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浦东确立沿海经济的高度

浦东确立沿海经济的高度

时间:2023-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为中国工业生产基地,GDP曾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改革开放使浦东乃至上海成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浦东开发开放激活了上海这座中国标志性的大城市。
浦东确立沿海经济的高度_中国地区差异与地区平衡发展

第二节 深圳、浦东确立沿海经济的高度

深圳原来只是广东省宝安县的县城,70年代末的深圳,依旧只有几栋旧楼和一排排凌乱、破旧的黑瓦平房。1978年5月初,谷牧率领一个庞大的中国对外经济考察团,飞向了西欧。他返回北京时提出把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划成出口基地,力争经过三五年努力,把宝安等内地建设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客人的游览区。经中央同意,由原交通部驻香港招商局率先到深圳来“吃螃蟹”,搞一个经济开发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经济特区,其建设和发展主要依托于以下一些因素。第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和战略决心的结果。邓小平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将深圳定为特区,深圳从一个小县城升格为地级市,中央拨3 000万元专款作为特区的启动资金。第二,中央对深圳实行“特殊”政策。实行进出口免税,工厂的管理完全用香港的办法管理,产品从香港出口偿还外债和外商投资。第三,中央出台政策进行推动。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中发〔1979〕50号文件),明确深圳特区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在深圳、珠海和汕头试办出口特区。特区内允许华侨、港澳商人直接投资办厂,也允许某些外国厂商投资设厂,或同他们兴办合营企业和旅游事业。深圳特区是如何从一个小县城发展起来的呢?首先,大张旗鼓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由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吴南生挂帅,省建委副主任廖伟具体负责,从全国各大城市请来一流的规划设计大师、专家、学者,共计108位,并把他们集中在当时深圳唯一的高级招待所——华侨饭店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规划设计团,先实地考察深圳全貌,然后分成若干工作机构,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规划设计经验,进行总体规划、分项研究,分组、分片、分段设计,精心绘制经济特区建设的蓝图。其次,利用脚下的黄土、荒地开展补偿贸易。我方出土地、厂房,外商出设备、资金,用此生产的产品赚得的钱,双方分成。深圳房地产补偿贸易造就了深圳幢幢高楼平地拔起,收取土地使用费使深圳的黄土、荒地变成了深圳发展所急需的资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为中国工业生产基地,GDP曾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仿佛变成了一个“末路贵族”,市区充斥着破旧的厂房、落后的设备、堵塞的交通。尤其是上海的浦东地区,民间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浦西就是上海,浦东只是外滩遥遥远眺的一片农田菜地。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指出:“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辐射面宽。回过头来,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1]1992年10月12日,中央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2]浦东大开发取得了一个让世人惊叹的成就,今天几百家中外金融机构汇聚在这里,很多曾经在老外滩辉煌一时的外国银行和公司又回到了上海,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展现在黄浦江的东岸。浦东俨然“世界金融的磁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2010年,浦东新区成立18年,浦东特区生产总值增长了45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52倍;吸引外资总额增长了1 000多倍。有人这样描述:经过改革开放和高速经济增长,上海摩天大楼的数量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一国的总量。改革开放使浦东乃至上海成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标志。回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第一,中央高度重视,邓小平一直十分关注浦东的开发开放工作。第二,在中央的推动下,全国各省市资金先期投入浦东以接轨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第三,上海充分做好以世界先进城市作为竞争伙伴的浦东新区发展规划,建设了金桥出口加工区、陆家嘴金融开发区和外高桥出口贸易区,吸引世界级跨国公司和企业入驻。第四,充分发挥上海的经济、技术和人才优势,以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地区为腹地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意义十分重大,1984年2月,邓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3]邓小平说:“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了。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五百万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做主。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邓小平还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回过头来看当年的深圳改革开放的机遇,主要还是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理念方面。深圳的改革开放主动接轨香港,比较香港的土地和生产成本,深圳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就具备了明显的发展优势。深圳利用这种优势大规模地通过香港吸引大量建设资金,并成为内地企业向境外出口的主要窗口和渠道。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与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侧重有所不同。首先上海已经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其次上海一直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有着历史形成的宽阔经济腹地;第三,正如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的,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辐射面宽。因此,说深圳改革开放是与香港接轨、破题中国的外向型经济,那么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则是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和一次真正赶超。浦东开发开放激活了上海这座中国标志性的大城市。1978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272.81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2 485元;1991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893.77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6 661元;2001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5 210.1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32 333元;2011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19 195.69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82 560元。同期,1978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3 645.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381元;1991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1 826.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1 893元;2001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08 068.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8 622元;2011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472 115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35 181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1978年至1991年的13年期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6% 5.2个百分点。而上海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的1992年至2001年的10年期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35% 1.93个百分点。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