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现代化的经济思路: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在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学者采用最多的思路。在前面对农民的界定中,顺便界定过农业,就是说,农民是最早的产食人群,那么农业就是最早的产食经济。这种判断的意思是,农业本身就是古老而传统的产食经济类型,即以农耕方式谋求物质生活保障的经济活动或行业类型,我们却要实现现代化。原因在于,西方社会在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工业技术也被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农业不仅仅局限于农民自身的自给自足,而且也参与市场交换;另外,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其中农业现代化就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学界沿用了对现代化的这种理解,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也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来看待。
事实上,农业现代化并不是或者不主要是农村现代化,而主要是农业产业或者行业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主要应当归结到经济现代化当中去,而农村现代化虽然也包含农业现代化,但农村所主要强调的社区形态和整合模式、整合机制的现代化,则主要对应于城市社区的功能和模式。所以农村现代化并不能简单还原为农业现代化,不能由于农村现代化包含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问题,就用农业现代化简单地取代农村现代化。就目前情况来看,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而且农村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经营农业,这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将是农村社会的一种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农业的现代化——如在改革开放以前曾经推行的公社制条件下的农业机械化,虽然部分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耕作方式的人为改变,而且是很不可靠的改变——却没有而且也未必有农村的现代化。
应当指出的是,农业现代化包含着不限于机械化的更多内容,经营方式的商品化、市场化,经营模式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的技术化和科学化以及农民本身的现代化等。对农业现代化的这种分类研究,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要素入手逐个考察,并探明其途径和办法。当然这条思路,也会追究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化方面来,但其核心目标仍然是农业的现代化而非农村的现代化。
无论是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商品经济、投资科技与教育,还是增进农民的福利,都离不开政府在政策和法令上正确的引导、支持与保护。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二与第三阶段很容易出现农民与非农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因此,发达国家大多通过有关政策,遏止城乡差距的扩大,以实现社会公平。历史证明,政府政策完全有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协调好生产关系,但也可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关系进一步恶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快慢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因为只有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就有无穷的潜力,而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工业的装备会使新一代农民如虎添翼。
总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决不只是农业部门,应综合考虑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各种因素,并对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农村现代化进行全面的规划,农业现代化才会成为推动农村全面现代化的重要而且是可行的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