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童年,但只有长大以后才能够明白,童年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长大后,回望童年的记忆,若隐若现,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却又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我们度过童年的地方,就是故乡。故乡,是每个离家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那里有成长的每个片段,儿时的伙伴,旧时的街道,堆砌起来一个完整的画面。每个人的童年各不相同,但却又是那么的似曾相识。
“靠在渡轮的甲板上巴望着岛和城,这是从小就熟悉不过的画面,但是,它会成为自己悬在远方的绵长思念吗?”杜忠全在《恋念槟榔屿》中面对槟城询问自己,而我也曾有过类似的问题。17岁第一次离家求学远方,父亲亲自送我到大学报到,等我安顿好后,我送他登上回火车站的巴士,挥手告别时,我还没有感到任何的悲伤,因为新生活即将要开始的兴奋才刚刚涌起。又过了17年,再回想当年向父亲挥手告别的瞬间,原来那就决定了我已经要开始远行的步伐。
骑着摩托车,杜忠全不断地在为我们铺展他童年的记忆。重阳节去千二层登高,去看阿依淡水坝的山水,再到莲花观追忆一段青春年华。到山那边的浮罗山背吃一碗叻沙,再到西南绝境的美湖,暂时把世界遗忘。早年的绿竹成荫,运动鞋踏过桥板的声响,桥下传来的村童嬉水的清脆笑声,那么远,却又是那么的近。
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突然生出要把那个北方县城走一圈的念头。生活了17年,总想出去看看世界,可是走出去了,却总是想念家门口的那条路。于是在大雪纷飞次日的那个午后,独自穿过从未走过的小巷,看到不一样的“景色”。回到家,我和父亲互相分享对这个小城的记忆,突然发现,原来这个小城,才是我和父亲之间最亲密的那个精神世界。
可能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观念太过严重,也可能是对先人坟墓所在的牵挂,“故乡”不仅是记忆的开始,还是人生的归宿。无论荣辱,都和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桑梓之情”贯穿两千年的中国文化中。不管是西汉以来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还是我们南来华人对出生地的历史记忆,也许“故乡”就是血液里流淌的文化之根,也许就是人生历程上的一个标签,那么鲜明地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绵绵不绝。
“离家时沿朝日的金晖横渡,回程时在两岸灯火迷离中夜渡,每每钻入这熟悉的老船舱,就像纵身探入了时光隧道,许多近似童年又不仅于童年的况味与记忆画面,一时都纷至沓来拢前而来了……”
“谁的槟榔屿”,那是每个在槟榔屿度过童年的人的槟榔屿。
“谁的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故乡”的城。
槟城《光华日报》2014年3月4日《异言堂》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