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以上海崇明为例
马秀艳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为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目标。2007年十七大上,中共中央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到“五位一体”,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共党代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位”提出,而且在整个报告中被列为第八部分单独进行阐述,体现了现阶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生态伦理智慧的一部分。“天人调谐”思想首先肯定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积极和谐的关系。儒家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指出人类可以在掌握自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道家倡导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崇尚自然、敬畏天地。道家认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认识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认识自然的根本规律,把握天地万物的极限和限度,以限制或禁止自己的行为,并要求人们要走出自己的不符合实际的欲望。佛教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有感情、有觉悟、有灵性,一样有生存权利和生命尊严;主张和谐相生,认识自然的目的是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的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二)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积极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它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科学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整体批判的同时,指出:“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与自然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人与自然是在相互交往中走向统一,人类在自然界中有特殊地位,这种特殊地位是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标志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强调,以“人的尺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性、统一性,就会发现当代生态问题不是自然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解决环境污染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过程,是社会问题的解决。[1]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
二、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但是,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大量浪费,同时也让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要举措。崇明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上海低碳经济示范区,侧重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其重点发展领域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环境和谐;加强生态理念,保障生态功能;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社会进步,营造社会和谐”五个方面,切实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两个突出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矛盾。因此,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崇明县根据本岛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基本形成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以及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环境质量
近年来,崇明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和《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为统领,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实现机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相继建成5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对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加快崇明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崇明县积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向全县城乡居民介绍低碳资源、低碳出行、低碳旅游等低碳知识,因地制宜开展有关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让城乡居民尽快掌握简单、实用的低碳常识,摒弃不科学、不环保的生活习惯。此外,还积极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鼓励居民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引导全县人民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营造了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四)贯彻生态理念,保障生态功能
崇明岛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崇明人充分利用其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以生态休闲旅游业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以生产海洋装备产业为标志的先进制造业、以使崇明成为全上海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的高效生态农业。在招商引资方面,崇明县委、县政府严格把关,一切以保障自然生态为前提,将环境效益作为衡量是否引进企业的重要指标,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全县人民的生存环境。崇明将继续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以建设田园水城的目标为指引,综合考虑城市现状,努力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
(五)促进社会进步,营造社会和谐
十八大代表、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指出:“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民生的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顺应了人民的新期待。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互支撑的,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崇明经验说明,要积极强化公众的生态责任感,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越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权益就维护得越好;公众参与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越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越高。
三、崇明生态建设对实现美丽中国的启示
十八大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重视生态文明的动员令。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说明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核心。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生态文明要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尽管崇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崇明只是上海乃至中国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仍面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核心科技产业较少,人口持续增加,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等主要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满足人的生态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能改变人的物质价值观,彰显人生的真正价值,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35年,我们迎来了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的大好局面,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发展奇迹。但发展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要求青山绿水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中国。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升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走和谐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途径
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生态文明不仅是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文明形态,还是一种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为目的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途径。[3]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上海低碳经济示范区,崇明的生态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使建成美丽中国这一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毕京京.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R].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3]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4]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郇庆治.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7]许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