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朝的人身等级制度与户籍管理
(一)元朝的户籍制度
元朝推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注重身份管理,划分出老百姓的职业类型,以防止人口流散和提高赋税征收。忽必烈一直亲自抓户籍编定,屡有诏令,把全国人民分编为以下多种户籍,如:军户、站户、民户、匠户、儒户、医卜户、阴阳户、僧户、道户、也里可温户、达失蛮户、斡脱户、商贾户、盐户、窑冶户、船户、海道梢水户、弓手户、急递铺户、打捕鹰房户。户籍的名类一旦编定,即各务本业,不能任意改变。
(二)匠户制度
匠户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起源于唐朝的番匠制度,运用手工业者的技术为朝廷服务。到了宋朝,匠户的社会地位开始降低,甚至根本就不当成一种正式户籍来管理,官府往往以强差强雇的方式役使。骑在马上的蒙古人因打仗认识到了工匠(主要是铁匠、皮匠和布幔匠)的作用,这才又逐步恢复了匠户的户籍。匠户在户籍上自成一类!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由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如果不肯入局、院服役,就要“痛行断罪”。
(三)元代匠户的来源
元代匠户的来源有两类:第一类是在征伐中掳获的工匠以及被逼充当工匠的俘虏,在战争中蒙古军队注重捕捉工匠,利用各种技术达成军事胜利;第二类是从民间征集的工匠和从事工匠劳动的普通百姓,如,在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朝军队攻打下南宋都城杭州后,即“籍(括入户籍)江南民为工匠,凡三十万户”。公元1279年(至元十六年)又“籍人匠四十二万,立局院七十余所”。这些工匠称为官匠(亦称官局人匠或系官人匠)。这两类工匠,凡编配到军队中去的则称军匠,留在官府和贵族家庭里的一般称为匠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