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经济结构
(1)评价指标
①城镇化水平。
②非农产业比重。
③第三产业比重。
④非国有工业产值比重。
⑤非国有投资比重。
⑥亿元生产总值耗电。
(2)指标含义
结构活力是反映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主要反映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步伐,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非公有制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城镇化水平是各区域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发展,城镇化水平越高,往往产业的聚集程度也越高,标志着具有经济、科教、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优势。
②非农产业比重是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它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③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指各区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也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潜力的指标。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则表明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经济发展的质量高。
④非国有工业产值比重是各区域非国有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工业领域经济成分多元化的进程,比重越高往往标志着效率和机制的更加合理。
⑤非国有投资比重是各区域非国有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反映经济发展多元化取向。非国有投资一般具有硬约束,投资者承担着全部风险,属市场化运作。我国基本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与非国有投资比重成正比的态势。
⑥亿元生产总值耗电是各地区电力消费量与生产总值的比较,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化效率,体现出区域的产业分工特点。从理论上讲,用耗能指标较为合理,但是这个指标年份不全,只好舍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