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内研究现状
受国外竞争力研究的促进,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前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并陆续进行了一些程度不等的相关研究。近十多年来,国内掀起了对竞争力研究的热潮,研究领域基本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产业或行业竞争力的研究;二是企业或企业集团竞争力的研究;三是从地域的角度,对国家、区域以及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
早期国内有影响的研究主要是:
原国家体改委体制改革研究院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追踪国际上出现的这一动向。我国1993年参加世界转型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评价,1995年正式参加世界竞争力评价体系。1997年3月,原国家体改委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表《中国国家竞争力研究报告1996》。该报告应用381个指标数据,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内容涉及宏观经济、工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金融体系、政府管理等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按年度出版不同专题的报告,特别是从2001年起,IMD实行新的评价结构后,为保持可比性,该中心专门进行原结构评价(赵彦云,2003)。赵彦云教授担当学科带头人。
从1995年开始,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该课题的产业评价方法对以后的学者研究影响较大。
南开大学进行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在《区域经济学》教材中,增加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及结果(安虎森等,1999)。其研究者倪鹏飞还将博士论文整理出版《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一书,该书提出城市竞争力由硬分力、软分力构成,硬分力是指有形要素,软分力则是指制度、秩序、管理和开放,并具体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曲线法进行数据处理(倪鹏飞,2001)。
上海市社科院沈开艳等从建立国际大都市的角度,研究建立评价国际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通过与国际大都市的分析比较,明确差距、找出主攻方向(沈开艳等,2001)。
1998年福建省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王秉安等从区域竞争力理论产生的背景着手,构造出竞争力的模型和评价体系,制定了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战略原则和有关分析方法,并对福建省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具体分析,全面解释福建区域竞争的战略地位(王秉安等,2000),并出版《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践》一书,作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此后,他们经常发表一些有关竞争力研究的文章,这应该是研究区域竞争力最为系统的部门,对以后其他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影响力。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进行了全国东、中、西部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2001);新疆、四川、河北等统计部门进行了省级行政区竞争力的初步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长三角、珠三角竞争力进行了初步研究(李善同、冯杰,2003;刘勇,2003)。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完成了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并出版了《竞争力经济学》一书。该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全面分析了竞争力的性质、表现方式,是迄今国内对竞争力研究最具权威的论著(金碚,2003)。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张金昌的博士论文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了以评价为主的研究(张金昌,2002)。
对于上述研究结果,作者还将在书中进行较为详细的展开论述。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竞争力的话题随处可见,竞争力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话题。许多省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其目的就是通过竞争力的分析,找出自己的优劣势,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更好地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