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亚有必要填补和校正黄道婆学术研究的空白与谬误

三亚有必要填补和校正黄道婆学术研究的空白与谬误

时间:2023-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譬如,关于黄道婆的籍贯问题。显然,陶宗仪对黄道婆的出籍还是存疑的。这些都有待我们深入地挖掘、考证,从方法上,从途径上,从物证上,找出有说服力的根据来,填补我国学术界的空白,用我们的劳动和智慧来说明,三亚在黄道婆文化研究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三亚有必要填补和校正黄道婆学术研究的空白与谬误_黄道婆的三亚解读:“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二、三亚有必要填补和校正黄道婆学术研究的空白与谬误

纵观国内的黄道婆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尚有诸多存疑、争论未定的悬案以及某些方面的空白。三亚不能神手旁观,必须奋发有为。譬如,关于黄道婆的籍贯问题。历来述说有异。其一,黄道婆者,松江乌泥泾人也。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元人王逢的《梧溪集》卷三《黄道婆祠并序》,其后的书刊文章以及民间传说认为黄道婆系松江乌泥泾人均出自此。其二,黄道婆者,崖州人也。这一说法见1986年出版的《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刊发的三亚文史学者周振东著《黄道婆籍贯考辩》一文,该文获得许多人的附和与支持。

籍贯问题只能两者必居其一,不能两者兼而有之。不同意王逢说法的人提出,陶宗仪、王逢跟黄道婆都是同一时代(13世纪上半叶)人,陶宗仪与王逢还是同在松江本府本镇生活的知识分子;并且,同是最早记载黄道婆事迹的文献,陶宗仪的《辍耕录》就没有指认黄道婆为松江乌泥泾人,而只是说,“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显然,陶宗仪对黄道婆的出籍还是存疑的。至于王逢说黄道婆“少沦落崖州”,请问,她是如何沦落的?一说是她逃离夫家,躲进道观,遇见从崖州云游到此的道观主的师姐,请求并跟其返崖。这显然是后人为黄道婆“怎么到崖州的”所编造的“合理化”情节。另一说是,黄道婆躲进商船,痛说苦难史,获得船主同情,随船南下。然而,该船肯定非直航崖州,黄道婆必然跟着船主到过各处港岸,东南沿海那些港岸都比崖州兴旺发达,为何黄道婆偏偏择留“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鬼门关”呢?

不同意周振东说法的人提出,假如说,黄道婆籍贯崖州,那么,《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崖州志》等方志史书为何没有记载?至于民间传说,有上海版的,也有崖州版的,各执一说,莫衷一是。无疑,这是一宗历史悬案,将其理清实属必要,意义重大。

应该说,黄道婆对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的革新是在三亚完成的,上海对她来说,仅仅是成果的利用和推广。如上所述,黄道婆大约从15岁至52岁在崖州度过,这一年龄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期”、“创业期”、“成就期”,且有37年之久,这在一个女性的一生中是何等宝贵。《梧溪集》说她“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辍耕录》说她“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未几,妪卒”。这些记载说明,黄道婆到上海前,她对棉纺织工具的改革和技术的提升已获成功,在上海仅是教授和传播,哺育她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土壤乃崖州也。遗憾的是,她功厚身微,非权贵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地位低下,加之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不予重视,造成史传稀缺。然而我想,黄道婆居崖37年,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去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很多的。譬如,黄道婆如何学习、革新棉纺织技术?她向哪个地方的哪个族群学习?她对棉纺织工具及技艺的革新在哪一阶段取得突破?黄道婆的成就对崖州经济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黄道婆时代崖州的经济社会尤其是棉花种植状况是怎么样的?黄道婆是人不是神,她居住何处?是否婚嫁?夫家何在?这些都有待我们深入地挖掘、考证,从方法上,从途径上,从物证上,找出有说服力的根据来,填补我国学术界的空白,用我们的劳动和智慧来说明,三亚在黄道婆文化研究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