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楚雄州农民收入现状
一、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2001年,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9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33.76元,城市是农村的4.432倍。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达到11496元,农民收入为2634元,差距为4.36倍。
图1.3.1 2001~2007年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情况
图1.3.2 2001~2007年楚雄州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情况
2001年,楚雄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27.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36.04元,二者相差3.928倍;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7元,二者相差4.275倍。说明7年来,楚雄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全州农民收入增长扭转了“九五”时期起伏、徘徊的局面,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0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74.91元,到2007年增加到2737元,年均增长8.2%。2007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7元,增长5.1%。(详见表1.3.1)
表1.3.1 2001年至2007年楚雄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统计表( 单位:元/人)
资料来源:楚雄州统计年鉴(2000~2007)
二、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展,非农产业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农业收入比重下降。据统计分析,在2006年23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401.36元、家庭经营性收入1867.75元、财产性收入42.71元、转移性收入72.76元。(详见表1.3.2)
表1.3.2 2006年楚雄州农民收入构成情况分析表( 单位:元/人,%)
续表1.3.2
续表1.3.2
续表1.3.2
资料来源:楚雄州统计年鉴(2007)
三、农民的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农民外出劳务人员的增加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农村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和农户非农产业经营)的发展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农民收入由实物性收入为主转变为以货币性收入为主。首先,农民收入由以集体经营分配收入转向家庭经营收入为主体。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打破了单一集体经营方式,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农民从家庭经营中得到的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70%左右;其次,农民收入由实物收入为主转向货币收入为主。2006年,在农民纯收入中,货币收入与实物收入比69.83∶30.17;其三,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养殖多业并举。2006年,在农民总收入中农林牧渔的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5.77∶4.15∶18.78∶0.11;其四,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并举,而且非农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和打工收入成为增长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显示,来自非农产业的非农产业和打工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达30%左右。这一趋势对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乡村人口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形成一个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环境及政策框架,将直接影响未来农民收入的增长状况。
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和转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村改革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和择业自由权,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和转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由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的局面,而且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城市打工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06年全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1.13万人,外出务工农民寄回或带回的现金30567.85万元,增长13.9%。
作者(左一)检查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工作
表1.3.3 恩格尔系数比较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