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哈佛大学幸福感研究

哈佛大学幸福感研究

时间:2023-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阶段,这六个社会问题均比较严重,能够反映社会整体的特征,并且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其次,上述十二个社会问题与人们的幸福感紧密相关,并且这十二个社会问题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了切实的消极影响。“社会事实”来自规范的社会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规范的统计分析,考察现阶段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问题_社会转型与人们的幸福感

一、研究主题及问题意识的由来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研究将现阶段我国居民的幸福感作为研究主题,并将解决现阶段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水平下降的关键,集中到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方面,试图通过考察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两者的作用不协调、不顺畅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揭示现阶段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水平下降的根源,从而进一步发现提升幸福感水平的有效对策。

根据我国的社会现实,作为社会宏观层面的问题,本研究拟选取以下六个问题,作为当前影响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六个问题分别是:社会公平、食品安全、社会冲突、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官僚腐败。在现阶段,这六个社会问题均比较严重,能够反映社会整体的特征,并且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而作为社会微观层面的问题,本研究拟选取以下六个问题,作为当前影响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六个问题分别是:关系网络、社团参与、社会信任、规范遵守、居民互助、价值取向。这六个社会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与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紧密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上述六个社会宏观层面社会问题的影响。

在社会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多个问题中,本研究之所以选取上述十二个问题作为切入点,揭示导致现阶段人们的幸福感水平下降的根源,其问题意识的由来,除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的幸福感研究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来自我本人对社会现实的细致观察,以及这十二个问题对人们的幸福感的切实影响。

首先,在现阶段,上述十二个社会问题的存在较为普遍,并且有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比如:宏观层面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官僚腐败等,微观层面的关系网络的功利性、社会信任弱化、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增多,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支持减少等。

其次,上述十二个社会问题与人们的幸福感紧密相关,并且这十二个社会问题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了切实的消极影响。比如,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等)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存在致使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恶化,官僚腐败的存在致使人们对官僚群体或者政府组织缺乏信任,另外,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增多,将容易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产生社会冲突,关系网络的功利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支持减少,将会导致人们之间的凝聚力下降,进而产生孤独感。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人、社会组织、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三大社会成员,它们三者是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人们的幸福感下降,无外乎由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不顺畅所致。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上述六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才是人、社会组织、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全部所指,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仅仅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于每一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均进行分析,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是本研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本研究仅仅选取由社会转型导致的前述十二个问题——社会宏观层面的社会公平、食品安全、社会冲突、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官僚腐败,以及社会微观层面的关系网络、社团参与、社会信任、规范遵守、居民互助、价值取向——作为切入点,分析这十二个问题对人们的幸福感的影响。分析的具体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前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状况。这里所说的幸福感,是指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具体是指人们根据自身标准对一定时期内自身生活质量进行整体性评估而产生的快乐情感。[36]分析的问题具体包括:(1)幸福感水平如何?(2)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职业等不同阶层位置的人们,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差异?(3)乡村、乡镇、县城等不同地区的人们,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第二,当前,在社会宏观层面的社会公平、食品安全、社会冲突、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官僚腐败,以及社会微观层面的关系网络、社团参与、社会信任、规范遵守、居民互助、价值取向的十二个问题中,影响人们幸福感状况的主要因素,具体有哪些?哪些因素对人们的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又有哪些因素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负向影响?

第三,根据研究发现,提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水平的对策建议,即在现阶段,采取怎样的对策,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同步发展。

因此,有关人们的幸福感状况的分析,为描述性研究,是本书研究的基础;有关人们的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解释性研究,是本书研究的重点;而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则为对策性研究,是本书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三个部分的研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书始终秉持涂尔干倡导的“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的基本观点,把研究的根基建立在翔实而坚固的“社会事实”的基础之上。“社会事实”来自规范的社会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规范的统计分析,考察现阶段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并不试图在明确上述几个问题之后,建立一个宏大的有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如何才能产生有序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架构,而只是想基于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水平下降,并且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社会现实,在明确人们的幸福感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关宏观层面的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幸福感的逻辑框架,从而为如何提升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水平提供一个实证性与学理性的解释。

【注释】

[1]国外学术界对工业化导致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现象,一般称为城市化,但是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乡村人口的城市流动,镇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因此迄今政府部门、人口统计部门以及学术界,一般称为城镇化。本文采用国内学术界的习惯用语,将工业化进程中乡村人口的城镇流动称为城镇化。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3]同上。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6]同上,第91页。

[7]同上,第51页。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51页。

[9]同上,第25页。

[10]同上,第91页。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51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四成中小企业倒闭,四成生死线上挣扎》,http://www. jxcn.cn/525/2009-6-29/30093%40535505.htm,2009年6月29日。

[13]同上。

[14]李丹丹:《201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近千万》,《新京报》2014年5月28日。

[15]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主编:《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1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第347页。

[17]北京医学会心理委员会:《中国抑郁症患者超2600万,心病祸起“六大缺失”》,《北京日报》2009年12月10日。

[18]同上。

[19]李捷:《中国1亿人患心理精神疾病,最小者8岁》,http://blog.sina.com.cn/s/blog_ 48698cc90100ccjz.html,2009年3月9日。

[20]同①。

[21]梁小春:《大学生自杀之特点、原因与对策探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41页。

[22]张颖:《中国每年20万人抑郁自杀,公务员白领为高发人群》,http://news.sohu.com/20140507/ n399258014.shtml,2014年5月8日。

[23]萌妹:《中国有多少官员自杀,最近自杀官员》,http://www.pifamm.com/news/201408/16/news _info_13545.html,2014年8月16日。

[24]赵杨等:《对话社会学专家孙立平:“中国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南方日报》2011年4月18日,第A04版。

[25]郎咸平:《序言:我们的幸福与无奈》,《郎咸平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26]笑笑生:《社科院生活质量调查:30个省会城市居民不幸福》,http://news.dayoo.com/china/ 201106/14/53868_17332637.htm,2011年6月14日。

[27]官皓:《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绝对水平和相对地位》,《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第59页。

[28]赖晓飞:《影响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分析——对农村人口流动的文化解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33页。

[29]刘军强、熊谋林、苏阳:《经济增长时期的国民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追踪调查》,《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第91页。

[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3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页。

[3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页。

[33]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28页。

[34]盖奥尔格·西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35]L.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44(1),pp.1—24.

[36]D.C.Shin,D.M.Johnson: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1978(5),pp.475—492. E.Diener,E.M.Suh,R.E.Lucas,etc.: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pp.276—3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