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节水高效绘宏图

节水高效绘宏图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千年旱塬变绿洲 节水高效绘宏图红寺堡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恶劣,年平均降雨量2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050毫米。节水措施促进了外围节水补灌高效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节水高效绘宏图_旱塬播绿

千年旱塬变绿洲 节水高效绘宏图

红寺堡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恶劣,年平均降雨量2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050毫米。由于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当地水资源量少质差,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扬黄水。按照红寺堡扬黄工程设计水量25m3/s,实际只有19.5m3/s(红三干9.41m3/s,红四干1.6m3/s,新庄集6.22m3/s,新圈1.12m3/s,海子塘1.15m3/s),而灌溉面积40.7万亩,1m3/s灌溉3万亩土地,是以高效节水标准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上中游地区进入枯水期,黄河干流上游来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1998-2008年,逐年分配给红寺堡灌区黄河水指标越来越少,有10万亩地面临缺水。可以说红寺堡的发展起源于水、受益于水,同时受制于水。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思考,通过输水方式、灌水方式、结构调整、思想观念的改变,达到了节水的目的。目前,发展设施农业2.1万亩,累计达到2.81万亩;建设基本小畦田12万亩;完成灰家窑1.2万亩节水补灌工程;海子塘2万亩外围补灌,全面实现了通过管道输水,垄植沟灌的节水模式;完成城北、玉池、灰家窑、水套、何庄子和杨柳6处供水工程,建设总蓄水量达78万方的蓄水池6个,特别是城北蓄水池的建成,具备了“一池五效”的功能,一是解决3847亩生态绿化灌溉问题;二是还可年置换人饮水源31.46万m3,解决2.15万农村人口的用水困难问题;三是解决城东、城西设施农业灌溉问题;四是解决海子塘高效节水补灌工程灌溉问题;五是解决“北海子”生态园景观工程绿化灌溉问题。保证了设施农业和发展外围补灌的需要,起到夏蓄冬用、秋蓄舂用的作用。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促进了输水方式的改变。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状况决定着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的高低。红寺堡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还比较差。在红寺堡灌区工程配套中,虽然对干、支、斗、农渠道进行了砌护,但由于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蒸发强烈,沙化现象严重,对直接连通着田间灌溉的末级渠道又没有砌护,传统的明渠输水水损耗大,从取水口到田间水利用率不到60%。

通过用管道输水的输水方式,解决了海子塘、灰家窑外围补灌;城东、城西、玉池、杨柳等村设施农业;景观园区、城区绿化的灌溉。解决了直接到田块、到农户的灌溉用水计量问题,更为直接让农民得到实惠,因而也就比较容易调动起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可以在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大规模的开展起来。管道输水做到了省水、省地、省工、省钱的“四省”效果,亩均灌水时间缩短15分钟、入渗量降低30%、亩均节省15元,深受当地群众地拥护和支持,比称固沙省地防跑水,省工增效留住人,促进对沙化地和盐碱地治理和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img55

喷灌节水技术在红寺堡广泛应用

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了灌溉水供需矛盾。红寺堡扬黄灌区,得益于黄河水,但同时又受制于黄河水。红寺堡灌区水利工程是按1立方米/秒的流量控制3万亩的标准设计的,由于实际灌溉面积大,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灌溉周期延长,高峰期灌水集中,倒虹、渡槽等建筑物过水流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用水紧张,农作物关键生育期得不到适时灌溉,农作物减产受旱时有发生。为了改变目前缺水的现状,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压夏、增秋、扩经”的手段,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节水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酿酒葡萄、采用马铃薯、高酸苹果、枸杞、甘草和设施农业等特色高效农业。目前红寺堡共发展设施农业2.1万亩,高酸苹果示范区8.7万亩,葡萄种植示范区5.88万亩,这些示范园区已成为带动整个红寺堡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起到了示范带动、典型推动、效益驱动的“三动”效果,既从灌溉时间上调节了高峰期的用水矛盾,又为红寺堡探索出了一条节水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路子。据测算,温棚年产值1.8万元/亩,年灌水260m3/亩;高酸苹果年产值0.64万元,年灌水200m3/亩;葡萄年产值0.35万元/亩,年灌水220m3/亩。每方水产出分别为22.5元、29.9元、16.0元,是大田粮食(1.75元/m3)作物的13倍、18倍和9倍。

灌水方式的改变,加快了灌区节水步伐。红寺堡灌区的发展,从旱作农业到大水漫灌,从大水漫灌到小畦灌溉,从小畦灌溉到沟灌沟植、沟灌垄植、沟下膜灌,实现了节水灌溉的目的。几年时间已发展沟灌沟植(种植葡萄、生态林等)12万亩、沟灌垄植(种植土豆、花生等)8万亩,实现了每亩节水180-200方。

政策引导,使干部群众观念发生了改变。红寺堡开发区确定了“3211”产业及设施农业等节水高效农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力争利用五年以上时间,发展葡萄30万亩,经果林20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黄牛10万头,把红寺堡建设成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基地,宁夏最大的节水示范区,成为中部干旱带上一颗生态明珠。这对改变红寺堡农业生产用水紧张的现状,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稳步增长,使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红寺堡扬黄灌溉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优质、高效、节水、避灾”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和主要突破口,采取更加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强势推进,力求在特色上求突破,在高效上做文章,在规模效益上上水平,确保一年有一个新突破,三年上一个新台阶,五年有一个大发展。

节水措施促进了外围节水补灌高效农业的发展。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总体规划,今后三年将在红寺堡灌区外围发展9.5万亩的高效节水补灌农业,以拓宽农民致富增收的门路,同时按照管委会总体规划,2008年灌区外围发展红枣4万亩,葡萄0.1万亩,高酸苹果1.7万亩。以红枣60立方米/亩、葡萄280立方米/亩、苹果200立方米/亩的灌溉定额计算,年需水量608万立方米,以节约水量来保证了外围补灌高效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灌水方式的转变、输水方式的转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达到了节水目标。使亩灌溉水量由开始的436立方米下降到366立方米,节约的水量保证了外围补灌高效农业的发展。

今后,按照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总体规划和“3211”产业的发展思路,实现人均“一亩半葡萄、一亩高酸苹果、半亩设施蔬菜”。节水工作通过高位蓄水,作到灌水方式的转变、输水方式的转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葡萄、高酸苹果、设施农业和大田耕作均达到节水目标。

一是通过管道输水方式,解决灰家窑、海子塘3.2万亩外围补灌支、毛管道的安装,进行滴灌。解决玉池、杨柳、城东、城西等村设施农业支、毛管道的安装,进行滴灌或膜下沟灌。

img56

红寺堡三泵站输水管线

二是田间末级渠道的高质量砌护及田口的规范化控制改造10万亩,解决直接到田块、到农户的灌溉用水防渗问题,更为直接让农民得到实惠,达到了农业节水增效和防风治沙双赢效果。

三是连片的平田整地及规范化的畦田建设20万亩,做到田、林、路、渠的进一步完善,使大田灌溉节水步入正常轨道。

(红寺堡开发区水务局供稿;撰稿人:马富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