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移民致富的“飘带”

移民致富的“飘带”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移民致富的“飘带”———快速发展的红寺堡交通事业10年前的红寺堡还是一片亘古荒原,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为恶劣。以公路、高速公路和铁路为城市大动脉、“三纵三横”的交通框架已经形成,红寺堡作为宁夏中部交通枢纽型城市的地位初步确立。修路无疑成为加快红寺堡开发建设迫在眉睫的事情!便捷的公路促进了红寺堡道路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提起高强,红寺堡无人不知。
移民致富的“飘带”_—快速发展的红寺堡交通事业_旱塬播绿

移民致富的“飘带”———快速发展的红寺堡交通事业

10年前的红寺堡还是一片亘古荒原,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初到这里的人们依旧记得当时“吃一碗饭留半碗沙子”的情景。10年过去了,这片曾经毫无生机的土地上已经谱写出一曲“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壮丽诗篇。如今,面对这块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地方,建设者们不无感慨地向你述说起路的故事。在未来大银川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有效辐射区内,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建成的盐兴公路、石中高速公路2两条省道和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3条县道均再次交会,建设中的太中银铁路和盐中高速公路都从距城市北部3000米处经过,不仅为打造交通枢纽型城市和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红寺堡扩大开发和富裕劳动力就近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公路、高速公路和铁路为城市大动脉、“三纵三横”的交通框架已经形成,红寺堡作为宁夏中部交通枢纽型城市的地位初步确立。站在红寺堡制高点———管委会大楼极目四望,但见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像飘带一般伸向远方,引领着新兴移民城市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开发建设、移民搬迁成功关键在于路

红寺堡开发区起步之初没有一条柏油路面,仅有的砂石路高低不平,且晴天飞尘滚滚,雨天泥泞不堪,因此来往车辆很少。尤其夏季,不管你有多急的事,下午4点以后别想出门,那沙尘非将你吞了不可。因为这,建设之初,管委会的十几名工作人员不到一年时间,就有4名卷起铺盖遗憾地离去。交通不便给建设者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困难,蔬菜从吴忠、中宁拉到红寺堡就变成了干菜,建筑材料从外面拉进去,也是豆腐价变成了肉价。就拿当时从外面运到红寺堡的砖来说,那时市场价为每块八分到一毛钱,到了红寺堡就涨到两毛多,无形中加大了建设成本。

在盐兴公路没有改造成柏油路以前,移民搬迁速度非常缓慢,红寺堡城市建设更是举步维艰。修路无疑成为加快红寺堡开发建设迫在眉睫的事情!经过管委会领导的不懈努力,加之交通厅的高度重视,自治区调整资金投向,优先安排红寺堡的道路建设。2000年4月,自治区交通厅投资开工建设盐兴公路,短短4个月时间,盐兴公路红寺堡过境段80公里的二级公路就建成通车。这条路也是我区按照国际费迪克条款标准建成的第一条公路,是宁夏境内标准最高的二级公路。

盐兴公路的建成使红寺堡开发区如沐春风,开发建设一路高歌。之后的滚新、恩红、黄同公路的陆续建成,令红寺堡的建设插上了翅膀。从2000年到2003年4年间,自治区交通厅共在红寺堡境内投资近2亿元用于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了红寺堡境内纵横贯通、四通八达的交通骨架,从根本上改变了红寺堡行路难的问题。道路交通的日趋完善为红寺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里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0年盐兴公路还没建成以前,红寺堡开发区共移民36612人,2000年以后,移民速度逐年加快,短短10年时间,便移民20万人。

红寺堡农村公路密度高居宁南山区之首

建区10年来,红寺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2.63亿元,建成农村公路27条364公里,其中通乡油路8条132.8公里,通村公路19条231.2公里,通乡、通村油路15条223.2公里,实现红寺堡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35个行政村通油路。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等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507公里,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基本形成。目前,通过整合客运市场,实现村村通公交。恩红、滚新、盐兴等骨干道和乡村主干道两侧栽植8500亩97万株防护林。随着盐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滚红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区位优势更加显现,聚焦交通运输业、交通旱码头作用已经凸显,这标志着红寺堡“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体系健全,农村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0公里,位居宁南山区各县(区)首位。

便捷的公路促进了红寺堡道路运输业的蓬勃发展。目前,红寺堡有二级客运汽车站1家,三级客运企业1家,客运公司1家,出租客运公司2家,城市公交公司1家,拥有营运汽车417辆,开通客运班线40条,红寺堡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了客车。

从“石油大亨”到“餐饮大鳄”

到红寺堡开发区,不能不住寺堡苑宾馆。这座斥资6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宾馆出自陕北人高强之手。提起高强,红寺堡无人不知。年届40的高强来红寺堡之前,一直在陕北打油井。就在他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时,国家开始禁止私人开采原油,紧接着就将油井收归国有,怀揣资金的他开始在周边城市考察寻找投资项目。说来也巧,如果不是盐兴公路建成通车,红寺堡也许就不会有寺堡苑宾馆。“路,还是路!”高强说话铿锵有力。

他的事业的确与盐兴路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2002年元月,高强从兰州考察完回定边,途中经过红寺堡,无意中听人说这是宁夏新建的一个红寺堡,当时眼前便为之一亮,回去后又再次开车前往红寺堡做全面考察。当他看到盐兴、滚新、恩红、黄同公路及石中高速等多条公路从此贯穿而过时,激发了他在红寺堡投资的热情。高强由此完成了从“石油大亨”到“餐饮大鳄”的嬗变。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决策的高明:仅滚新公路每天过境车辆就达3000多辆,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使寺堡苑宾馆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公路建设催生出的“工程村”

红寺堡大河乡香园村是远近闻名的“工程村”,这个村之所以出名,用村支书马英成的话说“都是托了公路的福”。他告诉记者,1997年修建盐兴公路砂石路面时,他就买了一台推土机在工地上搞工程承包,也正是那一次使他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又买了两辆汽车,一辆装载机,投入到红寺堡城市建设大潮中。2000年自治区交通厅重新修建盐兴公路柏油路面时,他开始带领村民们一起承包工程,随后又参与了滚新公路的修建。可以说,是公路建设成就了他的事业和村民们的致富梦想。如今马英成固定资产已达近百万元,成为香园村第一个百万富翁。目前,村里的车辆农忙时下地,农闲时上路,而且除从事工程运输外,村民们还贩菜、贩水果和贩煤,收入颇丰。

眼下香园村共有汽车、三轮车100多辆。提起五年来红寺堡道路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寺堡的老百姓对交通厅的支持感激不尽。今年交通厅又确定红寺堡市区3公里道路拓宽投资,以满足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img64

中盐高速公路横穿红寺堡

公交村村通让红寺堡移民安居乐业

每年春耕备耕期间,红寺堡42个村的移民都可享受村级公交车在免费运三袋化肥的实惠。红寺堡开通“打折”农村公交线,村级公交通车率领先全区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红寺堡开发区建区伊始,落户偏远乡村的移民因交通闭塞常“飞”回老家。留下来的,也只能靠自行车或毛驴车进城赶集。2005年起,交通局、运管中心将农村、长途支线等冷热线搭配招商,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宁夏南塬汽车运输公司参与长途营运和村级公交营运,率先在全区实现村级通公交率100%。此外,红寺堡制定“半价让利学生、便携春耕农资、开通低保绿灯”等措施,“拴”住移民的心。便捷的乡村公交让河南新乡良种繁育公司下决心落户大河乡3村,公司与村委会签订10年菜豆供种合同,种植户成为“编外”工人。每逢中宁枸杞采摘等劳务输出高峰季节,所有村级公交免费运送有组织外出务工的移民到达目的地。

红寺堡交通运输管理中心主任董建国介绍,太阳山等距离城区较远的村级公交车早6时发车,晚9时停班,方便了农民进城买农资、出售农副产品。开展乡村人性化公交服务以来,宁夏南塬汽车运输公司轮换村级营运的公交车每年每辆让利1万元,移民点房屋空置率已由最高时20%下降到如今的0.5%。

公路养护牵引力带动招商“软着陆”

长山头风电场正式发电以来,实现产值2000万元;年产2万吨优质葡萄酒的科冕酒厂厂房正加紧施工;土坡矿区完成探矿底家企业正在办理建矿手续,其中瑞能公司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投资5600万元、建设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西安春晖药业集团鲜甘草深加工项目已经落户红寺堡……这些大项目能够青睐红寺堡,关键在于红寺堡四通八达的交通框架将全国最大的移民扶贫红寺堡连接起来,村村笔直的柏油路通,公路养护使得交通硬件走在山区前列。红寺堡开发区招商局局长杨云盘点今年飘红的引资成绩时,多次谈到公路养护牵引力带给招商工作的“软着陆”效应。

红寺堡农村公路养护始终坚持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对所有等级农村公路实行有路必养,建立以常年养护和季节养护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针对红寺堡编制人员少、无养护设备的现状,交通局雇佣农民工经常养护,技术人员全程跟踪。通过采取红寺堡、乡、村三级政府联动,水利、农牧、扶贫等多部门配合的办法,对公路险情经常集中处理,对公路两旁绿化带集中整治,使乡道平均好路率达到80%,综合值85%;村道平均好路率达60%,综合值70%。

(红寺堡开发区交通局供稿;撰稿人:马俊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