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季露露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生态文明教育是近年来顺应人类文明趋势和国内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其教育对象是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中小学生,尤其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加强相关实践和理论研究。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反对人类中心论,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它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式发展。[1]生态文明所强调的是要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据,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本文所论述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所做出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德育之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以期达到培养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最优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目的。[2]受教育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要将知识内化为行为习惯,进而养成生态文明意识和思维方式。生态文明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进而发展成“生态人”。这里的“生态人”,不仅能够掌握广博的生态知识,具备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能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从生态视角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还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能够承担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使命。那么,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还在于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最终成为“生态人”。
二、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阶段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所形成的,随着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到2013年我国的生态环境整体上有所改善,但是自2010年来,我国水域面积总体呈现萎缩趋势。[3]而且,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恶化,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因此,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构生态道德并形成伦理观念。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加强全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应重点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小学响应十八大报告的关键要求
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由此可见,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上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十八大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4]可以看出,十八大更强调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的觉悟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而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场所,中小学生又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未来主力军,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强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之举,也是响应十八大号召之举。
(三)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5]生态文明素养是学生素质的重要部分,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是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目前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总体上都不高,苏州大学的学者曾经在2010年对几所中学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对“截至2009年底,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960万平方千米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为?”198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仅为40.08%;对“空调等电器在使用时是否会释放有害环境的物质?”仍有约46.56%的中学生表示“不清楚”;在回答“你平时会不会积极参加植树节等生态保护活动”,回答“会在他人督促下参加”的比例为44.94%(222人),回答“很少参加”的比例为20.45%(101人),仅有171人(约34.61%)选择“会,并且主动积极”。[6]由此可以看出,很多中学生生态知识储备不足,生态素养总体不高,也可看出部分中小学生存在消极从众心理,自觉保护环境的主动性不强,生态行为素养的主动性有待于提高。这些现象会严重制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有效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德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7]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必然是中小学德育的必然选择。生态道德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在生存和发展等方面都是平等的,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的发展,也不能以牺牲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发展,这都是严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如果不遵守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8]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十分迫切和必要。所以,要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价值观念等内容以多种方式纳入到学校德育中去,通过校园文化、教学开展、课程设计等途径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新时期德育引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全面提高生态文明素质,从而获得自身全面发展。
三、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推动中小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大学生不一样,他们的行为自控力较薄弱,需要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进而成为“生态人”。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要建立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把学校建设成“绿色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使得学生在亲近大自然过程中与自然界展开心灵对话,油然而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2.利用校园报刊、广播、网络、建筑物、宣传栏等媒介宣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针对是小学生思维总体上的直观性,我们需要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画面宣传那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环保知识,比如绿色消费、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等,还可以通过宣传生态保护先进事迹、张贴环保图画及名言警句、设置环保雕塑等形式。借助这些形式和手段,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自然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态观,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道德观。
(二)加大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开发
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笔者了解到安徽合肥市市委在2012年12月建议在中小学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这一倡导对我国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很大的时效性。在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研究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开发并开设特色校本课程,研发并增设活动课程,可以结合当地的特点,开发校本课程,例如在农村地区主要存在树木砍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这样在课程开发中可以重点把当地的环境情况以及这些问题所引起的后果纳入课程内容中去,这样更有利于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出台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计划,组织专家编写符合某一地区的生态文明读本,以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系列课程,完善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在体系。
(三)在日常学科教学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学校教学活动是对学生施加影响最关键的形式,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自然要纳入课堂教学中去。中小学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立足实际,不局限于一种学科教学,化集中教育为分散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各学科教学中去,在凝聚各科教学合力基础上,强化生态文明教育。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教学优势,每个学科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不同,但是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渗透到每个具体的学科中去。以语文学科为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苏轼的《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样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形成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也是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在中小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师不能生硬地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而应当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自我生成和内化,促进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
1.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组织各种以低碳经济、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内容为主题的读书会、知识竞赛活动、辩论赛、歌咏比赛等活动。还可以组织“我是生态人”,“人人都是环保小卫士”等活动。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相关生态知识,增强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消费的热情。
2.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校外活动不同于校内活动,它更需要制度的保障,否则难以达到活动的目的。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郊外、进行实际调查活动、社会宣传活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活动,让他们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意识到环保的迫切性,进而从中产生要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信念。当然在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凸显出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
(五)注重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提升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更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全面提高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是保证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课程课堂教学能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师掌握的知识量和信息量能否满足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8]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所授课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要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学习中去,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态文明教育进修机会和学习机会,通过进修班,知识研讨会等方式,鼓励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学习和科研。
参考文献:
[1]余志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07(3).
[2]格根塔娜、候彦杰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J].教育探索,2010(1).
[3]陈磊.我国首次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EB/OL].中国科技网,2013.5.29.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2. 11.08.
[5]杨兴林.素质教育内涵的二重构成及实践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2008(3).
[6]李志强.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1.
[7]赵翰章.德育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8]姜树萍,赵宇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