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红寺堡开发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红寺堡开发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荒原赞歌———红寺堡开发区农业发展纪实红寺堡大地有太多的悲怆,而在上世纪末挺进这里的人们改写了来的历史,他们用汗水浇灌出荒原的希望,他们在这里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在这里装满了谷仓,充实了钱袋。
荒原赞歌_—红寺堡开发区农业发展纪实_旱塬播绿

荒原赞歌———红寺堡开发区农业发展纪实

红寺堡大地有太多的悲怆,而在上世纪末挺进这里的人们改写了来的历史,他们用汗水浇灌出荒原的希望,他们在这里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在这里装满了谷仓,充实了钱袋。回望过去,他们十分满足,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因为这片大地演绎着他们的奋斗历程,演绎着红寺堡农业的辉煌历史。如今,红寺堡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农业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集中、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农业发展体系;红寺堡开发区紧紧围绕“3211”产业发展,依靠政府引领,政策扶持,科技、项目推动和企业项目带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黄牛养殖、菜用马铃薯种植主导产业及中药材、红葱种植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里有个神话

一位朋友到这里看亲戚,感慨地说:“过去听说红寺堡那个地方荒无人烟,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乱石跑。还不如我们这个村里,政府叫我亲戚搬到那里去吃什么、喝什么,他们可怎么活呀!几年了,不知咋样?急着来看一下,‘啊呀,这个地方简直太美了,比我们老家强多了。我那里想到住的是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红砖瓦房,吃水从以前的雨水、窖水演变到现在的自来水;人们穿梭在田间地头、日光温室,一派繁忙的景象,到处洋溢着一种幸福、和谐、丰收的喜气。我在这里吃到大城市才有的甜瓜、油桃,真想不到这里几年功夫变化这么大,真是奇迹,我要把这里一切告诉家乡人,让他们放心。”没过多久,山区各族群众源源不断地到这里串亲戚,问温室的种植技术,核算收入,这里的简直成了“农家讲坛”。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农村正在吸引着四方百姓,有的甚至想搬迁到这里。过去是不会有这样的吸引力,这里农村的大变化成就了一个神话。

大手笔绘制大蓝图

红寺堡开发区工委、管委会领导深刻认识到传统的种植很难使老百姓摆脱贫困境地,因穷生乱,人心不稳会使移民入住率大大降低,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稳定移民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红寺堡开发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思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下大力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打造“3211”产业格局,即用5年时间发展葡萄30万亩,经果林20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黄牛养殖10万头。经过几年努力,到2008年红寺堡开发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49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87万亩的79%,实现粮食总产量12318.59万公斤,比去年增加702.33万公斤,增长6%。

综合应用起垄、覆膜、沟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和技术,种植菜用马铃薯10.083万亩,比去年增加0.08万亩,增长8%,平均亩产1787.9公斤,实现总产值3605.61万公斤(折主粮)。

img49

指导设施水果种植

以项目、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带动,种植油葵4.98万亩,胡麻0.36万亩,红葱0.1万亩,中药材1.15万亩,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采取“政府推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并举的方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截至目前,已建设乌沙塘、玉池、水套、杨柳、城东、城西6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设施农业2.8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8600万亩,大拱棚1200万亩,小拱棚7500万亩。

img50

乌沙塘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

发展黄牛养殖重点村10个,涌现出一批养殖示范户

到2008年,红寺堡农村经济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16.7%,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1亿元,占总收入73.2%,二、三产业为1.5亿元,占总收入26.8%,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5元,比去年增加370.2元,增长16.2%。

目前,各种涉农企业及协会共10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家,(马铃薯产业协会,蔬菜协会,壹加壹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认证19家,它们以市场为导向,为农业发展起积极的引领作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奏响农业发展的凯歌

通过党的富民政策,移民用自己勤劳双手,在第二故乡把往日遥不可及的小康梦想逐步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

王炳成,红寺堡开发区太阳山镇水套园区办公室主任,兴农蔬菜鲜果合作社理事长,2007年,政府号召发展设施农业,他积极响应,投资100多万一次性承建40多座大棚,建成后由于存在着技术、选择种植品种方面难题,一时很难见效,贷款利息、人工工资、水、电等项目每天要开支高达400元,一度也难住了这位从不认输的汉子,怎么办?他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迎难而上,他借钱跑山东、河北学习,高价聘请专家,精心选种植品种,科学管理园区,放弃所有假日,整日吃住大棚内,同年6月份,他第一批鲜果熟了,被银川各大超市定购一空,每座大棚纯收入近5000元,有了这第一桶金,他选择了果树,蔬菜、瓜果的育苗与种植,形成了别处没有我这儿有的综合经营局面,一年下来,他说:“第一年,每座棚年收入1.5万-2万元,纯收入1万-1.5万元,第二年后每棚增加5000元的收入”。

但他并不满足,又把目光集中到全红寺堡的设施农业园区,他率先成立兴农蔬菜、鲜果合作社,收并南川乡、太阳山镇豹子滩大棚与自己的大棚共64座,加水套园区其他种植户的129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全面种植各种蔬菜、鲜果树,形成品种全、无公害的红寺堡蔬菜、鲜果基地,以高质量,好信誉远销外地各大中城市。在他的规模经营带动下,农户大棚加入他的合作社,不愁销路,带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农民致富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

王理事长说:“红寺堡有自然优势、土地、环境(无污染)优势,我要把水套园区打造成全宁夏‘有机产品’基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会成功。

南川乡红羊村的农村回族妇女马志梅,她使黄牛的作用发生了变化。黄牛在南部山区是老百姓种地的主要畜力,俗语说:“二牛抬杠”其中就有这层意思,可今日黄牛却成了致富之宝,她大念黄牛经,她先后从老家买牛到家喂养,养壮后卖掉,稍有收获,后来,她看到本地饲料充足,养牛前景好,她和丈夫黄占军商量后,利用农业小额贷款进行规模养殖,2003年饲养5头,偿还了贷款,还有一定积蓄,更重要的是积累了经验,学会了科学养殖,她邀请技术人员进场指导,科学配料,使黄牛育肥快,减少投入,增加收入;到现在共饲养54头,年收入8万元,纯收入4万元,她富裕了,却不忘乡亲们,在她的带动下,黄牛养殖在该村已具规模,村民争相效仿,她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和大家走共同富裕路子。南川乡副乡长徐明勇告诉我说全乡2000头黄牛,该村就有1980头,黄牛养殖已成该村的支柱产业,马志梅的黄牛养殖同时还带动了草畜产业的发展,她建成了草畜加工,精饲料加工厂,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该村在她家打工的人收入也不少,她的养殖已在该村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

她一个山区普通妇女却念好了致富这本经,因此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为农民致富奔小康起好了头,带好了路。

有人问她怎么走上这条路时,她说:“刚来时家庭困难,没办法只有闯”。对这个“闯”字不能说它没有深意。

红寺堡的农业发展起步晚但决不滞后,对移民来说,高起点农业发展变化无疑是一场革命,但他们已经尝到了胜利的果实。他们永远是这场革命中的受益者。

(红寺堡开发区农牧局供稿;撰稿人:陈维良梁维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