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碧水贯街千万居
安昌经济上无与伦比的优势,吸引着大量人群来此经商、定居,其中既有腰缠万贯的富商大户,一掷千金,不惜巨资,构筑了精美的深宅大院,幽雅宁静;也有小本经营的工商业者,傍水而建,就近街河,搭起了简单的商铺店屋。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历经多少的风霜雪雨,无论是精美的深宅大院,还是简单的商铺店屋,如今都显得陈旧、冷落,而昔日却是何等的热闹和繁华。
分析安昌的民居建筑,大致有三个特点:其一,分区明确。如前所述,街河将安昌的街区一分为二,构成街—河—街并行组成的线型空间,北岸古商业街商家店铺云集,或有翻轩,或有骑楼,遮风挡雨,为半开敞式的街区空间,利于商业活动;南岸古商业街为全开敞式的街道空间,视线开阔,采光良好,符合居住要求。两区以桥相连,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安昌街区的整体格局;其二,面水而居。在安昌,濒河设街,再展开民居建筑。也就是这样的基本格局,南北两条古商业街均紧靠街河,民居建筑在古商业街的另一侧。古商业街的一侧是街河,另一侧是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沿街而建,面河而居;其三,聚居集中。总的说来,安昌民居建筑的阶层性分布并不十分明显,精美的深宅大院和简单的商铺店屋混合建筑,但已有一定分化,像富商大户拥有的台门,就大多集中于最繁华的西市、东市、中市一带,《安昌镇志》曾列表安昌的台门,有104处,其中西市、东市、中市有41处,占台门总数的39.4%。(11)
安昌民居建筑以台门著称。在《安昌镇志》所列104处台门中,以建于明清尤其是清代者居多。不同时期的台门各有鲜明的特色,明代台门粗犷、厚实,清代台门精巧、实用。安昌台门通常以黑、白、灰和原木板作为色彩基调,这一黑白分明的色彩基调,与周围青山、绿水、路、桥互相映衬,形成变化丰富的轮廓线和有节奏及韵律变化的视觉空间,清晰醒目。由于街河基本上呈东西走向,缠绵于街区的腰间,台门则多数坐北朝南,与街河垂直,呈院落式布局。台门作为一处南北纵向展开的封闭式组合民居建筑,多系富商大户所建,占地面积广阔,动辄数亩,多者达数十亩,四周围筑高墙,防火又防盗,俗称“风火墙”。内部沿中轴线布置建筑,一般依次由门斗、天井、侧楼、正楼、花园等组合而成。门斗就是大门,往往屋檐出挑,有石级台阶和石库门框,以竹丝乌漆黑,设2扇、4扇、6扇不等,左右竖立旗杆,故又称竹丝台门或旗杆台门。门第显赫高贵者,还可在大门两侧设置石鼓1对,俗称“户对”。大门对面砌高大照墙。正门两侧有边门,平日一般人员均在边门进出,若遇贵客大驾光临,或府内有重大活动需要举行,才开正门。正门后面,还有一道仪门,上悬炫耀门第的匾额,如新安桥堍和安昌桥旁的“观察第”、益市桥沿的“大夫第”、宁安桥北岸的“司马第”、魏公桥北岸的“都转第”、湖鼎村的“翰林第”、白洋村的“秋卿第”等字样,且有精致砖雕门罩,上镌各类图案和“永世福泽”、“为善最乐”、“松茂竹苞”等。安昌台门有三进、四进乃至五进,以三进为多,前为平房,多作厅堂,宽敞明亮,高悬“敬思堂”、“积善堂”、“九思堂”、“颐寿堂”、“爱敬堂”等匾额,最后一进为楼房,用作居室,幽深宁静。如此,反映出几千年来“数世同堂,内外有别,长幼有序,上下有分”聚居生活的要求。有的楼房较多,前后两进可以宛转相通,称“走马楼”。台门建筑多系砖木结构,就地取材,石板铺地,光滑整洁,防潮性能良好。厅堂和院落四周的墙上开有漏窗,利于通风采光。少数建花园,叠假山,凿水池,植花木,设盆景,形成幽雅的内部小环境。
台门是安昌富商大户的住宅建筑,总体上说,规模宏大,用材讲究,装饰简洁,而外观则高大森严,或炫耀门第的显赫,或显示家庭的财富。可惜岁月沧桑,恐怕再难断定究竟哪座台门是安昌最为古老的台门。有人说原位于中市的“天官第”是当地较早的台门,因为它是宋景祐元年(1034)兵部职方郎中后裔之私邸。该台门占地面积大约3000平方米,高墙深宅,古朴典雅,设东西两台门,各有仪门,河沿马面踏道,对河萧墙,屋上有铁制“鹰爪神”,前堂、正厅、后堂五间四进,各进间隔明堂,两侧有楼。不过,“天官第”却是兵部职方郎中后裔于乾隆年间迁安昌时所建,且已拆除,算不上是最早的台门。安昌台门保存完好者有明末清初所建的方家台门、万源台门,晚清所建的义和当、隆盛堂、宝树堂、敦诚堂等。其中方家台门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前是“一字形”门楼5间,门前石级台阶左右竖旗杆,置石鼓,仪门后是砖雕门墙,上镌“维德之基”4字。二进、三进各有正楼5间、侧楼1间,呈“凹字形”,倚屋东旁有花厅楼上、下两栋,侧楼6间,后院围墙高筑,外观森严,是明末清初官宦阶层的广厦大宅。万源台门系清初万源米行老板之宅邸,呈敞开式进堂布置,前有厅堂3间,可以洽谈生意,正楼5间,左右侧楼,楼上楼下,迂回连通,檐下双面雕花窗简朴,卷棚中木雕精致,经济实用,颇具秀姿。
安昌台门104处,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多以姓氏命名,如广济桥的庞家台门、盐仓头的寿家台门等47处,占台门总数的45.2%;其次是沿用所开商店、当铺的旧名,如瑞安桥南岸的义和当台门、西市的恒德当台门、中市的万盛台门等31处,占台门总数的29.8%;又次是以官衔爵位命名,如中市的观察第台门、西市的翰林台门等9处,占所有台门的8.7%。再次是以氏族祖名命名,如彭家溇的何公盛台门、西市的老文盛台门凳处,占台门总数的6.8%;最少的是以建造特色命名的,如树场汇头洋铁台门、照墙台门等4处,仅占台门总数的3.8%。二是大多聚族而居,典型者有娄氏宅第、白洋十台门等。此类台门并非仅有单元建筑,而由多个楼房或台门组合而成,属住宅建筑群,相互间门户重重,形成相对封闭的格局,以便于安排家族成员的起居生活,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明显区别,又刻意营造了家族内部和谐相处的氛围。娄氏宅第占地面积广阔,坐南朝北,东至北井弄,西临西横湖,南依街河,北濒陈家溇,建筑分两第两弄,两第即观察第、大夫第,前者内设“停慵堂”、“茂义堂”、“可久堂”,后者内设“大厅”、“介祉堂”、“礼后堂”,两弄即义学弄、孝友当弄,前者前后五进,内设“关帝厅”、“两有堂”、“建崧堂”、“萃安堂”、“储英学堂”,后者也有3堂。白洋十台门即大夫第台门、簪缨世第台门、秋卿第台门、秋台第台门、司寇第台门、双凤第台门、父子登科台门、槐树台门、都宪第台门、翰林第台门,古朴独特,系白洋朱氏聚居之住宅。整个建筑群体坐北朝南,或间隔窄巷深弄,或相互依偎平列,布局依次由门斗、大厅、正楼等组合而成,形成步步登高之势。单元建筑以堂楼为主体,以明堂为中心,两旁侧厢回廊,恰好构成一进,有天井,供寒冬曝日,盛夏纳凉。一般前、中、后三进,多者五进。今尚存古香堂、世德堂、强恕堂等,其中古香堂大门上有砖雕门罩和青石门框,堂楼廊前圆石柱,一块阶石,长5.6米,宽0.8米,厚0.2米。卷棚廊顶,黛瓦覆盖,飞檐翘角。马头墙、内墙和廊下左右厢门楣皆用水磨青砖。堂高4米。青色地平砖墁地,粗柱方栅,楼板门窗宽厚。楼上上梁斗拱顶托,横梁粗壮结实。
此外,安昌商业街的另一侧则相互依连着大量的商家店铺。此类民居建筑临河朝南,砖木结构,以木柱为基本框架,砖砌间墙,规模不大,独门独户,往往集经营、生产、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临街多系单墙或竹壁墙排门板店面,前面开店,经营花、布、米等各类商品。为靠近水面,方便货物上下装卸,各商家店铺便纷纷沿街河建筑埠头,又在北岸古商业街搭建很宽阔的廊棚,蜿蜒前伸,构成过街楼檐,雨天遮风挡雨,夏天蔽日纳凉,并在沿街河一侧柱间置木质靠背长椅,俗称“美人靠”,供人憩息之用,以使一年四季的商品交易不受风霜雪雨的影响,也为各色人群提供了遮风挡雨、蔽日纳凉的廊道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交空间,不失为商家店铺招徕生意的一种好办法。那时,街河清澈,游鱼可数,两岸粉墙黛瓦、弓檐马头、硬山屋脊的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倒映在不停荡漾的水面上,变幻出奇妙莫定的图岸,时有小船摇过,欸乃有声,水乡的韵味全有了。不少商家店铺自产自销,亦工亦商,既生产,又经营,屋后往往另辟空间,作为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场所,形成了前店后坊的格局。至于居住则在楼上及其两侧厢房。
商家店铺形式简单,一层、二层皆有,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社会”,但朴素大方,生产、生活极方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