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泽民的共同富裕思想

江泽民的共同富裕思想

时间:2023-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共同富裕思想的中心。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优先考虑发展生产力,发达的生产力是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明需要的基础。
江泽民的共同富裕思想_共同富裕理论

第三节 江泽民的共同富裕思想

作为党的第三届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继承并发扬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他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不断总结新经验,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以全新的眼光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共同富裕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丰富共同富裕理论宝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首先,江泽民在总结了前人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之后,开创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共同富裕思想的中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命题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扩展,是我们党推进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理论武器,是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的党的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优先考虑发展生产力,发达的生产力是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明需要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坚持与时俱进的宝贵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财富,才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代表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社会要发展,改革要前进,离不开先进的社会文化的指导和帮助。我们要建设优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通过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文化支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说明我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让广大群众可以高度享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的要求所在。因此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一种体现。

其次,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描绘了美好的宏伟蓝图,是一个代表民意、凝聚民心,立足实际、着眼发展,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目标,是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目标。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关于发展以民生为本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经济更加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内容,而且把政治民主、科学进步、文化繁荣、可持续发展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之中。这样,小康社会就不仅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普遍富裕,而且是充分体现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模式。从这里也清楚地反映了我们党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已经站在了新的理论制高点上。

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据考证,“小康”一词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而中国现代的小康步伐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

首先,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能够翻一番,基本能够解决百姓吃穿的问题。到下一步,让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基本达到小康的程度。按照邓小平当初的设想,我们目前基本已经实现了前两个目标,即温饱和基本实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的小康水平仍然程度比较低,许多地区仍然存在着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而且全国目前收入差距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因此这种小康仍然还需要不断地深化。因此我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在发展的同时,一方面提高发展的效率,一方面注意劳动财富的分配。不仅仅要建设人与人和谐的社会,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其次,它是一个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目标。过去的“三步走”战略,把现代化建设划分为温饱、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把现代化建设进程拓展为温饱、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四个阶段。由此可见,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丰富和发展了“三步走”战略。

再次,它是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当今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使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目前,全世界都在共同关注和平发展。过去冷战时期的对抗思维已经被多极化的外交关系所替代,未来的国际社会是一个充满合作和竞争的社会。如何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确保我国在地区的主导地位,是我们今后要面对的严峻问题。当前我国虽然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但是在许多地区,生产力和教育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城乡二元结构也没有改变。

正是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那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哪儿入手呢?

首先,应当坚持发展以民生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不妨对现实生活作一番观察分析,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自然和人文条件相似的两个地方,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可20多年以后再回头看看,两地却拉开了长长的距离。为什么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关键是人,是人的思想解放的程度,是冲破束缚人们手脚的传统体制的勇气和闯劲的大小。这就清楚地说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按照《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原则,破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这是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前提条件。

其次,它是一个现实的目标,我们有确保能够胜利实现既定目标的指导思想和经验。为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十六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科学地总结了过去13年的十条基本经验,并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可以预见,在全体人民艰苦奋斗、辛勤劳动、锐意进取地努力下及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再次,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从完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入手,这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我国现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所以完善我国所有制结构就是要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对于当代中国来讲,最大的国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等,具有关键性作用。其次,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又很不平衡,只有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已在经济运行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特别是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只有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基础。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牢牢坚持和贯彻不动摇。但是我们也要对公有制这一主体定位进行完善和补充。过去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没有什么经验可寻的,完全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一成不变地、片面地、僵化地看待公有制的问题,是不利于我们发展前进的。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调整并且完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战略任务,这为我们改革所有制结构提供了政策依托,同时也形成了新的理论观点。第一,在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方面,提出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提法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对立的矛盾化解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也鼓舞了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建设的热情,带来了新的希望。第二,明确了公有制经济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说的公有制经济,不仅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指明了我国的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三,在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方面,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为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因此完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能够进一步巩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巩固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最后,在分配方式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江泽民共同富裕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分配方式的一次改革。因为共同富裕,离不开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我们强调共同富裕,就是说不单单要从效率上,还要从公平上,让全社会人民共同享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财富。效率体现的就是生产的有效性,物质和精神财富能够得到快速的有利的供给,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效率的体现。而公平则是对全社会人民普遍而言的,让全社会人民都能够实现富裕,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平的表现。但是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其实现过程必然是充满艰辛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那么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就势必要面对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关系问题,怎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直接关系到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的成败。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分析具体的问题上,要实事求是,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拔苗助长。在发展的道路上,公平和效率也可以有优先发展的选择,而不是将二者一视同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应该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报酬应该是和劳动者的效率紧密联系的,效率越高,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越多,理应获得更多报酬。另一方面,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要素报酬也应当同要素生产效率相联系。这是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应该坚持的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公平,是伦理学的概念,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的宏观调控。效率与公平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统一性来看,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基础。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从对立性方面看,两者存在着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一面。收入差距较小,固然公平了,但对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刺激作用不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收入差距过大,固然能刺激效率的提高,但又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与不和谐,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把握好“度”,效率优先的度是不能发生两极分化,兼顾公平的度是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现实的情况看,效率优先主要应从微观分配过程中体现出来;兼顾公平主要应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