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以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年以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蔡士章所做的另一件事是在1801年首次重修马六甲华人的信仰中心——青云亭。两者被后人奉为商人的典型代表。这种对商人的强烈认同,在马六甲华人中间是很普遍的。因此,商人就承担起了马六甲华人社会的领导权。这次捐赠和1795年的三宝山祠坛的捐赠者相比,蔡、邱、陈依然占据了前三的位置,三家捐赠总额700元,已经占57.8%了。可以说此时的马六甲华人社会是以蔡、邱、陈三姓为主导,当不为过。但对于甲必丹来说,这已经是最后的辉煌了。
年以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_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进入19世纪的1801年,甲必丹蔡士章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为了宝山亭的长久之计,在嘉庆六年,即1801年捐赠房屋,以房租为香火之费。“预备呷钱壹仟文,置厝壹座,于把虱街,配在塚亭。作禄位私业,将来我亲属及外人不得典卖变易,致负前功。全年该收厝税,议定贰拾伍文,付本亭和尚为香资,贰拾文交逐年炉主祭塚日另设壹席于禄位前,其余所剩钱额,仍然留存,以防修葺之费。”[24]规定任何人不可典卖,且房租25文交给宝山亭和尚为香资,20文交当年炉主祭祀时另设一席于禄位前,剩下留存为修葺之费。蔡士章在这里没有使用甲必丹的头衔,而使用“圭海谢仓”。“圭海”在今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因其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门岛)“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故名月港。其附近海域,古名称为“圭海”,因港口圭屿而得名。“谢仓”即谢沧社,为海澄县地名。“圭海谢仓”蔡氏是当地大族。因此蔡士章使用自己祖籍的地望,表现出对祖先的尊崇之情。[25]他在宝山亭留下了一副对联:“魂依甲地,万古幽冥沾福德;公庇征人,千年享祀配春秋”,落款头衔为“特授甲政”。

蔡士章所做的另一件事是在1801年首次重修马六甲华人的信仰中心——青云亭。这件事在19世纪的其他两次重修中都一再被提起。碑文文字较为优美,显示出作者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移录如下:

青云亭何为而作也?盖自吾侪行货为商,不惮踰河蹈海来游此邦,争希陶猗,其志可谓高矣。而所赖清晏呈祥,得占大川利涉者,莫非神佛有默佑焉,此亭之兴,所由来矣。且夫亭之兴,以表佛之灵;而亭之名,以励人之志。吾想夫通货积财,应自始有,而臻富有莫大之崇高,有凌霄直上之势,如青云之得路焉,获利固无慊于得名也。故额斯亭曰青云亭。[26]

这段话是现存首次交代青云亭名称来历者,也就是取“青云直上”之意。[27]青云亭诸多捐赠者是“行货为商”,也就是这些人远涉重洋来到马六甲,目的是“争希陶猗”,即希望可以成为陶朱公和猗顿。前者为春秋越国谋士范蠡,他在越王勾践成功灭吴后退隐,定居在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自称“朱公”,经商致富后被称为“陶朱公”。后者是战国时魏国人,经营畜牧业致富,是战国时与陶朱公齐名的巨商。两者被后人奉为商人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传统“重农轻商”的社会氛围里,商人代表着“见利忘义”,尽管有钱,但却被士人所轻视,统治者也经常加以限制。[28]但在马六甲华人看来,冒险来南洋经商者,“其志可谓高矣”。这种对商人的强烈认同,在马六甲华人中间是很普遍的。也即华人社会地位和声望的获得,完全是依靠财富。在明清基层社会,对地方事务起主导权的是士绅阶层,这些以读书而具功名的地方势力,在官职少、待阙人多的情况下,上升的管道被阻塞,只好大部分时间沉浮于乡里,反而对地方社会文化建设多有贡献。反观大马20世纪以前文献记载的罕见,基本上和南来华人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是密切相关。青云亭的重修碑文其实就是商人群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重修活动就是自我群体意识增强的表现。因此,商人就承担起了马六甲华人社会的领导权。这次重修还得出了“甲必丹大诚哉其英伟人也”的结论,并且“自此议问宣昭,将与青云亭并垂不朽也已”。他在1801年3月的时候,为青云亭写了“云山第一”的匾额。[29]蔡士章的个人威望在重修青云亭后到达了顶峰。

图6 1801年《重兴青云亭碑记》(宋燕鹏摄于青云亭,2013年1月20日)

这次重修由甲必丹蔡士章“慨然首倡,爰督仝海关诸同人等,议举重修,择吉兴工,不数旬而告竣”。数旬即完工,可猜测青云亭此时规模尚小。捐赠者皆以“海关公司”的名义捐赠,可知蔡士章与海关公司关系之密切,并且其中有“船主”和“板主”,笔者推测应该是大船与小船的区别。并且公司和厦门合成洋行关系紧密,可推测该公司以做福建海运生意为主,大致无差。这次捐赠姓氏统计如表3:

表3 1801年重修青云亭捐赠者姓氏一览表(单位:元)

从表3明显看到,邱氏在这次捐赠人数和金额上都占据较多比例,其次是蔡氏和陈氏紧随其后,再次是叶、李、何、苏四氏。这次捐款总额1 312元,除去以厦门合成洋行名义捐赠的100元,还有1 212元。其中邱氏以320元占26.4%,蔡氏以220元占18.2%,陈氏160元占13.2%,何氏和苏氏捐款100元,各占12%,但其人数较少,力量尚较弱。其他张、林、曾、谢、许则影响更小了。这次捐赠和1795年的三宝山祠坛的捐赠者相比,蔡、邱、陈依然占据了前三的位置,三家捐赠总额700元,已经占57.8%了。可以说此时的马六甲华人社会是以蔡、邱、陈三姓为主导,当不为过。蔡士章通过修建三宝山祠坛、捐赠房屋和倡议重修青云亭,巩固了自己作为华人领袖的地位。但对于甲必丹来说,这已经是最后的辉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