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原则

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原则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这一点尤为重要。世界市场每年谷物贸易量仅为5200多亿斤,其中小麦、大米等口粮的贸易量还不到3000亿斤,一旦中国粮食供给出现较大缺口,是根本不可能依靠进口来解决的。
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原则_话说新农村

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原则

为了把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确保实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中央在《决定》中提出了需要坚持的五项重大原则。

(一)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解决吃饭问题是任何国家都要首先考虑的最根本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这一点尤为重要。过去,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占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1%的人口,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逐步迈向小康。现在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00多亿斤提高到1万亿斤左右,但我们对粮食问题仍丝毫不能掉以轻心。要看到我们每年消费的粮食已超过1万亿斤,并且还将逐年增加。如果说过去我们在粮食歉收时还可以通过进口来补充,现在这种难度越来越大。世界市场每年谷物贸易量仅为5200多亿斤,其中小麦、大米等口粮的贸易量还不到3000亿斤,一旦中国粮食供给出现较大缺口,是根本不可能依靠进口来解决的。2008年,世界上不少国家出现了较严重的“粮荒”,引发了社会的不安定,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从我国发展历程看,一旦农业特别是粮食出问题,经济运行就会起波澜。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几次粮食减产,都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给整体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风险。而近几年之所以宏观经济形势比较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2003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扭转了粮食生产从1999年到2003年不断下滑的势头,实现了连续4年增产,在2008年一些国家粮食供应纷纷告急的情况下,我们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但也要看到,未来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发展落后、农业比较效益低等矛盾都比较突出。所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不能放松、不能动摇。必须不断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二)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农民权益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农民的权益如果得不到保护,农民的生活如果没有大的改善,没有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不能调动和发挥农民投身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也会影响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保障农民权益,特别是近几年又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农民权益保障在整体水平上得到新的提高。

保障农民权益首先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如果我们制定的政策,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是农民所急需的,那么这些政策就会得到农民的衷心欢迎和拥护,政策的执行就会比较顺利;反之,政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前,无论在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方面,还是在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的过程中,都要认真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可包办代替,不能强迫命令,力戒形式主义,切实避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更不能借为农民办好事之名,干损害农民权益之事。

保障农民权益的核心是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目前,在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开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等领域都有许多方面亟待改善,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各级政府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时,都要紧紧围绕这些方而,统筹用好财力、物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做出更多的努力。要正确处理和对待农民的诉求行为,尊重、保护和引导农民行使申诉的权利,积极查处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

保障农民权益还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农村推进改革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想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支主导力量。

(三)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3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改革创新。近几年来,我们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又推出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建立对农民的补贴制度、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都进一步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但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仍然较多,不仅农村生产经营体制严重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千家万户“小生产”的落后组织形式与日益国际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公共财政、农村金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等都不能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使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因此,要围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把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方面。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特点,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国家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大国,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生活不富裕,就谈不上全面实现小康。而且如果工农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拉大,不仅制约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和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继续挖掘农村内部资源和力量的同时,充分运用外部的资源和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走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抓住财力增强的有利时机,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快城市化、工业化,为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提供契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时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传统和一项重大原则,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障。党的十七大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的要求,高度重视做好“三农”工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倾听农民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切实要求,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难题和困难,用实际的工作不断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跟着党走,自觉自愿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从而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

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广大农村党员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党管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就能够形成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