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棉业兴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棉业兴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安昌棉业经营的全过程,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对安昌棉业经营的描述,凸显它在经济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最近中国棉业调查录》显示,1919年,绍兴全境田地凡169.2072万亩,其中植棉地11.07万亩,约占全境田地的6.5%。棉花运输多由安昌出发,经萧山义桥或西兴、潭头,渡钱塘江赴杭,或由闸口装车运往各地。水脚自安昌运至西兴,每包约6分,由西兴运至江
棉业兴旺_古韵流淌:安昌古镇研究

二、棉业兴旺

“棉布业市镇在长江三角洲市镇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丝绸业市镇遥相呼应,构成本地区经济腾飞的双翼。它们是沟通棉纺织个体生产者、手工业作坊、棉花棉纱棉布牙行、外来客商,以及各地市场的联系渠道与商品交易中心。”(24)毋庸置疑,棉业专业化的全面展开,不仅催生了一大批专业市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使之迅速跻身“早期工业化”的行列。不过,以往对棉业市镇的研究多侧重于江苏的太仓、松江,浙江的慈溪、余姚等地,“太仓州暨所属之镇洋、嘉定、宝山等县,种稻之处十仅二三,而木棉居七八”。(25)松江“沿海高乡皆种之”。(26)属邑上海“植木棉多余粳稻”,(27)较华亭、娄县为多。七宝一带,种植者“十居六七”。(28)慈溪“沿海居民种棉花以为业”。(29)“姚邑北乡沿海百四十八里,皆植木棉……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30)“以上地区构成了近代前夕江南沿江滨海棉作带的南北两大中心”。(31)而较少关注安昌的棉业。在事实上,安昌的棉业并非可用“木棉之利,岁登数十万”(32)一言以蔽之的,其棉花种植、收购、轧弹、纺纱、织布等有自身的内容及其特色。对此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安昌棉业经营的全过程,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对安昌棉业经营的描述,凸显它在经济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植棉

由于棉花适宜生长于地势较高的涨沙之地,绍兴的棉花产自旧属会稽县东塘之曹娥、东关、道墟、啸吟、孙端、沥海、姚江7乡,旧属山阴县北塘之三江、马鞍、陶里、党山4乡以及安昌1镇,此区域土多沙质,粗而松,略带碱性,适宜植棉,而难种植水稻。据《最近中国棉业调查录》显示,1919年,绍兴全境田地凡169.2072万亩,其中植棉地11.07万亩,约占全境田地的6.5%。安昌植棉地1.9万亩,占所有植棉地的17.2%,居各乡之首位;每株结铃,约三四枚,丰年亩产一二百斤,歉收之年亩产三四十斤,该年亩产40斤,收成仅得往年六成,计4.9万担,其中安昌0.76万担,占所有收成的15.5%,仍居各乡首位。(33)

表3—1 绍兴各乡镇棉业比较表(一)(34)

img9

安昌极重视对植棉地的保护,并以施肥作为保持地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地于每年收棉后,约寒露时,将本年棉株尽数拔去,锄松泥土,以磨盘草子和灰种下,任其生长。至下年谷雨前,将草割除,埋入土中,即以割草作为基肥。接着,在谷雨、立夏之间作田畦,散播或穴播棉种,删、补幼苗后,复用菜饼、鸭粪培壅或浇灌人粪尿等,促其发育。交霉后,须除草4—6次,大约月余而止。等小暑开黄花后,再须除草1次。夏秋多雨,浸没棉塍,须车去积水,三五次不等。收棉约在秋分前后,大约2—4次。植棉的全流程,完全可用“粪多力勤”四字加以概括,意味着该地棉花种植业集约化的程度已处于一定水准,具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区域棉花生产总值等积极作用。

安昌也注意对棉种的挑选与处理,努力推广棉种粒选、温水浸种,并结合谷仁乐生、灰肥拌种等方法预防棉病,以提高棉种的发芽率。由于棉花在6—8日易发生棉芽、棉蝗、红铃虫、棉铃虫、金刚钻、叶跳虫等危害,除用鱼藤草、烟草水、肥皂水等土农药防治外,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引入666粉、硫黄粉、砒酸铅、DDT等化学农药,防治棉花的病虫害。

安昌棉种分成大小两类:大种即大篰种,每百斤籽棉(带籽的棉花),可出花衣(去籽的棉花)34斤,所产棉花颜色较白,但质地过硬,较难纺纱、织布;小种即南翔种,每百斤籽棉,可出花衣31斤,颜色不如大种为白,但质地柔软,适合纺纱、织布。两者棉丝均长约六七分,只宜纺十五支以下纱线。民国时期,安昌开始引进并推广德字美棉,该棉播种时间早于上述土棉,应在谷雨前,而产量高于前者,如歉收年,土棉每亩收成三四十斤,美棉每亩却收六七十斤。

(二)售棉

安昌一地所产棉花,每年约在万担上下,其中25%供当地包括绍兴城乡的衣被之用或纺纱,75%直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运销杭县、上海、兰溪、嵊县、鄞县等地,省内主要销往钱塘江的上游,以兰溪、金华为中心;省外主要销往福建、江西、安徽等地,福建以浦城、建阳为中心;江西以上饶、鹰潭为中心;安徽以歙县、屯溪为中心。由于棉花并非用于自己消费,而是作为商品流入市场进行交易,安昌就是一个棉花交易中心,生意十分兴隆,根据绍兴、安昌商会调查,除安昌一地外,周围绍兴、萧山两县40万亩植棉地所产棉花大多运销安昌交易,安昌每年收购籽棉约21万包,贸易额非常大,其中萧属植棉地所产棉花约占70%。(35)安昌巨额的棉花贸易,是促使当地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棉花交易多赖花行。每当秋季棉花上市之际,花行大量收购籽棉,轧后,转销各地。1920年,安昌有聚茂、义生、郁大隆、郁瑞茂等11家花行,占绍兴42家花行的26.2%。1924年有通裕兴、郁大隆、郁瑞茂、庆丰4家甲等花行,占绍兴5家甲等花行的80%,乙等花行有义生1家,占绍兴3家乙等花行的33.3%。在销售上,除日本三井洋行外,安昌花行基本不与外国洋行交易。而与外地商号的主要联系方法是“报价单”,如聚茂花行发一次报价信,即有150多封。花行大户,资金雄厚,多者万元以上,在经销棉花的同时,还兼营棉布、茧丝、粮食、肥料等,像聚茂花行又与同春、惠升等花行联手,代理上海、杭州、宁波“兰对”(棉花包装每袋75市斤,两包谓一对,故称)期货生意,当地人叫“虚货”或“做壳子”。

表3—2 民国时期安昌花行一览表(36)

img10

续 表

img11

棉花既然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其价格将随市场多种因素的作用波动起伏,花衣每包(120斤)最低价38元,最高价48元;籽棉每包(100斤)最低价11.7元,最高价13.7元;因为秤籽棉时尚用十四两秤,较前者小,籽棉每包(100斤)最低价10.056元,最高价11.56元。

在运销时,花衣一律用布包,每包重120斤,布包每个连绳,新者约1元,旧者约6角。籽棉一律用蒲包,每包重150斤,蒲包每个连绳,约1角。而运往上海者,每包增重6斤。棉花运输多由安昌出发,经萧山义桥或西兴、潭头,渡钱塘江赴杭,或由闸口装车运往各地。水脚自安昌运至西兴,每包约6分,由西兴运至江口,并过江共6分;自闸口装火车运至拱宸桥,约1角,运沪约4.5角;运嵊县、兰溪,多由安昌经萧山义桥,每包约6角,运至鄞县,约3角。此外,上下搬运时,还须搬力,每里约需3厘。

表3—3 绍兴各乡镇棉业比较表(二)(37)

img12

续 表

img13

(三)轧棉

棉花的加工,与黄道婆的名字紧密相连。江南原先没有为棉花脱去棉籽、弹松纤维的工具,是黄道婆从海南岛的崖州回归故乡乌泥泾,带回了当地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传授农家妇女“仿造扞、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38)所织造的特色花布,以其精良品质、艳丽色彩而成远近闻名的.销品。

相传,安昌棉花加工的主要工具凳装轧棉花车,就是由黄道婆引入乌泥泾、再引入安昌的。该轧棉花车由家用长凳、上铁弯轴、转动榔头、铁轴弯钩连脚踏板等构件组成,日轧花衣约15公斤。19世纪初从日本引入铁制轧花机,有狭阔两种机型,以人力作动力,雇临时工操作,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花衣生产增长了10多倍。据悉,1939年,安昌置有轧花机554部,职工532人,其中聚茂花行有机动与人力轧花机32部,是最早使用柴油机的花行,固定职工10多人,年底库存籽棉大约1000多包。(39)

(四)纺纱

纺纱,即用纺车将棉花加工成棉纱,是安昌妇女所从事的家庭手工业之一。妙龄女孩、中老妇女常常纺纱出售,但自己不织布,且从市场上买回纺纱所需的棉花,而织户棉纱不够,则到市场上收购。自发交易几乎每日都在进行,直到20世纪50年代,每日参与交易者仍达200人左右,棉纱交易量在50公斤以上。当地为了规范管理,曾把交易者先后集中于城隍殿大殿、东社庙、元帅殿等处。(40)

(五)织布

织布,即用平纹织机或提花织机将棉纱织成棉布,这是棉业经营的最后环节。由于棉纱必须上浆后才可以上机织布,一定有浆纱的工序,安昌郭家溇设有专门的上浆工场,称刮浆溇。明末清初安昌棉业初兴时,棉布一般由农户土纺土织,产量不高,品种单一,仅有方格布、柳条布数种,因品质坚实细匀,称“南沙哔叽”。此后,产量逐渐递增。清末民初,日产棉布1000匹左右,品种有大布、小布、浆布,其中大、小布的75%销往外地,外销地大致与棉花相同,即杭县、上海、兰溪、嵊县、鄞县等地,直至福建、江西、安徽;浆布主要用于本地花行作包装袋布,部分外销作丧殓布。

总体上说,安昌的棉布交易多假手布店进行。因为资金实力、销售渠道所限,一般农户很难摆脱布店直接与各地的布商交易。当地有同春、陆东记、聚兴昌多家棉布专营店,主要收购农户纺织的棉布,再销往各地,为了保证销售渠道.通,有些布店还在外销地设有分店,专门负责当地的经营业务,如陆东记在兰溪开元昌布店。至于通裕等11家花行,也同时兼营棉布。布店、花行多家经营,表明棉布交易红火,根据粗略统计,旺季日上市量在千匹以上,数量极大。

表3—4 民国时期安昌布店一览表(41)

img14

布店、花行收购棉布后,必须经过染色、踹光等工序,才能运往各地出售,由此又带动了印染业、踹布业。安昌的印染业始于晚清,如咸丰年间开办的西洋畈王吉记染坊,至民国初年,拥有职工30多人,经营染色、印花、整理(砑布)业务,并在头蓬、义盛等地设置接布店七八片,每天安排专船来回接送货物,以扩大营业面。抗战前夕,安昌拥有染坊12家,其中兴盛、赵元盛是用化学染料染色的西式染坊,而瑞华、耀记、元大、顺昌等是用植物性染料染色的中式染坊。当时染坊的基本设备相当简陋,一般是几只陶制染缸,1—2个5—6米高的染坊架,1个砑布的石元宝,1乘戳灶,1口锅。

为增强棉布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安昌讲求规模生产,创办机织布厂,像1915年开办于后盛陵的吉生布厂,就是绍兴最大的机织布厂,织机从40台发展到230台,员工有300多人,年产棉布约3万匹,销往苏、浙、皖、赣。同时追求产品质量,自染棉纺,逐渐形成了若干优质棉布的品牌,如色织全棉提花产品映霞呢、甜心呢等7只产品,曾于1937年奉浙江省建设厅征集令送京参加全国手工艺品展览,获得好评,声誉鹊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