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城镇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

小城镇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区域区位条件的差异没有给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地区创造出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由此带来了江苏小城镇发展差异。而苏北和苏中的部分地区小城镇发展较为被动,主要依赖政府的拉动,加之乡镇企业发展起步晚,经济环境差,小城镇发展动力比苏南地区明显薄弱。
小城镇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_小城镇发展研究

3.4.5 小城镇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

1)历史因素的影响

任何城镇发展的现状特征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现实的城镇都是对以往城镇的继承和发展,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原有的基础,而城镇发展的基础或起点不同,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城镇之间差异的扩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城镇发展的历史差异,是形成城镇发展现实差异的重要原因。在明代和清初,苏北、苏中地区的城镇经济十分繁盛,后因大运河航运作用的减弱,加之黄河泛滥、战争频繁,城镇经济逐渐萧条。苏南地区早在明代就是商贾云集之地。19世纪中期,上海被辟为通商商埠,民族资本家在无锡、南通、苏州和常州等地纷纷建厂,大大推进了这些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苏南地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和摇篮。由于接受工业文明影响的时间早、程度深,苏南地区的对外开放意识、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明显强于苏中与苏北地区。1949年,江苏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苏锡常以及南京、南通等地区,其他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欧向军,2005)。

2)地理区位的不同

苏南地区地处我国最大城镇群的中心地域,小城镇往往成为本地区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与技术扩散的承接地;此外,该地区东邻上海、南接杭州,小城镇受到以上海为中心的大中城市的辐射影响也很强烈。苏中地区邻近省会南京,毗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锡常地区,区位条件相对较好。而苏北地区远离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区内大中城市经济落后,辐射作用微弱,而与其接壤的除苏中地区以外,皖北、鲁南、豫西等均为经济较落后地区,区位条件较差。而优越的地理区位为苏南地区的城镇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由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经济发展又为苏南地区区位优势的发挥和区位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滚动发展,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间的城镇发展差异不断扩大(马晓冬,2004)。因此,区域区位条件的差异没有给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地区创造出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由此带来了江苏小城镇发展差异。

3)发展动力的制约

乡镇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起步早、发展迅速,1980年代“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造就了“苏南模式”,在江苏工业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走出了一条以农民为主体的小城镇发展之路。1990年代以来,在外资的强力推动下,新式园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苏南地区的乡镇工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苏北和苏中的部分地区小城镇发展较为被动,主要依赖政府的拉动,加之乡镇企业发展起步晚,经济环境差,小城镇发展动力比苏南地区明显薄弱。

4)区域发展策略的差异

小城镇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政策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推进的。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之初,苏南、苏北地区就已经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为此,1984年江苏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发展方针,以苏南作为重点发展地区,重点投资,重点建设。次年,苏南地区设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全部实行了对外开放。有资料表明,1984—1986年,苏州市乡镇企业投资200万元以上并建成投产的74个项目中,靠免税保本运营的就有46个,占到总项目的62%,原来实行的企业八级累进所得税制,也明显地有利于规模偏小,机制灵活的乡镇企业,1994年新税制开始运行,已基本取消了对乡镇企业的各种税收减免政策。尽管1990年代,江苏实施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苏北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但是苏南、苏北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差距已十分显著。区域发展政策对小城镇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小城镇建设投资上。199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小城镇建设投资规模一直快于苏中、苏北地区。2003年,苏南地区小城镇建设投资额为360亿元,占全省小城镇投资总量的59%,苏中为144亿元,占24%,苏北为110亿元,占17%。从投资结构看,苏南地区更多的侧重于生产性建筑的投资,而苏中、苏北地区侧重住宅投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