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体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主观体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寻求一种与日常生活环境和经验有所差异的异地环境或异地文化体验,按照后现代主义者的说法,主要是寻求一种能够获得“自我认知”和“自我发现”的存在主义的真实性;另外,目的地的主题也是旅游者的重要体验要素之一,九寨沟的“生态”、桃坪羌寨的“文化”和“传统”都是旅游者的重要描述词语,在这里,客体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对这种真实性的认识受制于种种的建构因素。这表明了对存在主义真实和客体真实的体验需求是旅游者目的地的基本体验需求,它们共同形成了旅游者出游的“推力”和“拉力”。其中,“新奇”和“有趣”在两地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表明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实际上更关注于自我体验要求的满足,自我指向的重要程度要大于客体指向。这种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文化真实性的感知。
旅游者的上述体验需求和期望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感。调查表明,文化真实感水平最高和比较高的旅游者描述最多的就是上述方面。这表现在九寨沟就是“新奇”、“有趣”、“生态”和“文化”等词语的高频率特征,而在桃坪羌寨,“新奇”、“有趣”、“文化”和“传统”也占据着较高的比例。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新奇”、“有趣”等更多指向自我主观感受的词语出现的频率要高于“生态”、“文化”和“传统”等带有一定客观价值的词汇,说明旅游者在评判文化真实性时更多地依赖于自我的旅游体验。也就是说,就算诸如“生态”、“传统”这样的目的地主题没有或较少被旅游者感知,但只要他们觉得旅程够“新奇”、够“有趣”,仍然倾向于将地方文化视作“真实的”。
旅游者自身的生理体验及目的地旅游的开发、运营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者的体验范围和体验深度,从而也就可能影响着旅游者旅游体验需求的实现。在桃坪羌寨中的高水平真实感旅游者中,“轻松”也是一个重要词汇,表明“轻松”的旅游经历有助于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实现,对文化总体真实性的感知水平具有正面提升作用。当然,这种体验本身也和旅游者自身的态度有关。例如同样在九寨沟观光,有些旅游者旅程结束后会觉得很轻松,而对另外一些旅游者来说就会感觉很疲惫。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随着文化真实感程度的降低,用于描述正面的主观体验感受的词就开始减少,而对于目的地旅游开发及管理方式的描述性词汇尤其是负面意义的词汇,如“商业化”、“疲惫”、“走马观花”、“表演化”等就开始逐步凸现出来。这表明旅游者自身的生理体验及其对目的地旅游的开发、运营和管理方式的主观感受,对目的地旅游体验要求的实现和文化真实性感知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态度不同,真实感程度就会有所差异。其作用过程表现为这样一个过程:旅游者自身的生理体验及其对目的地开发和管理方式的负面主观感受越强烈(商业化、疲惫、走马观花、表演化、程式化、忙碌、乏味等感受出现的比例增加)→旅游者自我正面感受越低(新奇、有趣等感受出现比例的减少)→旅游者对地方文化真实性的感知水平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对“生态”、“文化”和“传统”等这样的目的地主题描述的比例变化并没有那么显著,表明它们对于九寨沟和桃坪羌寨来说尽管是构成旅游者旅游体验和文化真实感的重要基础,却未必是造成旅游体验和文化真实感差异的重要因素。旅游者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对目的地主题的认识和评价,却在对景区开发管理的感受和态度上有差异,因而影响了对旅程的自我主体评价,最终反映在文化真实性感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