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市定位的影响基因——“城市是一种社会关系”(54)
城市定位是一项综合性的大课题,是一种战略性决策,需要对若干重要的影响基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最终创造城市的差异化特色,以求在全球化城市体系中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城市定位的主要影响基因有城市历史文脉、城市产业、城市区位、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城市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群区域等等。
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影响基因:
1.城市历史文脉——把脉与创新
如果说人的美在于个性,城市的美就在于独特的历史文脉。城市的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宝贵的集体记忆,是城市延续发展的历史基础,是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如巴黎的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北京的长城、天安门,西安的大小雁塔等,这些“历史地段”成为一个城市文化资本的重要构成形态。“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城市文化不断更新和积淀的过程,文化传储手段的不断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传递。城市文化在其演进中逐渐表现出历史的延续性和相对独立性,即使历经时代的变迁和更替,历经战火和自然灾害的洗礼,其文化承启的脉络仍然依稀可见。而这种历史的承启性正是城市的个性和差异性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城市充满活力的推动力。”(55)这也说明,城市历史本身就是个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也就构成了城市定位的一个重要文化基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由设雉堞和炮楼的城墙围起来的城市、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56)这充分证明了城市本身的历史性、遗产性和价值性,立足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城市定位才具备最起码的科学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的历史文脉被无情地切断,历史人文景观遭到大规模毁坏的事情也相当普遍。如:福建三坊七巷遭到毁灭性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被全部拆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在一夜之间被拆除,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被大肆拆毁……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化街区、文化地段、文化古迹被破坏,严重削弱了城市历史文脉的根基,给国家文化遗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政府和社会应该充分关注历史文脉的保护问题。
国外很多城市的历史文脉保存得相当完好,保护是欧洲城市发展的主题,巴黎800年以上的单体建筑和建筑群使城市显得丰富多彩,并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本。无论是在米兰、日内瓦、苏黎世这样的欧洲大都市,还是在特里尔、汉诺威、卢塞恩这样的小城,具有百年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古街区是城市的主体。而中国的城市,如北京、郑州、苏州、南京、西安、洛阳、杭州、扬州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百年以上单体标志性建筑和建筑群所剩无几,连一些具有中国浓郁文化特色的古街道也已荡然无存。“当人们徜徉在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而除了几处文物景点外,曲折幽深的小巷、古老别致的庭院早已被笔直宽阔毫无意境的水泥马路和居民楼取代时,人们无法从秩序混乱的城市形态中再追溯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约定俗成,历史枯萎在一览无余的‘戴帽子、穿靴子、打领带’、‘贴披檐’的道路与建筑之中,除了失望与感叹之余,还能说什么呢。”(57)“割断自身文化脉络的城市是失忆的城市,容易在现代的城市群中迷失自己,城市的人们从满目的城市橱窗、标牌、公寓、酒店和霓虹灯里,从即时的城市情景中无法读到悠远的故事,这是城市文化的泛化也是独立城市文化体系的终结,当城市开启了通向世界的窗户时,却往往关上了历史的窗。”(58)这是城市的悲哀,是人类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Sfeinberg通过对包括开罗、突尼斯、萨那、孟买、巴克达坡、加勒、新加坡、上海、北京、新德里、哈瓦那等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城市的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城市更新战略的过程中严重忽视城市的历史文脉继承。(59)
实际上,城市历史文脉对城市定位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对城市未来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历史惯性作用。所以,城市定位过程中应该对城市的人文历史、历经的沧桑变化予以考虑,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脉络,特别是城市职能的演进、城市文脉的延续与继承等,如果不对城市历史进行分析研究,很容易造成定位偏差。
南京在进行城市定位时,充分关注对南京历史文脉的梳理和创新,古为今用,确定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具有丰富的古城墙遗址和古城墙文化,所以最后南京的城市定位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并在2004年举行了首届“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60)对南京的城市定位进行营销。再比如上海,上海的文化定位为“海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上海的历史建筑。建筑是城市形象和文化的外在表征,是认知城市、感知城市文化的最直接依据。上海外滩有形形色色的国外建筑,为上海赢得了“万国建筑博览城”的城市名片,是海外文化在上海打下的历史烙印。
2.城市资源——“资源是可创造的”(61)
“资源是可以创造的”这一观点所表现的内涵,更多的是表现文化资源与智慧资源的创造和再生。城市资源是城市空间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一般资源和独特资源。城市的特色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独特的资源,如雅安的雨和桂林的山水。独特的资源已经成为维持城市竞争力、支持城市定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吸引外部资本的关键性因素。城市资源不仅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创造的,比如独特文化景观的引入,就是一种城市新资源的创造。再比如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对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定位产生很大的影响。
黄美均认为,“资源是城市定位的关键与基础,资源是城市系统运转的支持要素。在此把资源分为广义的生态资源和广义的社会资源。生态资源包括水源、能源、原材料型自然资源、生态景观、土地的数量与质量、地理环境(地质、地貌、地形、水系)等;社会资源包括农业基础、道路等公共设施(特别是大型公路、铁路干线、大江大河等)、当前及潜在的人口规模和结构、资金等资源的区域性调剂功能、科学技术、人才、人才吸引场及吸引度、国家的倾向政策、国家大型干道的建设规划等。比如,重庆就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铁路、高速公路与西南地区大多数大城市相通以及位于近郊的江北国际机场都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同时,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属于‘龙尾’地区,与‘龙头’——上海遥相呼应,彼此可通过这一黄金水道进行贸易往来,且途经许多大城市,对重庆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助于重庆向商业中心、工业中心、经济中心为一体的港口城市定位。”(62)
3.城市区位——“区位也是可创造的”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的意思。所以,区位既有区,也有位,还有可被设计的意思。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空间关系,是城市所处的各类空间关系的总和。城市定位离不开城市空间区位特征的分析,城市总是在一定的区位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的,城市区位优势常常是城市参与竞争和发展的初始条件,城市的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政治、地缘特色等特征,都受到空间区位因素的深刻影响。每一座城市所处的区位、自然条件和城市景观形态都是独有的,可以称之为“城市个性化的天然地”。谁具有区位优势,谁就取得了发展的优先权。
笔者在《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一书中也专门讨论过城市区位问题,“从总体上说,不同区位决定了城市在一定条件下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文传统也不同,从而决定了城市的主体结构要素的生成与发展,如高原城市的产业结构必定与沿海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同,石油城市的结构必然与旅游城市结构不同,不同的产业会产生不同社会职业的互动关系。同样,不同的区位,有着不同的历史人文传统和礼俗,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不同。如中国承德、温州和奥地利的维也纳相比,会有不同的社会人文景观,更有不同的社会人文观念,包括价值观和不同的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结构。”(63)
底特律,世界瞩目的汽车城。滨湖沿海的“海峡”城与边境城独特的区位塑造了底特律的特色,也奠定了其发展汽车、贸易、商业、运输、旅游业的基础。底特律有着发展汽车工业的理想区位:位于苏必利尔铁矿与阿巴拉契亚煤矿的运输中途;密执安州丰富的森林、铜矿资源吸引了大量企业主;大湖水运全线贯通及伊利运河开通使位于大湖航运中点的底特律既易发挥廉价水运的优势,又易加强与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的联系;美国的西进运动诱发了底特律的商业繁荣。
南京是一座千年古城,得天独厚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处于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地区货物集散中心和交通中心,近代又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一颗闪亮的明珠,目前是华东地区第二大经济中心城市。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促成了这座千年古城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构成城市区位优势的因素很多,主要形成于具有如下特点的地区:靠近交通干线、河海港湾及边境线的城市,如上海、大连;靠近大城市、基础设施发达的城市,如苏州;资源地域组合优良的地区,如黄河中上游的城市;在全国或地方区域中位置适中的城市,如武汉等。这些区位优势多是先天的,除此之外城市区位还包括城市自身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成本。城市是一个制度集合体,经过国家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文化、市场等方面的整合,城市可能形成新的区位优势。区位也是可以创造的,如重新确定一个城市为国家的首都或省会,那么这个城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会对城市定位产生新的影响。
安徽的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属于中国的中部城市,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成为中部崛起的排头兵,也是由于城市空间区位的影响。还比如,伦敦的空间位置处于美国和日本之间,这一区位优势是发展金融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一区位优势的支持下,伦敦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同时与美国和日本进行金融业务。
4.城市群——“一种生产力结构”(64)
最早研究城市群的学者是美国的库恩,他于1910年提出了都市地区的概念,都市地区是由“内城(Inner City)”、“城市边缘区(Urban Fringe)”和“城市腹地(Urban Hinterland)”三部分所组成的。这是对城市群概念的简单理解。1915年,英国学者帕特里克提出了组合城市的概念,组合城市可以定义为“城市的扩展使城市跨越了城市的边界,使更多的影响区域组合在一起的城市区域”。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弗塞特(C.B.Fawcett)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城市功能用地占据的连续地域。低级的城镇密集区随规模的扩大,中心城市在国内外的地位越来越高,联系进一步加强,将进一步演化为高一级的大都市圈。(65)
林奇认为:“以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及其形成的区域城市网络为主体的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的研究内容:集聚体(城市)本身的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规律;集聚体(城市)对周围农村地区的吸聚模式;以及区域内各个集聚体(城市)相互联结的城市网络结构形态。”(66)相互联结的城市网络结构形态就是一种城市群的关系结构,没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并由城市群构成的地域生产力关系,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很难实现。任何城市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发展着,这个背景既是城市成长和发展的有利因素,又存在着复杂的竞争因素。一个城市必须与周边的地区和城市进行能量的交换,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城市定位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个城市,不能单纯地从城市自身的条件和基础出发,城市定位必须放在城市群的空间背景下,通过研究与邻近城市之间的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层次关系、依存关系等特征,充分考虑产业互补、功能互补,积极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定位战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空间,确定城市的区域职能分工,避免城市定位雷同。因为一座城市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体系,而是区域性城市群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与周边的城市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高速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单体城市定位合理,形成比较优化的城市定位结构关系。不仅单体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城市群区域也可以形成合理的地域生产力构成关系。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在城市群或大区域范围内的定位上必须要思考七个层次:第一是长江三角洲,第二是长江流域,第三是沿海城市带,第四是中国整体经济区,第五是亚太经济区,第六是太平洋经济圈,第七是世界范围的分工。前三个定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长江三角洲范围内,上海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极’;在长江流域范围,上海是流域经济的龙头;在中国沿海城市带,上海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心、世界港口中心及物流中心等。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应该在前三个功能合理发展的条件下,寻求中国范围及世界大区域与世界范围意义上的功能定位。”(67)这里讲的七个层次就是强调城市定位要考虑城市群的因素,考虑城市区域。当然,这个城市群可大可小。
案例:长江三角洲城市定位及其启示
长江三角洲城市圈,通常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计15个城市。据统计,这一区域以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出了全国18%的GDP,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近30%,被称为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圈。
南京在长江三角洲城市圈中的定位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重化工基地,全国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杭州的定位是:上海的“后花园”,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之一;苏州的定位思路是:与上海错位发展,“服务业主要在上海,制造业主要集聚在苏州”;无锡的定位是:以IC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基地,以新材料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生物医药基地;常州的定位是:现代制造业基地;镇江的思路是:打造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首先建成江苏的“光谷”;泰州:千年古城,现代港城;扬州:化工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基地;南通:上海产业转移基地,发展港口经济、海洋经济、特色经济;宁波:长江下游的区域中心城市,上海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重要外贸口岸,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化工基地;湖州:建成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对接基地;嘉兴: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中心;绍兴:长江三角洲以轻纺为主的工贸城市;舟山:港口旅游城市,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前花园”。
从长江三角洲15城市的定位来看,都体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与上海实行对接,进行错位发展;主动接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实行梯度发展。因此,可以用“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三句话来概括。15城市在产业定位方面,有的侧重信息,有的侧重光电子,有的侧重化工,有的侧重汽车,有的侧重轻纺,有的侧重旅游,有的侧重港口、外贸,都没有搞“小而全”、“大而全”,也都没有一窝蜂地提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在与上海的关系定位方面,除了杭州提出了做上海的“后花园”、舟山要做上海的“前花园”外,没有其他城市做类似的定位。
资料来源:秦尊文.大武汉城市圈战略与周边城市定位问题.学习与实践,2003(6)
5.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
中心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虽然具有一般城市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一般城市。城市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辐射区域或辐射面,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与其辐射面的大小成正比,辐射的面积越大,它的影响力就越大。那么什么是中心城市呢?中心城市就是指在一个城市群中具有较大辐射区域的城市,是一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龙头,是城市定位必要的参照体系。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一个集聚与扩散的过程,城市人口、产业、空间的集聚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从而具有向周围地区和城市进行扩散的能力。在城市群区域中,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主导功能,具有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比如中心城市是各类大型企业最集中的城市,是商品生产能力最强的城市,是商品交换范围最广的城市,而且中心城市一般科技力量雄厚,是科技人才汇聚之地,这些都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点。
有人形象地将城市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一架机器,中心城市是一个大齿轮,周围的城市是一些小齿轮,它们紧紧地啮合在一起,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十圈,紧密地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任何城市的定位都必须瞄准其最近的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作为参照系来进行城市定位,才能获得加速度发展。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上海是城市群的龙头城市,是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在龙头城市的带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获得了飞速发展。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它的定位就是以上海这个中心城市为参照。苏州正是因为上海的产业转型,把上海转移出来的优质产业照单全收,使得很多投资者纷纷来到苏州的昆山,极大地增强了苏州的城市竞争力。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绍兴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文化名城。面对城市竞争的挑战和城市格局的变化,绍兴开始调整自己的定位,围绕上海这个中心城市制定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2002年底,绍兴明确提出要接轨上海,实施全方位的融入,包括制度接轨、政策接轨、文化接轨、产业接轨、交通接轨等,甘当配角,通过主动接轨和全面融入,实现共赢。绍兴通过大量的城市营销和推广活动,提升了城市品牌的价值,成为长江三角洲上令人瞩目的一个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