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代元贞前数十年间海南崖州的社会状况
这里介绍元代元贞前数十年间的社会状况,目的是证明当时上海和海南都不大可能有黄道婆来传授技艺。
笔者姑且认定黄道婆是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到乌泥泾小镇。此前的数十年海南崖州的社会历史状况可以作如下简述。
唐以前,崖州治今海口市。宋开宝五年(972)将唐代振州改为崖州,此后,崖州定指海南岛的最南端。
元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海南,我们从建置的安排上可以看得出来。至元十五年(1278),改琼州为琼州路安抚司,其余三军(南宁、万安、吉阳)十三县[3],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辖,“海南”作为一级行政建置这时有了正式的名称。同一时候,广东大部分地区只不过是江西行省属下的广东道,而作为湖广行省属下的海北海南道与广东道是同级的。这说明元朝决策者在建置层面上对海南统治的重视。
元朝以军事力量威慑海南。至元二十八年,元军“深入千万年人迹未到之处,刻石黎母、五指山而还,……自开郡以来未能过之者”[4]。
元世祖针对“海南、海北多旷土”的状况,认为“可以屯田,诏设镇守黎蛮海北海南屯田万户府以董之”[5]。于是设置屯田机构;屯田机构分布在全岛大部分县境。元统治者以军队屯田,政治目的是让军队控制全岛要害之地,防止黎族反抗。可是,出乎统治者意料之外,由于元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纠合在一起,而且,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至海南岛“黎乱终元之世”不绝。[6]
元代以军队对全岛进行严厉的统治,但是,元代因实行屯田,军人以及随军的移民增加。统治者在军队行动之后,“则因兵屯田,且耕且战为居久之计”[7]。军队屯田,将海南岛上的“旷土”开发出来,促进了海岛发展。
元代海南农业有一点可以说的是植棉。上文引述的元代王桢《农书》,在卷21《木棉序》中指出:“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方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也许,黄道婆是适逢际会,因而也加入到去传授种植木棉方法的队伍;而在1295—1296她到上海松江乌泥泾之前,这种技术在当地已经广为传播了!
我们据《元史》,元代立国之初,设置木棉提举司,并把棉布编入常赋。而且,就在黄道婆到松江的那两年,即成宗元贞二年(1296)定征江南夏税,“输以木棉绢丝绵等物”。这里我们姑且不论木棉提举司后来又废除等史事,我们只要根据宋人史炤和胡三省分别在《资治通鉴》释文和音注[8]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木棉,江南多有之。”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尽管这里讲“江南”,并不包括江浙各地,但所指却是江浙沿海一带,也是包括了今上海市松江县全境;这样看来,在宋代时黄道婆家乡(如果是上海松江人的话)早已广种木棉了!并不需要等到元代才由黄道婆来传播。
这里我们还要讨论到一点,即海南岛的开发一直是不平衡的。上文说到种植木棉,其实也是个别地方用人工种植。唐朝的白居易诗《送李德裕贬崖州》里说到海南岛时指出:“闲园不解栽桃李,满地唯闻种蒺藜。”说的是海南岛上黎族一路来都是以采集经济为主。就是在元代,诗人范木亨《琼山出郭》诗:“自出琼州石郭门,更无平衍似中原。重重叶暗桄榔雨,知是黎人第几村。”[9]当时全岛除了官署居地外,绝大部分都是黎村,白乐天所说的不种桃李而荒长蒺藜是普遍现象。南宋的进士周去非写《岭外代答》一书,其中即设“惰农”一节,说包括琼州在内的“深广”地区,“旷土弥望,田家所耕,百之一尔!”男人们“抱子嬉游,慵惰莫甚焉”[10]。所以,海南一直都是“地多荒田”[11]。这样看来,元代木棉种植的恐怕为数并不多。野外采集极为容易之故。
野生木棉树,可以设想,元代初年,海南“多旷土”,在山冈或红壤土上遍地都长。但一年生的锦葵科灌木棉花,在海南则为少见。上文说过,据《资治通鉴》卷159,这种作物在宋朝已经延伸到江南地区;海南不种棉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壤和气候条件决定的。关于这一点,宋人留下的四种地理志,即乐史《太平寰宇记》(北宋地理总志)、王存《元丰九域志》(北宋地理总志)、祝穆《方舆胜览·海外四州》(南宋地理志)和王象之《舆地纪胜》(南宋地理总志),在物产栏都没有说到棉花,只有祝穆的《方舆胜览》讲海南岛的风俗时引《郡志》:“琼无火麻,产苎麻,岁四收采……南中所出木棉、吉布、苎蕉、麻皮……”明代正德《琼台志》物产卷也没有棉花。这与2O世纪5O年代的调查是一致的。据开国初时,有关部门对海南岛热带作物全面勘查结果表明,黎族地区种植棉花只有海岛棉一种,而且分布在乐东、东方盆地极有限地域,引进时间也很短。[12]这也和2O世纪8O年代广州地理研究所调查研究的成果集《海南岛热带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中所说的,只有“干旱缺水、但高温多光照”的燥红土台地适宜木棉生长,而棉花则没有,这个结论是一致。所以,黎族妇女织造用的棉花,向来是由汉族商人从大陆转运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