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52年至1978年的工业化与城镇化
如图3-1所示,195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17.6%,而全国总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重仅为12.5%。[1]毫无疑问,我国是一个工业化、城镇化极不发达,近90%的人口生活于乡村的农业社会。
图3-1 1952—2013年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
数据来源:
1.1952—1975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197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
2.1952年、1953年全国总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重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1955—2012年全国总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重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页。
3.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和全国总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重分别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25、51页。
我国的工业化是伴随着1953年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2](1953—1957)的实施开始的,但是至1978年的25年间,由于以1957年12月实施的《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以及1958年1月实施的《户口登记条例》[3]为代表的诸多社会政策的制约,以乡村人口的城镇流动为标志的城镇化并没有随之发展起来。从图3-1中可以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1953年为19.8%,1960年上升至39.0%,1970年虽然略微下降,变化为36.8%,但是1978年又上升至44.3%,1953年至1978年的25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增加了2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但是,全国总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重,1953年为13.3%,1960年上升为19.75%,1970年下降为17.38%,1978年又变化为17.92%,1953年至1978年的25年间,仅仅增加了4.62个百分点,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因此,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由于《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以及《户口登记条例》等社会政策对乡村人口的城镇流动的限制,城镇化却基本上没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处于分离状态。另外,从城乡的人口构成看,1978年我国仍然是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的农业社会。
二、1978年至2000年的工业化与城镇化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亦步亦趋、相互促进地发展,起始于1978年,是由于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引发的。首先,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工业交通企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这一决定一方面激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落户集镇;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致公有制企业以外的组织形式大量产生;1993年允许农民进入小城市从事工业、商业和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的城镇流动。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保持工业化平稳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如图3-1所示,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1978年为44.3%,1980年变化为44.2%,1990年下降至37.0%,2000年又上升至40.4%,2012年又略有下降,变化为38.4%,2013年又进一步有所下降,变化为37.0%。由此可见,1978年至2013年的35年间,由于受不同年代经济政策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虽然在不同的年代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减,但增减的幅度并不十分显著,总的来说,基本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发展。但是,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图3-1中可以发现,在1978年至2013年的35年间,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具体体现为:1978年为17.92%,1980年上升至19.39%,1990年上升至26.41%,2000年进一步上升至36.22%,2013年又进一步升至53.73%,2013年比1978年增加了35.8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自1990年起,我国开始有了工业化率的统计数据。如图3-2所示,1990年工业化率为39.7%,1995年迅速上升至58.5%,2000年以后虽然有所下降,但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工业化率分别为43.4%、48.5%、44.7%、40.6%和39.9%,除2013年工业化率略低于40%以外,其他4个年度的工业化率均维持在40%以上。另外,1990年与2013年的工业化率分别为39.7%和39.9%,两者仅相差0.2个百分点,这进一步说明了199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比较平稳,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
图3-2 1990—2013年我国的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
1.工业化率的数值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2.城镇化率的数值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城镇化率就是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如图3-2所示,在1990年至2013年的23年间,城镇化率可谓呈现逐年上升之势,以至于在2005年以前,我国的工业化率还大大高于城镇化率,但在2005年以后,城镇化率开始逐渐高于工业化率。2010年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为48.5%和49.95%,前者低于后者仅仅1.45个百分点,但三年之后的2013年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已分别变化为39.9%和53.73%,前者低于后者已高达13.8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我国,2005年以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开始快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
三、2010年以后由工业化社会转型为产业化社会
表3-1表示的是,1952年至2013年的61年间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以及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可以发现,1952年至1965年的13年间,第一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以及第二产业中工业产值的比重,说明在这13年中,就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讲,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社会。但是,1970年至2010年的40年间,第一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具体由1970年的35.2%下降为2010年的10.1%,40年间一共下降了约25个百分点。与第一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相比,第二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没有产生太大的波动。如表3-1所示,在1970年至2010年的40年间,第二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维持在40.5%至46.7%之间,而其中的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维持在36.8%至40.0%之间。另外,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维持在24.3%至43.2%之间。因此,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均高于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如前所述,1952年至2010年的58年间,我国是一个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化社会,表3-1所示的1952年至2010年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以及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但是,2010年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0.0%,而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为43.2%,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经低于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3.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自2010年起,我国开始由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工业化社会转型为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的产业化社会。2011年、2012年、2013年的三个年度中,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39.8%、38.4%和37.0%,而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43.4%、44.6%和46.1%,分别高于工业产值的比重3.6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和9.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自2010年由工业化社会转型为产业化社会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表3-1 1952—2013年不同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数据来源:
1.1952—1995年的比重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2.2000—2013年的比重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51页。
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从以上阐述的1952年至2013年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看,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不同年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倾向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我国,1953年至1978年的25年间,虽然工业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城镇化却相当滞后,两者并不是相互促进、相伴相随地发展,而是处于分离状态。但是,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尤其是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以来,工业化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城镇化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以至于在2005年以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开始高于工业化水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逐渐扩大。
第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并使得我国社会基本实现了两个转型。其一,2013年城镇化率为53.73%,已经高于工业化率13.83个百分点,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其二,2013年城镇化率已达53.73%,说明当前我国已经基本进入初级城镇型社会,即正处于由以乡村人口为主体的“乡村型社会”演变为以城镇人口为主体的“城镇型社会”的过渡阶段,城乡二元社会的特征正在逐步消失。
第三,2010年以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以至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开始超过工业产值的比重。因此可以说,自2010年起,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已经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化社会。
第四,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以乡村人口的城镇流动为标志的城镇化,虽然发展历史短暂,但发展速度快,对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冲击大,这可谓是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又一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