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路“诸侯”分权
1991年成功实现第一次股权之变后,南存辉利用扩张的资本,正式走上“科技兴业、质量创牌”之路。正泰产品开始在全国攻城掠地。
1994年,被南存辉列入正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是正泰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这一年,南存辉完成了第二次股权之变。
之前,仅柳市就有正泰这样的低压电器厂1000多家,多数小厂靠生产伪劣产品获利,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文对这种生产和销售无证、伪劣产品的情况予以处理。面对混乱的市场环境和国家的强力打击,南存辉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正泰整合柳市低压电器资源、实现规模扩张的最佳时机。南存辉发表了《联合:低压电器迎接挑战的必由之路》的文章,分析柳市产业成因,认为重复投资没有前途,只有通过多层次的联合,才能整合资源。文章引起了同业的重视。而这时,正泰也有了很强的品牌效应。许多企业看中正泰品牌这个无价之宝,都想加盟,这使南存辉的大规模扩张计划得以实施。
1993年,正泰开始以原来的工厂作为母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投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吸收和组合一批电器生产和销售企业,使这些企业既在集团的统一指挥下运行,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正泰没有采取收取品牌使用管理费的办法,而是采取以商标商誉入股的形式来团聚生产企业,股份为15%到20%。柳市镇泰华公司老板包秀敏与南存辉私交甚好。泰华公司的产值当时只有100万元,包秀敏想发展壮大自己的公司,苦于没有过硬的品牌,难以走向全国。两位老板坐下一谈,一拍即合,泰华成了正泰的持股公司。泰华公司如今产值已超过1亿元!正泰成套设备公司总经理高亦强是带资加入正泰的。1993年初,高亦强与集团公司按1∶9的比例,共同出资建立了一家公司。5年后,因出色的领导才能和管理业绩,他被委任为总经理。
然而,作为家族企业,成员们并不认同南存辉的做法,说正泰资本不断扩张,也就意味着别人要来分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但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正泰集团在不断被“稀释”中,不断得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有38家企业进入正泰,并于1994年注册成立了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家企业集团——正泰集团,资产规模近4亿元,净资产达5000万元,股东增至40名,南存辉的个人股权也被“稀释”到不足40%。
新的正泰集团公司由四层组成,第一层为核心层,正泰集团公司;第二层为紧密层,是正泰的控股企业,即子公司;第三层为半紧密层,是正泰的参股企业;第四层为契约层,主要是生产企业。资本手法主要体现在第四层。
此时,正泰集团从本质意义上讲,还是一个家族性企业:整个企业的核心权力依然集中在南氏家族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