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北省武安市固义村社火傩戏及其演出组织与传承动力

河北省武安市固义村社火傩戏及其演出组织与传承动力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武安市固义村社火傩戏及其演出组织与传承动力杜学德河北省武安市固义村,自明朝中叶就有社火傩戏演出的习俗。现具体汇报如下:一、固义村及社火傩戏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属邯郸市管辖。固义村的社火傩戏在元宵节期间演出,包括迎神祭祀和傩戏演出两大部分。2006年,武安社火傩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河北省武安市固义村社火傩戏及其演出组织与传承动力_乡土的力量

河北省武安市固义村社火傩戏及其演出组织与传承动力

杜学德

(邯郸市民俗学会)

河北省武安市固义村,自明朝中叶就有社火傩戏演出的习俗。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村中演出组织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传承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社火傩戏被迫停止演出20多年;改革开放以后,在村中有识之士、原社首户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重新恢复了社火傩戏演出,并且在原有传承习俗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逐渐形成新的传承习俗。在此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民间组织在适当的社会环境下的内在动力。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固义村及社火傩戏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属邯郸市管辖。固义村是武安市冶陶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邯郸市西南55公里处。村北有条龙虎河,村南临南洺河,隔河是鹊娥山。该村现有700多户人家,2700多口人,均为汉族;耕地3628亩,多为岗坡地,村民多数务农,有人在外村开铁矿、煤矿、搞运输或经商。

固义村很早以前就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外省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方便,人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社火傩戏《捉黄鬼》以及其他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能在固义村保留至今,就是很自然的了。

固义村的社火傩戏在元宵节期间演出,包括迎神祭祀和傩戏演出两大部分。迎神祭祀包括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仪式等。请的都是道教神灵和本村独有的村落保护神白眉三郎,与佛教神灵无关。固义迎神祭祀由社首主持,没有巫师,不设傩坛;没有事主还愿,更没有下油锅、走红铧等傩技和符咒。

傩戏演出以《捉黄鬼》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戏队(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彩帏、秧歌等民间艺术节目,是驱鬼逐疫的傩戏和迎神祭祀、报赛神灵的赛戏以及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复合体。直接参加演出的有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千人。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热烈火暴,震撼人心。其阵容、规模具备黄河流域傩戏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全国各地的傩戏形态中独有的一家。

《捉黄鬼》是一出街头队戏,角色有阎罗王、曹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对象黄鬼。黄鬼既是洪涝、干旱、虫灾、疫病等灾疫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弱小等邪恶势力的象征。通过对黄鬼的极刑处置和上述迎神祭祀仪式,反映出该村村民的泛神信仰和鬼魂观念,表现了村民驱鬼逐疫,报赛神灵,战胜自然灾异,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和生命意识,以及对村民进行尊老爱幼等伦理教化的演出目的。该剧吟唱词教育人们孝敬父母,否则必将受到严刑处置。这可以看作是傩戏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是傩文化在后世的滥觞。

固义社火傩戏的另一重要价值,是它积淀了中国仪式戏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形态,其中的特殊角色长(掌)竹及其所持戏竹,更是中国宋金杂剧中的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堪称宋金杂剧的活化石。

关于该村祭祀和演出的历史沿革,据村中老年人回忆,1953年只有《捉黄鬼》的几个角色到附近徘徊村参加过民间文艺会演。1964年演出一次后,20多年一直没有演出。1987年元宵节期间恢复演出后,逐渐恢复以往“演则连演三年,停则至少二年”的不成文规矩。

2006年,武安社火傩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西大社的社首李增旺被文化部评选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西大社的刘二计、李有旺、李天来、李延军等四人被河北省文化厅评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承担起传承武安社火傩戏的重任。

二、固义社火傩戏演出组织与演出习俗

(一)固义社火傩戏演出组织

旧时,固义村的祭神和社火傩戏演出组织由以西大社为主的4个庄户的会社共同组成,与村级政权无直接联系。按照惯例,西大社的会社由丁、李、马三姓人家中的25户组成。他们是富家大户或者好事者的代表。这些社首户中有的家户如果因家境败落或其他原因,可以声明退出会社组织,另由愿意出任社首户的家户递补。每5户社首户为一组,共分五组。每一次“起社”(即举行祭祀和傩戏演出),都由一组社首户为主出面组织,其余社首户配合。本届祭祀和演出全部结束后,在正月十七日上午举行换社首(即过厨)仪式,今年当值的社首户要向明年当值的5户社首户转交经费收支账目和结余资金。下届祭祀和演出活动即由这5户社首户为主组织。依次类推。旧时的正月十七日上午,西大社对戏演员还化妆到新社首家中,祝贺其家吉祥如意、人丁兴旺(此举如今已省略)。

参加祭祀和演出的演员、各种辅助人员都是由旧时传承下来的家户承担,父传子承。没有儿子的,设法由侄儿、女婿继承。每逢起社的年头,有演出任务而远在外地工作的人,到春节时一定要赶回来参加演出。他们认为,不参加祭祀演出,在新的一年里本人和家庭都不吉利、不顺畅。所有的家户分别组成了演员组、柳棍组、棚台组、烟雾配置施放组、骡马组等。每组都有专户当头,带领本组家户,共同完成各组的既定任务。

如今的祭祀仪式和社火傩戏演出仍由这三姓中的原社首户组成的“社”主持,现任会首是李增旺,但已经没有5户一组轮流主持之说了。

东王户、南王户和刘庄户的祭祀和演出,也由各自的会社组织主持。

1998年2月,武安傩戏观摩研讨国际会议前后,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固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成员也参加到傩戏演出和保护工作中了。

(二)祭祀与演出的筹备

首先是决定起社。

旧时的正月至农历九月,当值的社首户没有具体事务。一进农历十月,社首就要和其余20多户社首户商量明年正月是否起社。如确定起社,社首户就要在十月初十以前某日,请西大社全体参演人员来“坐席”。具体做法是:用100斤大米、200斤胡萝卜、半斤辣椒、半斤油、盐适量,做成饭菜,铺上苇席,请大家来吃饭。借此机会告诉大家,明年正月要起社,请大家重视起来,并且开始背唱词,练功夫。

第二天,用同样多的米、菜、油、盐、辣椒,做成饭菜,铺上苇席,招待南王户、东王户、刘庄户三个庄户的社首和参演人员前来坐席,同时告诉人家明年准备起灶,请开始排练节目,届时保证演出等。

如今,坐席吃饭这一环节也已省去。

其次是祭祀和演出所需经费的筹集。

祭祀和演出所需经费须向本村村民募捐。募捐的原则是: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村民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富有的多出,贫穷的少出,各自量力。旧时,不足部分则由25户社首户分摊。社首中有专人管财务,实行收支公开。每次祭祀和演出之前,都要把村民募捐数字列榜上墙,让村民们心里明白。

旧时,村中富有大户,家中发生过灾祸或者有过病人因而许过愿的,爱出头露面的好事者等,这几类家户大多出钱较多。当今的民营企业主、经商等发财者,成了募捐的出钱大户。以1995年元宵节的祭祀和演出为例,有的民营企业主一户就捐了1 000元。

为了克服经费困难,社首们近几年在向各户村民募集的同时,也采取了向小煤矿矿主、搞工副业发了财的人拉赞助的办法筹集资金。

募集上来的经费主要用于服装道具的添置、面具的制作、特殊补助、办公用品、招待参演人员等。过去演员所用服装、头饰都借用外村剧团的,1987年恢复演出后,除继续借用外,逐渐购置了一些。旧时的面具都已损坏不能使用,恢复演出后根据老年人回忆,重新制作了一套。有的使用不太理想,又进行了改制。对扮演黄鬼的演员,每次都要付给一定钱粮补助。因为在村民的传统观念中,黄鬼是个晦气的角色,妻子儿女双全的人,即使再穷也不扮演黄鬼。所以旧时的黄鬼,都是从乞丐或者抽鸦片抽得倾家荡产没有了生计的“大烟鬼”中找人扮演,扮演后付给一些粮食或干粮。

(三)祭祀与演出

固义社火傩戏由祭祀和演出两大部分构成。祭祀和演出有时单独进行,有时同时或交叉进行;有时在各自的场地进行,有时在同一场地进行。

1.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包括请神、迎神、祭神和送神等环节。

请神:正月十四日上午,请3位三郎和冰雨龙王。

祭神:正月十六日上午,在南山脚下祭虫蝻王,在村北地里祭冰雨龙王。

送神:正月十七日上午,由迎神时的原班人马,敲锣打鼓,把3位三郎的木雕像抬回到南山下奶奶庙中,把冰雨龙王牌位送到村北龙王庙遗址。在奶奶庙里烧完表,标志着整个祭祀和演出活动结束。

2.演出节目

演出节目是西大社和其他3个庄户所有节目的总和,西大社主要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文武执事(即仪仗);其他3个庄户主要有花车、旱船、竹马、彩帏、狮子舞、舞龙、霸王鞭、秧歌、高跷、武术等民间艺术形式。演出时间集中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三天。

旧时这些节目都基本固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节目也在变换和增加。

三、恢复固义傩戏演出的会首及主要人物

固义社火傩戏在20世纪80年代能够得以恢复,有其客观因素和村落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方面,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化艺术方面,被禁锢十多年的各种传统民间艺术陆续得以恢复,为固义村传承500多年的《捉黄鬼》的恢复创造了大好形势。

村落主观因素方面,即要有几个热心的倡导者和有识之士,而他们又要具备:德高望重、认识水平高、有公益心和奉献精神、懂业务等条件,能团结带动迫切希望恢复演出的全村村民。当时西大社的丁德玉、李起来、李正年、丁石全、李增旺等,南王户的王化南、东王户的王社臣、刘庄户社的刘魁昌等,就是这样的一批人。

丁德玉(1929—1998),武安市冶陶镇中心学校原校长,离休回村后,他觉得本村过去演出的《捉黄鬼》热闹红火,能教育人,是本村的重要文化遗产,应该恢复并很好传承下去。于是他便和退休人员丁石全,老社首户李起来、李正年等人商量,于1987年元宵节期间恢复了停演二十多年的《捉黄鬼》。

李起来(1913—1992),西大社的传统社首户,又是祖传下来的长(掌)竹扮演户,平时负责保管队戏、赛戏都本(即剧本)。他不识字,但凭着对家乡傩戏的深厚感情和对所扮角色的珍重,他竟背会了长(掌)竹的所有吟唱词。他的儿子李长生,新中国成立后很早就参加了工作,所以李起来把扮演长(掌)竹的技艺传给了他的嫡孙和侄孙辈。

李正年(1917—1993),旧社会时下关东开中药铺,后来妻子女儿也到了东北。因为他眷恋故土,不愿意把老骨头埋在他乡,妻子去世后,一个人回到固义村。李正年家是祖传下来的社首户,扮演探马。他也是恢复傩戏演出的热心人。

丁石全(1938—2006),武安西石门铁矿管理人员,退休后回到村里。他家是西大社老社首户,退休后和丁德玉对本村古老傩戏有着相同的认识,于是他们两个便找旧时的社首户商量,共同发起恢复工作。没参加工作前,他在村里参加过村戏班,在恢复傩戏中他主要从事导演工作。

李增旺,1950年出生。1985年接替他本族爷爷李正年的班以来,一直是西大社的社首。1995年演出时,他主持请龙王仪式,正月十六日早晨祭虫蝻王仪式和祭冰雨龙王仪式。每次演出,西大社任务最重,队戏、赛戏的排练与演出,文武职事,搭扎玉皇神棚、阎罗王台、曹官台和斩鬼台等都由西大社承担,需要早日动手,长时间准备。李增旺与他的同事们一起,每次都是费尽辛苦,圆满完成。

南王户导演王化南(1924年出生),东王户导演王社臣(1932年出生),刘庄户社首兼导演刘魁昌(1933年出生),他们都为恢复和传承本村古老的傩戏辛勤工作了几十年,受到本庄户和全村民众的敬重。

刚恢复傩戏演出时,他们还是默默进行,没有向外界宣传,镇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和认识问题,也不让宣传。因此,武安市、邯郸市几乎没人知道此事。1989年元宵节,固义村一个在邯郸工作的人,领着一个爱摄影的同事来到村中观看演出并摄影,回市里后,有一幅作品在市群艺馆摄影橱窗展出,馆内民间文化研究者看到,向本馆摄影创作部询问,只说是摄自武安,不知何村;一时又和作者联系不上。经过曲折的询问过程,才知道是固义村,并及时到固义村调查。村民首先推荐的访问对象就是丁德玉先生,从他那里了解到该村傩戏的具体情况。由于种种原因,邯郸市群艺馆调查和摄影人员直到1992年元宵节才看到演出并摄影录像。1995年元宵节期间,武安市委、市文化局、邯郸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等国内外专家学者30多人,来固义村观看演出并组织座谈。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主席曲六乙将固义社火傩戏定性为黄河流域社火傩戏,有重要研究价值,希望在武安举办一次国际性观摩研讨会,使丁德玉等对该村傩戏有了高度的认识。1998年,“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暨学术研讨会”在武安市召开,把对武安傩戏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当前,多数村民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对该村社火傩戏的演出和传承产生了不利影响。还有,年轻村民的演技不成熟,影响演出水平,得以恢复的剧目较少等,存在问题还是不少。此外,村委会需要处理好和四个庄户间的关系,确保四个庄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固义社火傩戏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经有1名国家级、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给武安市政府和村民以极大的鼓舞,演出和传承社火傩戏已经深入人心,积极性很高,都以参加演出为荣耀;经过几年的努力,演员梯队已基本形成;武安市政府、文化局、固义村委会等,都有保护和传承固义傩戏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