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现代特色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代特色,集中表现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安全化和生态化方面。
(一)规模化出效益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劳动与土地、技术、装备的合理组合,以获得最佳的组合效益。可见,现代农业要靠实施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取最佳效益。
1.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从购买生产资料方面来看,如果生产经营规模过小,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难以成批购进,而零散购买又不具讨价还价的能力,这直接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收入;相反,如果是规模化经营,上述农用生产资料就可以成批购进,而成批购进则增强了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便直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际上等于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设备来看,分散的农户因其规模小、财力不足,难以购置并及时更新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多只能以手工劳动为主。如果实现规模经营,农户的财力相对充足,有能力购置并及时更新先进的技术设备,并且在经济上能最有效地利用这些现代技术设备。
从利用和推广新技术来看,技术作为一种商品是有价值的,技术服务应是有偿的。对于分散的农户来说,他们一般请不起技术人员,因此,有偿的技术就难以直接为农户创造效益;相反,如果是实行规模经营,农户就有财力邀请科技人员上门辅导,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
2.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第一,规模经营通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管理和现代工业设施来武装农业,增加科技含量,从而使农业产量和效益大大提高。
第二,规模化通过生产专业化提高效益。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是分工细化和进行专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如果说农业专业化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那么农业规模的扩大必然给我们的农业生产带来专业化的效益。
第三,规模化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效益。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农业规模化,也就没有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将使农业规模化更有效益。
3.有助于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规模化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机械化势必排挤人力。在农民人数减少的同时,农民收入必然增加。因为一方面农民人数减少,实际上就是非农民人数的增加,这样就会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使农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农民人数的减少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从而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农民收入。事实上,发达国家农场主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以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民人数的减少为前提的。现阶段,中国有7.37亿农业人口、3.5亿纯农业劳动力、2亿多户农户,户均耕地不足一公顷。如果长期保持这种局面,即使把国家支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用足,农民收入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因此,只有扩大农业规模,减少农民人数,才能增加农民收入。
(二)产业化有作为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形成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但这种带有明显社区性和封闭性的体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生产责任制下细小分散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规模不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部门分割,产前、产中、产后分离和严重脱节;地区封锁,行业封闭,信息不流畅,农产品不时出现“卖难买难”的低水平生产过剩,农业发展速度和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业生产率低下。
如何在发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优势的情况下解决上述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它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随着产业的做大做强,为农民增收致富打牢产业基础,进而直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的家庭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加之分散经营的农户,大多是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的产品质量低、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适应国际国内大市场的需求。实施农业产业化,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之路,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市场,使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可较好地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使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对接,达到农民生产经营有指导、生产过程有服务、产品有销路、销售价格有保护。作为一体化经营的组织,通过开拓市场,既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又能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用市场引导生产,使生产围绕市场,增强生产的预见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成为联结农民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2.有利于做优做强农业品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家庭经营、承包经营的结合,使农户找到新的合作形式,加强了家庭集约化的水平,对农业结构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通过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能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创造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WTO,要使农产品免受冲击,发挥农产品的优势,龙头企业在和农户联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龙头企业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大规模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是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三)标准化是趋势
农业标准化是指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农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1.通往现代农业的桥梁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完善、提高的结果,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得益于市场发育的快速催生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而整个变化过程都是以农业标准化为技术基础的。就农业工业化来说,其内在要求就是用工业生产的理念、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国际化的产品质量、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来改造和嫁接传统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地环境优化、农业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产品加工精深化、营销手段网络化。就农业市场化来说,要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这三个“精”字所体现的实质内容,突出了农业标准化在加速推进农业与市场接轨中的主导作用和核心地位。就农业信息化来说,农业信息从采集、整理、分析、发布到应用,只有遵循统一的标准,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农业科技高新化来说,所有的农业标准都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再创造的结晶。这表明,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走出国门”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化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这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入世后,我国承诺将全面履行世贸组织规定的农业协议的各项条款,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必须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来组织生产。目前,从国际发展趋势看,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业,限制他国农产品进口,单边采取提高技术标准和设置农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做法,特别是在其国内的一些大中城市都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这对我国农产品开辟外埠市场,打入国际市场,设置了新的障碍。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农业标准化这一有效手段,大力推行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及优质产品生产标准,尽快使我国的农产品符合国际标准,才能打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
3.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追求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有效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国际市场不仅强调农产品的营养、卫生安全,还追求外在包装、适口性好,甚至连产品的知名度、产地名称也能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所以,现代产品概念是一个综合体,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而当前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大路货”农产品大量积压,一个是绿色、无公害、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两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内在质量不同。要实现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益,就必须开发绿色、优质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实施标准化运作,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4.提升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杠杆
当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比较突出,有些生产者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生产和使用明令禁止的剧毒、高残留农药、化肥。这些行为不仅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有害,而且破坏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还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来认识,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
(四)安全化是要求
农业安全化不仅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客观要求。
1.担忧粮食问题绝不是杞人忧天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解决人们吃饭问题更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础。目前粮食供过于求,但这只是一种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的相对过剩,也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从中长期来看,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压力日益增大;其次,全球气候变暖,从整体上讲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研究表明,如果气温上升华氏3度,将会使水稻单产明显减少;再次,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将制约农业的稳定增长。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大部分年久失修。此外,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农业的持续发展。比如,农业科研投入增长缓慢。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收入的0.15%,而发达国家达2%,相差10倍以上。而且科技体制不够合理,科研手段较落后,科技人才队伍实力不强,基层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因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低。这些都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因此,对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问题不可盲目乐观。为确保粮食安全,一定要加紧制定和落实各项农业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增强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要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和确保耕地数量底线不突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从统计数字来看,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万~4万人,按照卫生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以此推论,我国目前掌握的食物中毒数据仅为我国实际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从食品种类来看,不同种类食品的安全性有较大差异,但几乎每类食品都存在隐患。
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因食品安全问题而遭受严重影响:一是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非常巨大。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增加,直接增加了居民的医疗费用,加重了财政负担,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二是食品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我国水产品占全球销售额的70%,中国的蔬菜占日本蔬菜进口的99%,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蜂蜜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近几年来,这些产品的出口却因达不到进口国严格的环境标准而连连受挫。三是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国际上的教训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在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民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惧与心理障碍。虽然至今我国尚未出现对社会稳定构成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但也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原料—加工—流通—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
3.生态安全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生态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第一,资源与生态条件恶化。目前,我国的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土地流失惊人,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沙害日趋严重,特别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在全国7大流域中,有近5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城市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80%被污染,因工业废水和污染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而被污染的农田已达到1000万亩。第二,环境与健康安全问题突出。从整体上看,地球生态环境正在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趋势变化。比如国际公认的大气污染引起的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森林和草原的急剧消失、土地沙化的蔓延、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有毒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这些都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经多年调查研究证明,许多化学品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初步确定有140种物质对动物有很大毒害,80%~85%的人类肿瘤与化学品有关。第三,生态安全问题向世人敲响了警钟。针对生态被破坏,导致生物大量消亡的情况,专家指出,如果生物继续大量消亡,人类的生存也会发生危机。这不能不引起国人的高度注意。
(五)生态化是方向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新模式。所谓“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生物农业”,它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而是使用有益无害或机械除草方法;二是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三是使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四是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五是控制牧场载畜量;六是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可见,生态农业就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衡量与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依据,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1.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农业要想解决发展的瓶颈,较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必须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调整入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人口、粮食、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沉重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人地共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走内涵式、技术型农业发展的道路,坚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能否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这些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其突出表现是:首先,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农产品国际化,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由过去的产品短缺转变为结构性、阶段性的过剩,而且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及在整个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落后于国际市场生态食品的要求。
其次,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使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水、土等一系列资源的约束。从近几年反复发生、日益严重的沙尘暴、旱灾等现象来看,现有的资源约束,特别是由资源约束和农业发展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其重要性丝毫不低于市场约束,甚至从中长期来讲,资源约束的地位和影响更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