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昌富商大户的成功

安昌富商大户的成功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购进日产全铁电力织机40台和日式坐缫机240台;其二,扩大经营范围。很显然,上述所谓“富商大户”,仅是安昌地方上的富商群体,而就其经营内容、目标市场等分析,很难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致成不了“宁绍商人”的佼佼者。
富商大户_古韵流淌:安昌古镇研究

三、富商大户

(一)简单分析

资产多少以上者,才算得上安昌的富商大户?民国初年,笔名“久巽”者经调查后,作如下界定:“本镇富家顾娄徐方等姓在十万以上者四五家,其在二三万以上者约二三十家。外村富家,如盛陵之徐吉生、湖村之裘仰山,均三四十万;西扆之□□□、大和山麓之朱姓,自巨富而又显宦者也。此外一二万者所在多有,足见安昌镇住民苟使有志,实大有可为也。”(90)兹简述之。

顾氏:明弘治年间,有名巘、字民陟者,自上虞西华里始迁山阴安昌,又有定居长安桥河沿者。(91)分居老大房(顾家池头)、老二房(茂德、茂义台门)、老三房(宏裕台门)、段三房(德裕台门)。主要经营花、米、油坊、内塘养鱼等。

娄氏:明万历年间,有娄时武、娄时显兄弟,自张川(即今华舍张溇)始迁安昌。不过,其祖籍并不在张川,而是明正德年间始祖娄诚信因避难方隐居张川。娄时武、娄时显系娄诚信的四世孙。娄诚信为何避难张川?有两说:一是当时江西上饶有娄忱字诚善者,其女为朱元璋17子朱权之后裔朱宸濠的妃子,“宸濠之乱”失败后,娄氏被株连,不得不四处避难,因发生“宸濠之乱”的年代与娄诚信避难的时间相近,故此类推;二是宋室南渡时,有娄寅亮者为上虞丞,后居山阴,至明代有后裔娄可道者,因父亲受诬陷即将处死,即赴官府,请求代死,遂被刑于五云山门外,而子4人避难张川。(92)主要经营花、米、典等。

徐氏:主要经营典业。后将个案剖析,此不赘述。

方氏:不详。

徐吉生:又名益庆,安昌盛陵村人。出身贫寒,耕作度日。7岁入学,3年私塾后背井离乡,到杭州瑞云公记绸庄当学徒。当学徒很辛苦,起早贪黑,什么活都得干。他遂暗下决心,自己单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合资创办吉祥恒绸庄。1912年独资开办杭州庆成绸庄,不久又置120台手拉织绸机,改名庆成绸厂。徐吉生真正兴旺发达是在1915年,他投资1万银元,在家乡盛陵创办吉生布厂,有厂房20间加侧厢,从40台手拉织机开始逐步增加到230台,织染配套。年产棉布3万匹左右,销往苏、浙、皖、赣等地。

徐吉生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一,引进先进设备。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购进日产全铁电力织机40台和日式坐缫机240台;其二,扩大经营范围。走出安昌,创办南通华丰垦植公司、茂庆林牧场、新新丝厂、祥纶丝厂、上海织造厂等。他由此很快致富,成为一艘商界的大船,经得起商潮的起落和世道的沉浮,当1930前后世界经济危机与国内战争影响时,上海、杭州大量丝绸厂相继倒闭,他仍竭力支撑,渡过难关。

裘仰山:安昌湖村人,家境贫穷,15岁学屠工,因年幼力弱被迫放弃,又到上海致和钱庄学业。这时的裘仰山还是一个穷小子,凄凄惶惶的,只要能填饱肚子,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但他很快表现出机敏与勤勉,数年后,英语已相当流利,加上能说会道,善于应酬,被提拔为钱庄跑街员(即业务员)。后又转入谦和茶栈。由于常到洋行商谈业务,颇受英国老板器重,而进洋行工作。19世纪末英国发生内乱,老板携带女儿罗爱娜急促回国,交他代理洋行业务。两年后,老板与罗爱娜返华,见洋行资产依旧,不仅分文不少,而且运作有序,大大升值,甚至连分手时忘带的手提箱都放在原处,父女俩惊喜万分,深感他为人忠实,不贪钱财。1年后,老板将女儿罗爱娜许配他为续弦。

一夜间,裘仰山从打工仔成为富翁。不过,守势或许就意味着劣势,轻而易举获取的资产犹如天上掉下的一块馅饼,但他太懂得大千世界的游戏规则了,若龟缩在自家的园地,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只能坐以待毙,于是开始了洋行以外的商业经营,先银楼,后房产,财源滚滚,富甲一方。他的成功奥妙在于并不坐享其成,而是多种经营,开拓发展。

裘仰山有多少资产?可以从他大出丧的排场窥及一二。民国元年(1912),裘仰山病故,择地造墓历时6年,并由《越铎日报》登载告窆,于1919年旧历9月20日入土。出殡时有9件13船。9件:避邪獬豸,开路神(俗称“呆大人”),铭旌,功德牌,神主亭,像亭,食亭,彩俑、冥物,丧船、护棺近亲。13船:上9船,每船备火铳或大、小鞭炮,并有道士、和尚、尼姑、清音班;送丧船3只,其中2只坐亲戚朋友、女眷,配乐器;茶点船(又称“账房船”),值事者坐此船。出丧路线:经东市高桥,沿街,转西市三江口,过路社江,东绕华舍街,北行过后殿,经华隆桥(俗称岳庙桥),东弯至茶亭桥,折北穿马逥桥,西向泗水路江,转六回头,至畈里王菖蒲漊墓地。

以下是根据“久巽”的界定所列简表52,能较清楚地看到安昌富商大户的基本情况。

表5—2 安昌富商大户基本情况

img19

分析“久巽”在《越铎日报》上界定的所谓富商大户,有5个特点:其一,就来源看,多由周围地区迁居,而借安昌开市、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就近利用地缘和业缘,经营工商各业,逐渐发家致富;其二,就结构看,呈金字塔形,大致分5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官商合流者,主要经营土地、庄园,第二层次是资产在三四十万者,主要经营具有近代意义的实业,第三层次是资产在10万以上者,主要经营花、布、米等传统行业,第四层次是资产在二三万者,经营内容广泛,第五层次是资产在一二万者,经营者甚多,内容也更广;其二,就资金看,除少数官商、士商合流的个案如白洋朱氏外,多在二三万以上者,大约二三十家,10万以上者四五家,三四十万者则屈指可数,而至清末民初,资金达数十万以上者才算真正的富有,如湖州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狗”,其中“象”指资金达百万以上者,“牛”指50万至百万者,“狗”指30万至50万者。(93)与此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安昌的富商大户不仅数量少,而且拥有的资金也不够雄厚;其三,就经营看,多集中在花、布、米等行业,甚至土地的出租上,尽管涉及面十分广泛,但属传统的经营内容,缺乏竞争实力,而实业、房产、金融等基本未涉及,以致很难成为为世人瞩目的豪富群体;其四,就地域看,偏隅安昌一地,尚未从轻烟般的水波里走出,奔向更广阔、更精彩的外部世界,而要在巴掌大的地盘上崛起,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的确困难重重。很显然,上述所谓“富商大户”,仅是安昌地方上的富商群体,而就其经营内容、目标市场等分析,很难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致成不了“宁绍商人”的佼佼者。

此外,所谓富商大户,尚有沈、杨、陈、谢、蒋、张、易、周等姓。(94)

沈氏:清康熙年间,有沈以庠字益源者,自萧山芙蕖环始迁山阴安昌。不过,其祖籍并不在芙蕖环,而世居苏州长巷。邺为一世祖,仁厚为二世祖,侨为三世祖。衡字公持者为四世祖,系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累官至兵部职方郎中,始由苏州迁至萧山,居于凤凰吹楼之间,仍名其故居为“长巷”。沈以庠是邺的第26世孙。沈氏家族虽于康熙年间迁安昌,但学籍仍属萧山,至邺之第33世孙名鸿字鸿逵者时,方以山阴籍应试,这是沈氏家族真正隶籍山阴安昌之始。(95)主要依靠土地出租,据说有良田近万亩。

杨氏:不详。

陈氏:明弘治、正德年间,因陈氏家族有祖墓在安昌,自谢墅始迁安昌陈家溇(何人不详)。谱载徐氏家族系明初建文帝副都御史陈性善之后裔,世居谢墅,因旧谱未叙其世系,故尊陈性善为一世祖。(96)

谢氏:清咸丰元年(1861),有遐龄字崔年者,自绍兴城中南街始迁安昌。谢氏家族原系菖蒲溇谢氏之分支,有安绪者始迁绍城南街,故尊安绪者为一世祖,遐龄为安绪之6世孙,而遐龄之弟增龄仍居绍城。(97)

蒋氏:明弘治年间,有蒋荣五、蒋荣六兄弟,自诸暨始迁山阴盛陵。蒋氏家族原籍诸暨,到绍兴者有正发字春荣者,居山阴欢潭;蒋可期者居山阴庙坞,又分廷良、秀贤两支,前者居绍兴斜桥,后者之子思忠、思友居山阴社浦。清康熙中叶,蒋荣六之7世孙蒋禹(原名舜卿字圣臣者)自盛陵迁安昌,(98)其住宅外为敬思堂,内为“三径草堂”。

张氏:清中叶,有名景周者,自绍兴都泗门内广字桥始迁安昌。据说为东市张天成家,主要经营花、布、米及其油烛业。(99)

易氏:清初,有名象明字震之者,自昌安始迁安昌。易氏家族原籍昌安,易象明系第10世孙。(100)

周氏:不详。

(二)徐氏家族

根据《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记载,安昌徐氏有两家:一家是西市沈家溇口北徐氏,清初,有名晋东者,自福建龙溪蝙蝠坞避难浙江,始迁山阴安昌;(101)另一家是徐家溇徐氏,兹据《山阴安昌徐氏宗谱》,对后者进行讨论。

徐家溇徐氏尊偃王为其始祖。偃王何许人也?《后汉书》卷八十五注引《博物志》曰:“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孤独母有犬名鹄仓,得所弃卵,衔以归母,母复暖之,遂成小儿,生而偃,故以为名。宫人闻之,乃更录取。长袭为徐君。”又引《尸子》曰:“偃王有筋而无骨,故曰偃。”(102)偃王乃西周时期古徐国的诸侯王,由于治国行仁义,得民心,遭周穆王忌惮,发兵讨伐,偃王战败,逃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对于这段史实,《后汉书》记曰:“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103)行至薄里(后因项王兴起而易名项里),即定居。定居后,苦心经营,“宗族浩繁”,日益壮大。但至唐末,因爆发了裘甫农民起义,义军先后攻克象山、剡县(即近浙江嵊州)、唐兴(即今浙江天台)、上虞、余姚等县,转战浙东,偃王后裔万五担心家族遭受打击,“家为灰烬,人为鱼肉”,率族人逃往别里。裘甫起义平息后,万五率族人重返别里,万五因此被尊为一世祖。元朝末年,神州大地千疮百孔,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历史仿佛高度浓缩于这一刻,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即将来临,后裔善富为免兵燹之苦,奉母徙居双桥,被尊为双桥一世祖。经三五世,至明中叶,后裔守愚复由双桥迁至安昌洞桥,被尊为安昌一世祖。这是徐家溇徐氏迁居安昌的来龙去脉。思忠为二世祖,华宇为三世祖,此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善调解邻里纠纷,又好惠施,排除疑难,为徐氏家族的壮大倾注了无数心血,立下了汗马功劳。华宇生有六子:顺吾、顺甫、瑞华、茂如、亮生、顺芝,此六人俱“醇谨性成,克勤克俭,修睦姻任恤之道,近诒谋燕翼之方”。此后,分为六大支,不足数十年,“椒衍瓜繁”,遂成当地“巨族”。(104)

考察徐氏家族发展成为安昌“巨族”的整个过程,并没有什么罪恶的痕迹,既没有南霸天似的横行霸道,也没有黄世仁般的欺男霸女,甚至没有与邻里发生纠纷的“不良”记录。何以如是?当然与重修宗谱时所遵循的原则相关,“而其克自树立砺廉、隅矜名节者,正复不少……大节所在必书,一善之小亦录。……至于子弟中有荡检窬闲、甘于自外者,则黜其名不载,家祠亦不令入焉”。(105)也就是说,家族成员即使仅有一点微乎其微的好事、善举,也应著录其中,而对那些损害家族名誉、利益者则不予记载。事实上,徐氏家族的确施行了许多义善之举,如置庄田、建义仓、济族人、办学校等,为安昌地方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半为他人,半为族人;好头脑,好创意。例如,清咸丰乙卯年(1855)仲春,徐春沅、徐春棣兄弟继承乃父遗志,捐田500亩,在海湖祠堂旁庀材鸠工,建义仓30多间,作为备歉,恤贫、寡、孤、老,助学,施药等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人们撰联赞道:

谁非一派周亲,给粟分财,只尽吾老老幼幼;

此是千秋义举,推恩广德,所望于继继绳绳。

仓与家庙相依,疏不逾亲,周恤先从宗族起;

学为后人而设,养犹兼教,栽增须赖父兄贤。

景前贤而并斯仓,历劫犹存,不负义人成义举;

承先志以锡尔类,沛恩无尽,每过仁里仰仁风。

甚至连后来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也手书“孝义可风”匾额,以表彰善举。看来徐氏家族的壮大,凭借的除了天时地利,就是人和,就是贯穿在点点滴滴善举之中的道德光辉。

徐氏家族是安昌一地的富商群体。其财产究竟有多少?笔名“久巽”者推断在10万以上,且以所经营典业为主要统计对象,但恐怕有点低估,理由是:其一,徐氏家族经营典业,先后开设老义和当、新义和当、仁和当、天和当4家典当,但就数量、资金等分析,并不占绝对优势,4家典当仅占安昌曾开设15家典当的26.7%,不足1/3,资金各2万,计8万,不及泰康当1家的流动资金(该当流动资金10万,年营业额5.2万,年利润约1万),因此,徐氏家族必有其他财产;其二,咸丰年间,徐氏兄弟捐田500亩(实际498亩),其中春沅390亩,春棣108亩,而早在六七十年以前,当地的上等田每亩已达4千文左右。(106)徐氏兄弟出手不凡,却不可能将各自名下所有的田产倾囊捐献。而且,除两人外,徐氏家族其他成员也一定有大量田产。以此推断,田产应是徐氏家族的主要财产,且数量不菲。

【注释】

(1)1914年3月23日《越铎日报》。

(2)《安昌镇志》,第86页。

(3)高骧云:《安昌记》。

(4)《安昌镇志》,第329页。

(5)参见杜正胜:《传统家族试论》下,载《大陆杂志》第65卷第3期,第127—151页。

(6)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第200页。

(7)(明)姚旅:《露书》卷九《风篇中》。

(8)(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

(9)参见姚培锋、李青锋:《明代绍兴府市镇探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0)《安昌镇志》记载该镇1950年户数有两处:第33页是2526户,第82页是2450户,本研究以后者为准。

(11)参见《安昌镇志》,第82页。

(12)徐世昌:《将吏法言》卷五。

(13)(清)《会稽县志稿》卷七。

(14)《安昌镇志》,第310页。

(15)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9页。

(16)(清)汪辉祖:《佐治药言》“自处宜洁”条。

(17)汪辉祖:《佐治药言》“勿轻令人习幕”条。

(18)《安昌镇志》,第86页。

(19)《安昌镇志》,第94页。

(20)(明)归有光:《新刊震川先生集》卷一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丛书集成三编》第5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21)(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百工记》。

(22)《安昌镇志》,第116页。

(23)(清)刚毅:《牧令须知》卷一。

(24)关于堕民的由来,有多种传说,流传于安昌彭家溇一带的是:认为堕民祖先为唐明皇宫廷乐师,原在梨园供职,安史之乱以后,梨园子弟均以“乐而忘忧”罪被遣为“堕乐”流落江南,以唱“度曲”为生,故曰“度民”。

(25)(明)王阳明:《王文成公全集》卷一五《答方叔贤》。

(26)郑天挺:《清代的幕府》,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27)《明史》卷二八八,中华书局,1974年。

(28)陈觉民:《绍兴师爷的兴衰》,载《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六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29)陈觉民:《绍兴师爷的兴衰》。

(30)朱仲华:《我所知道的绍兴师爷》,载《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六辑。

(31)辜鸿铭、孟森:《清代野史》第五辑,巴蜀书社,1987年,第60—61页。

(32)《清史稿》卷二九三,中华书局,1977年,第10331页。

(33)《清代野史》第五辑,第61页。

(34)王钟翰:《清史列传·沈文奎》,中华书局,1987年。

(35)王思治等:《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156—159页。

(36)《清世宗实录》卷五四。

(37)[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57页。

(38)[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158页。

(39)《洋务运动》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23页。

(40)(清)薛福成:《庸庵文编》卷四《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

(41)刘禹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第49页。

(42)(清)包世臣:《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1年,第174—176页。

(43)(清)冯桂芬:《易吏胥议》,载张寿镛《皇朝掌故汇编》内编卷八《吏胥》。

(44)(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二。

(45)(清)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下。

(46)(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

(47)[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425—428页。

(48)《清史稿》卷四五二,中华书局,1977年。

(49)(清)许思湄:《秋水轩尺牍》,上海书店,1986年。

(50)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3页。

(51)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1页。

(52)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57页。

(53)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40页。

(54)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58页。

(55)(清)龚萼:《雪鸿轩尺牍》,上海书店,1986年。

(56)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226页。

(57)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页。

(58)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63页。

(59)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3页。

(60)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88页。

(61)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29—30页。

(62)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2页。

(63)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22—23页。

(64)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57页。

(65)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97页。

(66)(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二四《对酒吟》。

(67)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年,第66页。

(68)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76页。

(69)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10页。

(70)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67页。

(71)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55页。

(72)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219页。

(73)汪辉祖:《佐治药言》,第5页。

(74)钱泳:《履园丛话》卷二一《清代轶闻·兔子》。

(75)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4页。

(76)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54页。

(77)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73页。

(78)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72页。

(79)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5—6页。

(80)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77页。

(81)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80页。

(82)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124页。

(83)龚萼:《雪鸿轩尺牍》,第253页。

(84)(清)万枫江:《幕学举要》张廷骧叙。

(85)(清)陈天锡:《清代幕宾中刑名钱谷与本人业此经过》,载蔡申之辑《清代州县四种》,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86)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65页。

(87)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24—25页。

(88)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67页。

(89)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第74页。

(90)1921年10月3—5日《越铎日报》。

(91)《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五册。

(92)《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五册。

(93)陈永昊、陶水木:《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页。

(94)《安昌镇志》,第81页。

(95)《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五册。

(96)《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五册。

(97)《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五册。

(98)《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五册。

(99)《安昌镇志》,第393页。

(100)《安昌镇志》,第392页。

(101)《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五册。

(102)《后汉书》卷八五,中华书局,1965年。

(103)《后汉书》卷八五。

(104)《山阴安昌徐氏宗谱》旧序。

(105)《山阴安昌徐氏宗谱》旧序。

(106)项文惠、钱国莲:《绍兴师爷》,第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