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差异与收入分配格局
一、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福建和广东两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试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等。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提高对外开放度,对经济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如通过国际贸易,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硬件设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直接经济收益;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发展本国的产业;通过知识、技术、人才交流,增强本国的技术能力,提高人力资本,增强软实力,获得间接的经济效益。
从开放和全球化的角度也可以分析一下收入差距的形成。对于国内外均等化的市场机会来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同时影响资源配置,劳动报酬作为劳动资源的价格会与国内外市场机会是否均等有很大关系。在外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方,居民的劳动收入就更能与国际接轨,而在本比较闭塞的地方,居民的劳动机会小,劳动收入也自然难以与开放的地区相提并论。一些学者也进行过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比如,Williamson(2002)[25]发现在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约6 000万的劳动力从欧洲迁移到了美洲,这次大规模的迁移成为当时欧洲大陆收入分配收敛的主要原因;Milanovic(2005)[26]指出全球化首先会恶化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的收入分配,只有其所有居民的受教育程度都达到一定水平后,这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才会使所有人都受益,逐渐实现收入均等化,即全球化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段鹏和吴建华(2006)[27]则认为全球化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贸易自由化会提高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邵敏和刘重力(2010)[28]对2002—2007年间工业行业工资不平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行业出口贸易密集度的提高会使该行业发生相对更偏向技能劳动力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了行业内的工资不平等;孙永强和万玉琳(2011)[29]基于1978—200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对外开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波动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发现对全国而言,长期的对外开放显著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城乡差异
在对外开放中获得经济腾飞的同时,城市地区对外开放度提高,而农村地区相对比较缓慢,对外开放的城乡失衡,这也是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偏小,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1 160亿美元,而其中农、林、牧、渔业外商直接投资仅20亿美元,占比仅1.7%;而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达521亿美元,占比达44.9%。[30]初级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的出口额也仅是从1980年的29.85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04.93亿美元,仅增加了15.9倍;工业制成品则从1980年的90.05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7 978.36亿美元,增加了198.6倍,比农产品增加的速度快很多,如图3-1所示。
图3-1 1980—2011年我国出口货物金额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由上可见,中国经济更多地融入国际市场主要是推动了中国的制造业以及与贸易相关的金融贸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由于相关产业集中在城镇地区,所以贸易的发展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主要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久而久之城乡收入差距就被扩大了。
三、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地区差异
对外经济开放程度除了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以外,在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能从表3-9中看出这一差距在扩大的趋势。
表3-9 我国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占比
(续表)
注:“占比”为地区进出口额除以全国进出口额,“从2000年到2011年的占比变化”为2011年的占比数值减去2000年的占比数值。
数据来源:进出口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
从表3-9可以看出,除了广东外,大部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例近十年来增加了,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这一比重增加较少或者不明显。
地区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差异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居民的地区收入差距,这也是市场经济中的自然现象,体现着市场机会的多少对于劳动者收入高低的影响。正是因为存在着这种收入差距,才激励着各地区在各个方面努力与国际市场接轨,努力从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多的份额,为地区经济与居民收入谋取市场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