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竞争理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取决于对资源和市场的占有程度。传统经济下,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主要是依靠资源支撑下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往往被认为是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但当代经济发展的结果,却是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国内外区域发展例证表明:区域发展的结果不仅与比较优势而且与竞争优势关系更大。日本和国内的浙江省资源匮乏,但却发展很快。区域发展能力包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指各地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它是获得差别利益的主要途径;竞争优势是指在竞争中比对手具有更强的能力与素质,它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各种研究和众多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有形要素,还取决于无形要素,沿海竞争力的上升实质是制度创新、资金、人流、物流、信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波特认为,国家经济竞争力是一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国家经济竞争力决定于该国有无一些独具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体。国家竞争优势产业是一国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其重要标志是大量持续地向其他国家输出产品、技术和设备。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都获得国际竞争的成功,各国只能在本国有特色的产业中获得国家竞争优势。波特认为,国家环境对企业竞争的成功有关键性的影响,它可以是产业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障碍。他在比较了10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菱形理论”也叫“钻石理论”,力图说明为什么一个国家能成为某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基地。或者可以说,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产业何以在某特定国家拥有竞争优势,尝试提出一个有普遍解释能力的理论架构。最终他指出“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M.E.Porter,1990)。”波特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两组因素,第一组包括4个基本因素,第二组包括2个附加因素。
(1)要素状况
每个国家都拥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对其国家产业的竞争力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生产要素的实际作用远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要复杂。生产要素对于竞争力的重要性不在于其继承性而在于其创造性转化过程。对于区域竞争力,生产要素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其天然禀赋,而在于其要素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一国的要素创造率比特定时期的要素存量更重要。因此,对于区域竞争力而言,单纯地拥有生产要素不如高效率地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来得重要。所以也存在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即拥有丰富的生产要素未必会增强其竞争力,相反可能会削弱其竞争力;而生产要素某一方面的劣势则可通过对战略和创新的影响,进而使区域竞争力得以持续发展。
生产要素大致可分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五大类。区域竞争力就取决于这些生产要素如何有效率、有效益地使用。要注意的是,随着国际一体化过程的加速,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这也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日趋变化不定,而非一成不变。
为明确生产要素对于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性,可将生产要素层次作三大类划分。第一种划分是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前者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区位、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后者包括现代数字通讯设施、高级人才、科研机构等。一国天然的生产要素是不多的,大多数生产要素必须通过投资来形成,而各种生产要素对投资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基本要素或者是天然存在的,或者所需的投资简单、较少,但除了采掘业和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些产业及技术要求不高的产业外,基本要素对竞争力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或者是其所创造的竞争力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而高级要素对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这种要素比较稀缺,因为创造高级要素需要在人力和物质上进行大量的长期的投资,而且创造高级要素的机构本身也需要有高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此外,高级要素在全球市场的可获得性也更为困难。高级要素通常都要以基本要素为基础,高级要素的创造必须建立在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基本要素基础之上。
生产要素的第二种划分是分为通用要素和专用要素。前者包括高速公路、债务资本、大学学历员工等,它们在许多产业中都能发挥作用;后者包括专门人才、具有特殊性质的基础设施、特殊领域知识等,它们只在有限的或某一特殊领域发挥作用。相对而言,专用要素比通用要素对竞争力的作用更重要,通用要素只能创造初步的竞争优势,而专用要素才能创造更为高级、复杂化的竞争力。不过,专用要素的创造需要更多的私人投资和社会投资,而且这种投资往往是有风险的。在多数情形下专用要素必须以通用要素为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用要素和专用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不进行不断的升级,要素就会不断贬值。例如,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只有不断提高水平,才能避免贬值。所以,只有不断创造出新的更高级更专业化的要素,才能长期保持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生产要素的第三种划分是将其分为自然禀赋要素和创造性要素。一般说来,那些创造更高竞争力的高级要素和专用要素都是创造出来的,即“要素创造”。但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创造出各种要素,它们所能创造并持续不断升级的要素种类要取决于其他因素,包括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企业目标和国内竞争状况等。
(2)需求状况
影响区域竞争力的第二个因素是区域内的需求状况。国内需求具有三方面的属性:需求的构成、需求增长的规模和形式、国内需求的国际化。后两者的变化取决于前者的变化,而且国内需求的性质对于区域竞争力而言比国内需求的数量更重要。
国内需求的构成在以下3个方面对区域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第一,需求的细分结构,即多样化需求的分布。在许多产业,需求都是可以进行细分的。市场需求的细分有助于企业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并发挥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作用。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集中优势,取得局部优势,对于国家也是如此。第二,成熟的购买者。他们会对企业产生压力,迫使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努力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第三,预示性买方需求。如果国内买方需求预示了其他国家的买方需求,该国企业就可能获得一定优势,因为这意味着国内买方需求向企业提供了关于未来买方广泛需求的早期信号,这不仅有利于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而且有利于培养国内成熟的消费者。
需求增长的规模和形式对区域竞争力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内需求规模。较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会刺激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改进技术和提高生产率,进而有助于提高那些具有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产业的竞争力。要注意的是,由于市场国际化,大规模投资可能不单单取决于本地市场,除非存在严格的出口限制。国内市场规模与国家大小并不直接相关,有时有些小国在某些产品方面的市场需求极大,如芬兰的破冰船市场。第二,独立买者的数量。独立买者会产生各种想法和要求,形成一种竞争压力,因而可以形成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并刺激新的企业进入该产业。第三,国内需求的增长率。国内需求的增长率对于区域竞争力同其绝对规模一样重要,较快的增长会促使企业更快地采用新技术,进行更多的投资。尤其是在技术变化时期,企业进行新产品、新设备投资时需要有市场的增长作为行动的信心与前景保证。第四,早熟的国内需求。如果早期的国内需求预示了其他国家的买方需求,就可以促使本国比外国竞争对手更早建立企业,先行进入市场并制定有效竞争策略。第五,国内市场的先行饱和。国内市场的先行饱和,迫使产品价格下降,驱使企业不断创新和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替代旧产品的新产品,有助于在竞争中形成数量较少但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内市场的先行饱和还有利于企业为保持长期发展进行国际市场开发。当国内市场先行饱和与国外市场发育增长二者并存时,正是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
国内需求的国际化,就是将一国的国内需求转向国际,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国外市场的一种机制。如果一国某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具有流动性,这个国家的这种产业就能获得竞争力,因为它们的国内购买者也是国外购买者。流动的消费者去其他国家旅行,在外国市场形成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外国市场。跨国公司也是如此,它们往往倾向于购买国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国内需求国际化的另一种方式是将本国购买者的需求和欲望输出或灌输给国外的购买者,实现国内需求向国外的扩散。
(3)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
影响区域竞争力的第三个因素是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例如,上游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就有助于提升下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意大利之所以在制鞋业上占据优势地位,主要是它在制革机械、制革业及设计上拥有竞争优势;美国计算机硬件产业的发展,则受益于美国软件的巨大竞争优势。国内供给产业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其创新和升级过程,它能帮助国内企业迅速地找到使用新技术的方法和机会。上下游产业的紧密合作,也会增强双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强的上游产业可以及时为下游产业提供新概念、新创意,而下游产业也可成为上游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所。同时,通过原材料、零部件厂商与不同企业接触,促进了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使上下游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大增强。通过这一过程,使国内产业的创新节奏得以提速。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决定区域竞争力的第四个因素是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产业中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形式各不相同,国家竞争力就是要在这些方面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此外,国内竞争的形式也对创新过程和长远的国际化进程带来根本性的影响。企业的管理受各国环境制约影响,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体制,能够最好的适应本国的具体环境的管理就有利于增强其国家竞争力。同时,激烈的国内竞争与国家竞争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国内竞争对企业产生压力,迫使改进技术,实施创新。在国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企业,就能取得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一国在世界上具有最强竞争力的产业往往就是在国内经受了很强竞争的产业。国内竞争将竞争优势从部分产业扩大到整个民族产业,就有利于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
上述4个基本因素彼此互相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构成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方面所特有的“钻石”结构,它们可能会加强本国企业创造国内竞争优势的速度,也可能造成企业发展迟滞不前。在波特看来,钻石体系是一个互相依赖、双向强化的系统,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都是建立在其他条件的配合上,也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假如一个产业缺乏充沛的高级人才,光有挑剔的本地客户,该产业便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市场本身也无法带动产业发展先进的产品。同样,如果竞争形态不健康、企业缺乏持续投资的目标时,环境中不利的生产因素就无法激励出创新的动力。一般而言,一个产业的任何一项关键因素出问题都将伤害它的升级的潜力。因此,“拥有钻石体系中的每一项优势,不必然等于拥有了国际竞争优势。要能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企业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国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
(5)机遇作用
有时,一些偶发性的事件和机会也会对国家竞争力产生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有:纯粹的发明活动、重大的技术突破、投入成本的突然变化、世界金融市场和汇率的重大变化、世界或地区需求的高涨、外国政府的政治决策、战争等。偶发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造成了非连续性,使竞争地位发生了变化。机遇可以改变现有的竞争环境、竞争秩序,创造出“竞争断层”。落后的公司可以利用这个新的机遇获得竞争优势,而领先的公司可能因此丧失竞争优势。它既可能使一些国家竞争力丧失,也可能为适应新形势的国家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机会。不过,同样的机遇在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
(6)政府作用
政府作用与机遇作用一样,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节来创造竞争优势,如补贴、教育、投资、调控资本市场、制定生产标准与竞争条例等手段,对前述四大因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反过来,政府作用也会受到前述四大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无论是机会还是政府,都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里,波特之所以未将这两变数纳入体系之内,是因为不管“机会”或“政府”因素如何有利,假使缺乏前面几个关键因素的存在,也是徒然。即机会和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影响产业竞争优势,而是通过对4个基本因素的影响来间接实现的。总之,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要根植于持久的“钻石关系”上,亦即两组因素要互相发展、配合、刺激、提升(图1-2),这才是国家不断进步的最佳组合。
图1-2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钻石理论是区域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基础。它在诸多方面为区域竞争力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和框架。由于波特提出的钻石理论主要是从企业、产业和市场三方面进行分析,所以不一定适合于一国国内的区域竞争力研究,因此,在进行一国国内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时就只能结合具体实际,对其进行创新性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