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东部沿海地区
(1)基本情况
东部沿海地区由上海、江苏和浙江3个省市组成,全区土地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2%,是八大区面积最小的区域。2005年总人口约1.41亿,占全国人口的10.8%。该区域是目前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2005年,该区实现GDP 40 898亿元,占全国的20.7%;人均GDP 28 923元,位居全国八大区之首。城市化进程居中,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该区的城市化水平为57.1%,城乡差别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趋于弱化。工业化程度较高,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94%,位居八大区第一位。该区域虽然每万平方公里区域的铁路营业里程仅为151公里,居全国第四位,但公路交通发达,密度高,每万平方公里区域有高等级公路6 134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境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贯穿全境。对外开放程度高,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为29.8%,仅次于南部沿海区,而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33.2%,上海的浦东和江苏的昆山是外资和港澳台资的投资热点。从居民购买力和生活条件看,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9 409元,居全国首位,这主要源于居民收入水平高,城乡差别小。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达17人。农民人均居住的钢砖木结构住房水平高,人均49.8平方米,比第二位的区域高出近20平方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8 195亿元,占20.9%,在八大区居第一位。从财政供给能力看,该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为25.6%,居全国第一,说明该区域第三产业活跃,经济增长质量较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2 692元,在八大区居首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从技术开发能力看,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达58人,排在第一位,但人均筹集科技经费为7.83万元,略低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投入的技术开发费用力度较大,符合竞争能力的培育方针。从产业能力看,由于矿产资源有限,采掘业微弱。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品生产能力均居全国第一。从商业联系能力看,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该区的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活跃,人员和货物运输量占全国总量的17.1%和16.8%。从经济活力看,近5年该区GDP增长达12.6%,在八大区居第二位,发展潜力巨大。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部分地区。本书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16个大中城市在内的56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其土地面积为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7 571万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并形成了5个次级城市群:上海都市区、宁镇扬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通泰城市群、杭州湾城市群,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已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传统的纺织、普通机械加工工业逐步收缩,金融、贸易等相关产业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已形成汽车、钢铁、石化、电讯设备、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2005年完成GDP约9 154亿元,财政总收入4 096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40.3%。长江三角洲内的其他大中城市如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产业结构已呈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趋势,这些地区大力发展轻纺、服装、化工、机械等行业,并逐步扩展到现代农业、电力、交通等基础产业。2005年苏州完成GDP 4 0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7亿元,分别居于第二位。目前在长江三角洲的沪宁铁路沿线城市群的工业密集程度正不断提高。上海工业承担了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和城市扩散工业部件、产品、技术和人才的基本职能,在区内建立了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双边分工协作体系,区内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接近高收入国家1980年水平,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等城市的同一指标接近高收入国家1960年水平。
(2)区域特点
①经济总量大,约占全国的1/5。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力量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各种经济要素和生产力布局正在逐步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集聚。从经济地位的变化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以占全国2.2%的土地面积(约21.1万平方公里)和占全国10.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7%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比重比1990年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区域极化的趋势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体系中具有支柱性作用,该地区的发展对于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增长速度快,对全国的带动作用突出。东部沿海地区既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地带,又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省市的人均GDP水平和GDP增长率均处于全国前列,特别是1996年以来,该地区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势头,三省市的生产总值均连续达到年均10%以上,人均GDP和GDP增长率均处于全国前6位。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中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两条经济发展带的交汇点,其对全国的带动作用正在通过这两大经济带产生集聚与扩散效应,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腹地扩展到全国更大范围。同时,沿海和沿江两大经济发展带具有动态比较利益高和潜在市场容量大的优势,使东部沿海地区能够与两大经济发展带共同实现资源禀赋、产业调整、资金融通、技术援助、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本区的产业结构层次和经济综合实力。
③区位条件好,是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我国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临江濒海,海陆兼备,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于一体,优良港址众多,上海港、宁波港和南京港与乍浦港、舟山港、镇江港、南通港等组成中国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箱,位居世界第六位,其吞吐量已占全国沿海港口总量的近1/4(丁健,2001);宁波港也是国内少有的能接卸30万吨级超大型巨轮的港口,货物吞吐量接近亿吨。这一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得该地区成为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枢纽和前沿阵地,也决定了该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将率先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2)。
(3)存在问题
①经济一体化进程受行政区约束越来越明显,省际、城市间的行政束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尽管目前16城市相继出台一些区域间合作措施,但尚无大的实质性进展(卓勇良等,2002)。
②土地资源有限,目前杭州湾、上海和苏州等地已出现土地资源匮乏的现象,势必影响未来经济发展速度。
③商务成本过高,将会影响到公司企业运行成本,提高区域产业准入门槛,不利于资金、人才的吸引(盛世豪,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