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推进徽成盆地率先奔小康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县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综合经济,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陇南来说,加快小康社会建设,重点在县域经济;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关键在县域经济;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希望也在县域经济。2005年以来,虽然陇南实现了撤地设市,但由于没有形成中心城市,以县域经济为主的发展格局并没有改变,县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决定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在谋划“十一五”宏伟蓝图的重要时刻,重视和发展县域经济对加快陇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和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说明了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许多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纽带,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陇南市是一个以农为主的落后地区,农民所占的比例大,农村贫困人口多,农民增收缓慢。“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如果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有了途径,社会发展也就有了依托。
一、陇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陇南市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全国全省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县域经济总量小,传统农业比重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经济结构很不合理;县乡财政困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群众增收缓慢等问题十分突出。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3.7∶32.7∶33.6,第二产业规模小,第三产业发展慢,远远落后于全省18.1∶46.6∶35.3的水平。全市县域经济人均GDP仅为284美元,是全省人均722美元的39.4%,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仍有32.03万绝对贫困人口,67.6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陇南市在全省市县(区)的数量最多,但县域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占全省的3.35%,财政收入仅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53%,9县(区)中有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在全省86个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陇南市区域差距较大,除成县、两当、徽县分别位列29位、39位和62位,多数县在70位之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一直排在后位。县域经济是否发展壮大,决定着陇南270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从具体情况分析,目前陇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县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二是开放程度不高,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各种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三是造血功能不足,县级政府缺乏对经济的调控手段,资源配置能力有限。四是“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项目建设滞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普遍面临难题。
陇南市情决定了没有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不可能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没有县域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没有陇南的兴旺发达。县域经济滞后是影响全市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以及长期困扰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两道难题。
陇南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既有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体制机制的障碍等客观因素,也有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到位等主观原因。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态势,陇南县域经济有两大特点。
一是徽成盆地有率先发展的优势条件。相对而言,徽成盆地是陇南的“天心地胆”,区位优势明显,地上地下的矿产、土地、生物、旅游等资源丰富,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好,教育、科技相对发达,人口素质较高,是储量为全国第二的西成铅锌矿带主干区,是陇南乃至甘肃的小商品粮基地,蔬菜、畜牧养殖、林果等多种特色农产品的重点产区,是全市重要的能源(电、石油、煤)输转地。经过多年的开发,已经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徽成二县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初步走上了工业化发展之路。徽成盆地虽然人口和国土仅占全市的1/5,却产出了全市1/3以上的财富,经济总量占到近4成。据测算:徽成盆地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徽成盆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约0.3个百分点,在全市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块地域是陇南市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开发潜力最好的区域,只有实现跳跃式、跨越式的率先发展,才能提升陇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从而实现先富帮后富,带动陇南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是贫困县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通过对陇南贫困县的项目扶持、整村推进、劳务培训、移民搬迁等,必将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改变全市贫困落后的面貌。随着兰渝铁路、国道212线改造、武都支线机场建设、文县阳山金矿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必将促进文县、武都、宕昌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聚集,为整体追赶、局部跨越铸造新的发展平台。
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尚未整体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进行的,任务十分艰巨。要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必须实施追赶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成县、徽县要从全市实施追赶战略的大局出发,坚定率先发展的信心,竭尽全力加快各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其他贫困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艰苦奋斗、以干克难,以一流的业绩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县域的事情办不好,经济发展不起来,就会直接影响到全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县域经济这盘旗走不活,整个国民经济也就相应缺乏应有的活力。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针,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真正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找准优势,理清思路,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加快徽成盆地率先奔小康的步伐。
二、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徽成盆地率先奔小康的步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带有现实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任务,是振兴陇南经济,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中之重。陇南市资源比较丰富,县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十五”期间,由于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5年累计完成投资108亿元,基础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生产总值增速在全省排名逐步靠前,经济发展逐步迈上了快车道。这5年,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2005年是陇南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十一五”是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矿权的放开,肯定会加速陇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兰渝铁路、国道212线改造、文县阳山金矿等“30个过亿元”的重大建设项目,将会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计划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有260多项,总投资约410亿元(其中兰渝铁路和兰海高速公路陇南段2项投资216亿元),将使最为贫困的武都、文县、宕昌、礼县面临新的战略机遇。陇南县域经济能否有根本性的变化和历史性的跨越,关键看各县(区)是否具有战略眼光,提早谋划,能否抓住今后5年的有利时机。各县(区)领导应该认清今后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又一难得机遇,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吃透县情市情,完善发展思路,立足自身优势,明确发展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培育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形成大发展的蓬勃态势,迅速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手抓小康建设,一手抓扶贫开发,全面实施特色立市、工业强市、民营富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整体追赶局部跨越的“六大战略”,以公路建设、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城镇化建设为重点,完善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推动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力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竞争明显提高,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徽成盆地要确立与全国全省同步或略有超前的发展目标,按照率先发展的要求,实施“两步走”战略,力争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3%以上,确保2008年达到总体小康,从2011年到2020年,力争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4%以上,按照把徽成盆地建成西部有影响的有色金属基地、特种经济林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生态旅游区的总目标,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确保2020年达到或超越全面小康目标。
陇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一是条件较好的徽成盆地和“两江一水”沿岸率先奔小康。尤其是徽成两县更要加快发展速度,在全省的位次更靠前。“十一五”期间,成县要立足铅锌资源丰富和二、三产业基础较好、自然人文资源环城分布、生态文化旅游特征突出的优势,着力打造“西北铅锌城”和“陇南文化生态旅游区”,把成县发展成辐射徽成盆地、带动西礼二县的区域中心城市。徽县要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及三产服务业为主,提升城市品位和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建设成生态型小城市。
二是7个贫困县要在全力加快整体脱贫步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整体追赶。武都、宕昌、文县、礼县要紧紧抓住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机遇,综合谋划、精心部署,围绕重点建设项目盘活土地资源,做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抓好农副产品加工、劳务培训输转、建筑建材、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等建设,力争在点上取得突破,以项目建设带动整体发展,在局部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在于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区域性特色经济。只有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发展壮大县域支柱产业,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根据陇南基本市情和目前发展现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县域经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化经营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主要环节、涉及农村各个产业领域,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抓住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对于各县(区)来说,要把握各自不同的优势,立足于现有基础,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支柱产业。一是加强特色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跨县辐射、做大做强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围绕中药材、草食畜、经济林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着力建设全市覆盖面大的花椒、核桃、中药材、蔬菜、草食畜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基地;徽县、成县、康县在稳定银杏、烤烟、蚕桑基地面积的同时,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质量效益;武都、康县、文县通过进一步扩大油橄榄、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产品生产规模,争创特色名牌产品。礼县、西和县、宕昌县、武都区着力抓好“菜用型”马铃薯基地建设,促进全市特色产业总面积迅速扩大,达到适宜区全覆盖。二是大力兴办龙头企业。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着重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并向优势农产品带和小城镇集中。三是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内兴市场、外设窗口、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业主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经销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物资和产品运输、销售服务,将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机组织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与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农民增收。五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各级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和支持保护体系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任务,帮助农民建立农户与企业、科技部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经济效益。
(二)完善提高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工业化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强县富民、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和重要任务。陇南市县域财力不足,主要是工业基础薄弱。要实现县域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必须从以农为主转向工农并重,加快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大力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通过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力争逐步使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各县(区)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兴工强县”的思想,把发展的重点转到工业化上来,依靠科技创新和加强管理,大力发展循环工业,推动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中力量把有特色优势的重点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用支柱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抓住当前国企改革、产业重组的机会,把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资源开发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积极发展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和产业配套的工业企业,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要抓住国家即将放开探矿权的机遇,积极寻找国际财团、民营企业家等到陇南探矿开发。同时要广泛利用域外资本对现有企业嫁接改造,以“增量”盘活“存量”,促进矿产开发型骨干企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做大做强,力促有条件的企业早日上市;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资源开发中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三)放手发展非公经济,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提供就业的主要渠道。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继续清理和修订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定,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措施。进一步放宽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注册条件和经营范围,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要积极营造更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在政策扶持、税收优惠、投资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等方面,都要做到与国有、外资企业同等对待。要在全社会树立“亲商、富商、安商、扶商”观念,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业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培育个体工商户和中小民营企业群体,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对外开放的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服务,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产业开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四)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提高城镇的聚集带动作用
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要把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作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抓好县城和重点集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突出县城的中心地位,提高县城聚集产业的能力,增强辐射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坚持以发展优势产业支撑城镇建设,以聚集生产要素带动城镇发展,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重点中心镇集中。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培育和建设城乡统一的商品要素市场,发展商贸、旅游、餐饮、交通运输以及为农服务等第三产业,做到服务农村、繁荣城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县乡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县域信息、金融、咨询、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确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五)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5年,陇南市大规模地组织农民外出打工,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劳务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今后,还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打造劳务经济,继续加快农业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发展劳务经济,就是支持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县(区)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加快转移相促进等办法,进一步搞好农民就业培训工作。要整合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办好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和培训网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要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转移的渠道,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重点面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在一些用工量大的地方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服务站,帮助进城务工农民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地区间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引导和鼓励农民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走出陇南,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层次,使陇南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劳动力变为生产力。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是陇南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的主题。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县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公共设施共用,资源要素共享,促进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
今后省上将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县乡道路和农村人饮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健全“以县为主、保障有力”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为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县(区)只有紧抓这一有利时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城镇化发展,继续大力抓好交通、电网、水利、通信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快农村公路运输网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能缩短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对发展慢、条件差的贫困片带和民族地区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在县乡道路、饮水、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积极稳妥地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继续推进村村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等工程建设。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还要加大“两基”攻坚步伐,加大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义务教育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乡镇卫生院(所)的建设,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加快乡村文化站(室)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快农村科技普及,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发展适应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地实施农村太阳灶和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大力引导贫困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为经济社会发展铺好路、架好桥、打好基础。
(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应注重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资源,继续推行科研单位、科技人才“两放活”政策,充分发挥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动员和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为加快农村产业开发,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进行科技试验示范,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贡献力量,通过利益连接机制,激励他们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还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解决加快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提高企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资源开发型企业,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延长服务年限、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今后国家将通过财政分配体制改革,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使更多的城市资源向农村辐射。我国经济管理审批体制改革也将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项目投资自主权,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还将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保障范围等,这将有利于贫困地区加快消除贫困的步伐,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省委省政府根据甘肃县域经济总体滞后的实际,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为陇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
一是逐步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成县被初步列入全省13个下放管理权限试点县。从2005年起,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限制的项目外,不论规模大小,省上一律不再进行审批,审批权下放市县级政府管理。
二是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对国家和省上所列的51个扶贫重点县和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从2005年到2007年,将省级参与分享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增收部分实行全额返还。工商行政管理费新增部分的40%由省财政返还原征收县市使用。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费、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省留部分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原则上返还原征收县市使用。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整合资金和增加投入,加大对县域重点财源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最低财力保障制度,不断增强困难县的财政保障能力。要求各级都要明确事权与支出责任,凡属于省市承担的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嫁给县乡。支持金融部门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服务“三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在全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陇南市委市政府组织力量,对徽成盆地率先发展进行了充分论证,起草了《徽成盆地率先发展纲要》,并将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重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争使徽成盆地在短时期内有一个大踏步地发展。
国家和省上陆续出台的有关政策,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下放管理权限、放开探矿权、增加对地方的财政返还和投入等优惠政策,将对陇南带来无法估量的效应。能否依靠政策机遇,有效落实和灵活运用,激发陇南的后发优势,构建陇南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平台,这正是考验市县党委、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科学民主执政能力。各县(区)要从实践“三个代表”和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县域经济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动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
一要坚持分类指导。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区位等因素形成了陇南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徽成盆地、“两江一水”沿岸等经济基础好、产业优势明显的县(区)以放权让利、创新机制为重点,注入活力,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率先实现小康目标。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面大的县(区),要把县域经济发展和实现脱贫目标结合起来,加大扶持开发力度,在产业政策、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原材料深加工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坚持以节约用水、节约资源、节约土地为重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逐步压缩高耗水、高污染、高耗材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实施环保准入制度,在招商引资中绝不能把外地淘汰的高污染项目盲目引入,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要强化领导责任制。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内外联动,但根本的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县区领导应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各自的职能和工作范围,围绕发展重点,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目标责任制。市直各有关部门也要强化全局意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应该继续坚持领导包抓责任制,进一步把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工作落实到每个领导,分解到具体部门,组织专门的班子,抓好组织实施。坚决摒除无所作为、安于现状、坐视机遇的不良行为,不等不靠,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四要体制机制创新。各级政府要改进工作方法,创新管理方式,改变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凡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律通过市场解决。县(区)党委、政府要把改革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综合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开和规范办事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和“一个窗口”收费制度,建立服务型和效能型政府。要改进干部考核办法,把抓发展的成效和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考核班子、部门、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引导县(区)更好地谋划和组织县域经济发展。
县级政府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县(区)政府只有充分发挥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的作用,按照市场规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引导、典型带动、服务扶持和优化环境上来。县(区)之间要加强区域协作,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2005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