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产方式变革
一、农机补贴促进陇南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5月下旬,武都城区腾飞大厦“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发放点”门前摆满了各种小型农机具,来自四邻八乡的农民试农具、问价格,个个眼含笑意对农机具品头论足、爱不释手。段河坝村民白振林欣喜地告诉记者:“国家农机具补贴真让庄稼人得了实惠,5000多元的微耕机只要2000多元,我们村300多户人家已有200多户买了微耕机,现在村民基本不养牛了。”在人群中穿梭不停的门点服务员介绍:这些小型农机具很受山区农民欢迎,来买农机具的人有时一天高达七八十人。
据了解,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后,全市农业机械数量迅速增加,尤其2010年在一些乡镇出现了农民预约扎堆现象,微耕机、脱粒机等小型农机具成为农民首选。
因农机补贴让原来户户养牛的农民转变了千百年不变的生产方式。目前,农村农机具修配、农机租赁、耕作承包、脱粒预约应运而生,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正在兴起,农民的田间作业时间及用工率明显减少,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农业从业人员继续减少,更多的农村剩余带动力外出打工,走向了城镇和城市。
二、灾后重建提出村庄治理新课题
在陇南“5·12”灾后重建现场中看到,农村许多易地重建和集中重建后,让原来分散居住的山民聚集一起,形成新的村落、街道、社区、集镇,居住方式的改变带来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使农村生产关系得以调整,从而影响到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一些下山入川居住的农民不得不将高山上以种粮为主的土地改为种树,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树种或发展适生生态林,无形中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许多农民被迫转产或转业,发展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提高了农村社会发育程度。
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使一些地方的宗族关系被打破,民风民俗也有所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这又对村庄治理、村民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引导村民在灾后重建中,除建好新住所外,建立新型、良好的人际关系,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实践村庄治理、社区管理、民主协商等新机制,是今后农村基层工作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
(原载于《陇南日报·内参》201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