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管理3个人”
王淑贤说:“在1991年我们与日本合资时,一个日本老板对我说:‘你的公司的产品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管理方式独特。我看你就是这个行业里的皇帝了。’我当时连忙摆手:‘这可不行,不行。’事过3年,我们公司命名时,我又想起了这回事了,我决定将公司命名为‘帝贤’,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视用户为上帝;二是我们公司确实有要做中国纺织业‘老大’的决心。”
有人说:“民企长不大,家族打天下。”王淑贤对此很反感,他说:“我认为管理是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词汇!如果一个企业家是靠‘管’来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的话,就不可能带领他的公司取得大的发展。”
他认为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也不是“管”出来的,微软靠的是领导人的决策。
那么王淑贤采取什么办法呢?他的办法非常简单,他说:“同样的工厂我同时建两个,一个工厂里同样的车间我也建两个,下面依次是两个班、两个组,同样条件,自己自然就会去竞争。”
关于帝贤的管理,王淑贤说:“在我的公司里,我只掌舵,我考虑的是如何提升市场占有率等问题,管理只是手下的职业经理人们干的事。我直接管理的只有3个人,我与他们的组成就像《西游记》里的4个人一样,各有特色。他们一个是管生产的副总,28岁,年轻力壮,他的优势是干起活来就什么都不顾,家就是工厂、工厂就是家,尽职尽责,他上学是由我提供学费的,他毕业后很快就得到我的重用;另一个副总管理工厂的所有供应和财务,她从工厂刚刚建立时就跟着我;还有一个副总王惠来,是我打小时的‘磕头兄弟’,能帮我协调各种社会闲杂事情。”
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王淑贤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比如三国时的关公和张飞带兵的方式就不一样;关公整天笑眯眯的,部下听他的,因为他本领过人,不怒而威;张飞则不同,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人,部下怕他,所以就听他的。他更倾向于关公的方法,对下实行“德政”。
王淑贤说他成功有两个理由,一个是:“企业是我自己的”;另一个是:“我这里没有家天下”。
关于第一个理由,王淑贤说:“要我管理国有企业,我恐怕不一定会成功,起码不可能做得像海尔那样大。国有企业虽有国家经常性输血,但权力也天天在寻租。企业不是我的,我也许不会这么做。”王淑贤说,从1986年到现在,企业月月年年在搞建筑、天天在进人,但他事必过问,任何一项工程都考虑成本。因而,在他这里包工程的,承包费常常很低。
有人问王淑贤:“你生活的乐趣是什么?”王淑贤回答:“就是建工厂。建好以后我就会感觉特别地高兴。我不喝酒,喝酒难受;我也不跳舞,我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建工厂。”王淑贤将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扩建厂房的工作里。“我得了一种病,一种爱建厂房的怪病:厂房年年月月建、设备月月年年买、工人日日天天进,我的公司3个月就会变一个样。”
针对“家天下”的问题,王淑贤说,他避免了中国传统企业的家庭式管理。他家一共姐弟8人,没有1个人在他的企业里,甚至没有帝贤的股份,“他们要做什么,我可以提供一定经费支持,但就是不让到我的厂里来工作”。
关于接班人,王淑贤说:“我有两个儿子,可惜他们对我(的企业)都不感兴趣。有一个在美国念书,这小子倒是对政治感兴趣。5年后中国上市公司将会迎来一个兼并的高峰期,估计会有20%左右的上市公司被兼并;如果我现在不努力,我也可能会被兼并,我就失去发言权了,接班人的问题就不用考虑了。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流动大,随时可能被兼并,必须盯好了。现在考虑接班人还早了一点。”
王淑贤像一个猎人一样,随时盯着各行业尤其是大型基础产业的变化。比如他投资6亿元准备生产铜版纸。据他们调查,国内铜版纸70%靠进口,这是个巨大的市场。铜版纸目前主要由日本生产,但他认为中国生产更有比较优势。王淑贤说,从理论上讲,“我们是赢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