对方的关系,但其深层却掩盖着主体对自己的评价问题。因此,在心理病患者身上,经常可以发现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这就是缺乏对自己的准确把握,或者称为缺乏自知之明。
农民人格中的自卑倾向,一方面是农民认知水平低下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封建宗法观念和落后、保守的文化环境的产物,它们共同构成了农民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心理特征。但农民身上的这种自卑倾向,又与儒家文化所造就的人的道德性相对立。这就是说,要成为君子、大人,不仅必须有德,而且也必须有才。但自卑倾向明显的人,很难是有才之人。因此,以道德标准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中国农民,它们人格中的自卑倾向与谋求获得基本的社会尊重的尊严和脸面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对立。为了获得族长和老人的称道,你必须是自卑或者是谦卑之人,要获得一般人对自己的基本肯定,又必须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所以自卑和自负是相对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而设计的心理模式和行为尺度。我们把农民心理和人格中的这种社会性特征,称为民族性的人格分裂倾向。要说在一般大众中,存在着有知和无知两种极端自负或者自信的人的话,那么在农民中,甚至在同一人身上也许并存着这样两种极端对立的人格特质,而且这两种特质,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极端的转化,从而使一个人的行事方式,往往为人所不解。在一种条件下,他是自卑的人,于是人们对他形成了谦和忍让、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的心理认知,而在另一种条件下,他却是如此之不可一世,以至于人们怀疑这究竟是不是他真实的自己。中国社会中的这种人格特质,甚至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职业和角色的人身上。
自卑与自负的矛盾组合,作为中国农民社会人格的一种特征,不仅受制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而且更多地受制于儒家道德中心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农民在自己的家族内部可以是自卑的,但面对其他家族和外部世界则必须是自负的;面对城里人可以是自卑的,但面对自己的同类——农民自己,却必须是自负的;面对非农问题可以是自卑的,但面对自己所熟悉的农业、农村问题,则必须是自负的。因此,农民常常以毛泽东曾经批判儒家文人时所说的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取笑知识分子和城里人。但事实上他们对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规律同样一窍不通。他们眼中的一切都是狭隘的功利,却并不掌握,也不屑于掌握任何一门确实而具体的知识。
应当指出,农民的人格特征同样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内化——农民社会化的产物,这种人格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社会中,同样是中国人主要的人格特征。只是在不同的社会人群中,农民人格表现的程度有所区别而已。农民认识的素朴性和狭隘性以及理性化水平的低下,使农民而且同样使中国的市民也具有狭隘的民族意识。这种意识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民族,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的重要障碍。这同样是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情必须充分考虑的社会心理因素。
以上对农民社会人格的一般说明,同时也提出了我们后边将要讨论的农民现代化的基本任务,这些艰巨的任务,在农民意识和行为的现代化中,继续作详细说明。
【注释】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64
(2)金观涛.近现代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端于中国[C].科学传统与文化.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3:115
(3)秦 晖,苏 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335-3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