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历史上的今天(5月13日)

印度历史上的今天(5月13日)

时间:2023-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地于1948年1月30日遭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身亡。同年7月印度储备银行被收归国有。1949年11月,制宪会议批准了三易其稿的《印度共和国宪法》并宣布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执行。新宪法规定印度结束其自治领地位而成为印度联邦共和国。尼赫鲁作为国大党首要领导人,从1951年执掌共和国大权直至1964年逝世,长达13年,这在印度历史上被称为“尼赫鲁时代。”印度政府采取了两项法律措施保障佃农权益。但此项工作遭到广大非印地语民众的反对。
现代印度_当代印度

一、自治领时期的印度与共和国的成立(1947—1950年)

印巴分治引起了严重的教派冲突。甘地于1948年1月30日遭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身亡。分治引起的经济停滞、物价上涨、失业猛增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对此新政府采取了各种应急措施,主要是取缔极端教派组织,禁止政府雇员罢工、严惩罪犯、规定工人最低工资、给予难民适当安置等。同时,新政府向试图加入巴基斯坦的朱那加土邦和想要独立的海德拉巴土邦派驻军队,将它们并入印度。很快社会秩序便稳定了下来。

接着新政府开始整顿国家经济。1948年4月,议会通过《关于工业政策的决议》将工业行业分为四类,初步划分了公私营经济的经营范围。同年7月印度储备银行被收归国有。次年通过《银行法》,对私营银行的业务进行监督以便宏观调控。1950年3月,成立了由总理任主席的“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在农村地区,政府于1948年起,开始陆续推行土地改革。

1949年11月,制宪会议批准了三易其稿的《印度共和国宪法》并宣布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执行。新宪法规定印度结束其自治领地位而成为印度联邦共和国。国家实行三权分离的议会民主制。印度共和国作为英联邦的一员继续留在英联邦内。

二、尼赫鲁时代(1951—1964年)

1951年底开始举行的共和国首次大选中,国大党获得人民院74%的议席,组成了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总理的第一届政府。此后在1956、1962年的第二、三届大选中,国大党均获胜执政。自国大党右翼领袖巴特尔1950年逝世,尼赫鲁1951年重任国大党主席后,印度政坛上再无人能与之抗衡。尼赫鲁作为国大党首要领导人,从1951年执掌共和国大权直至1964年逝世,长达13年,这在印度历史上被称为“尼赫鲁时代。”

(一)尼赫鲁时代的政治

尼赫鲁任共和国总理后,开始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涉及农村各方面,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内容:

1.废除柴明达尔等“中间人”制度

英国统治时期,实行包税制的地区,存在一个人数不少、复杂的“中间人”制度。他们在各地名称不一,如“柴明达尔”“塔鲁克达尔”等各种叫法。一般称为“柴明达尔”。废除“中间人”制度,旨在把征税职能从柴明达尔转移到政府手里,取消他们享有的一切权力、头衔和利益。同时,处理他们因征税而事实上占有的大量土地。这就是说,废除“中间人”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取消征税权和征购他们占有的土地。

到20世纪50年代末,绝大多数“中间人”已被废除,收回土地6000多万公顷,政府支付的补偿金达67亿卢比。通过土改获得土地的富裕农民约2000多万户。

2.租佃改革

土地租佃广泛流行于农村,租佃改革是土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印度政府采取了两项法律措施保障佃农权益。第一项是保障租佃权,防止地主夺佃。第二项法令是规定租额,禁止地主收取高额地租。

3.规定土地持有最高限额

在废除“中间人”制度和租佃改革后,地权集中问题并未解决,印度政府开始着手制订土地持有最高限额法,以消除地权集中和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

长期以来,印度社会要求按语言原则重新划分地方行政区的呼声很高。1953年1月国大党通过了《邦改组决议》,建议进行语言邦改组。经过三年的准备,1956年8月,议会通过了《邦改组法》,按语言划分原则将印度重新分为14个邦和6个中央直辖区。此次邦改组主要解决了印度大语种的划邦问题,不少小语种地区相继出现了要求建立单独邦的运动。1960年政府被迫同意那加人的要求,建立起那加兰德邦。阿萨姆山地民族米佐人争取建邦的斗争一直持续到1972年中央政府决定设立米佐兰中央直辖区方告结束。旁遮普地区的锡克人政党阿卡利党自20世纪40年代末便要求建立使用旁遮普语的锡克人邦。经过长期斗争,1966年,政府被迫将旁遮普分为以锡克人为主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地语为主的哈里亚纳邦。经过各族民众的斗争,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按语言原则建邦的工作大体完成。

为实现宪法规定的在1965年以前用印地语取代英语成为官方语言的目标,政府于1956年成立了“官方语言委员会”。但此项工作遭到广大非印地语民众的反对。1959年,“官方语言委员会”提出折衷方案,建议在印地语成为官方语言后,仍保留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然而,印地语的推广工作仍遇到很大阻力。1962年,议会不得不宣布无限期延长官方语言的更替期限。

(二)尼赫鲁时代的经济

独立初期,国家经济十分落后。如何加快工业发展以改变经济落后面貌,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尼赫鲁从苏联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中得出结论认为,走公私并举、计划经济的道路,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捷径。在此思想指导下,尼赫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印度经济走上了计划统筹的“混合经济”道路。

自1951年起,印政府开始推行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都设立阶段性发展目标,订立公私营部门及各行业的投资比重。1951年10月,颁布《工业(发展与管理)法》,建立起许可证制度,凡资产在10万卢比以上、雇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企业在新建或扩建时,须事先获得政府颁发的许可证。1956年4月,政府公布了新的《工业政策决议》,重新将工业行业调整为三类,严格划定了公私营部门的经营范围。这些措施将公私营经济及各行业的发展纳入到国家计划控制之中,使政府得以确保将社会财力、物力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行业。

尼赫鲁时代大致实施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这期间,在公私营部门的投资总额中,对公营部门的投资比率分别为:“一五”计划占46.4%、“二五”计划占54.6%、“三五”计划占63.7%。在各行业的投资总额中,对工矿、能源、交通通信的投资比率分别为:“一五”计划占38.9%、“二五”计划占61.7%、“三五”计划占62.1%。对农业的投资比率分别为:“一五”计划占14.8%、“二五”计划占11.7%、“三五”计划占12.7%。上述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国民收入在1950/51—1965/66年间年均增长3.3%,工业生产年均增长8.2%,农业生产年均增长1.9%。初步建立起了“混合经济”的框架,中央所属公营企业由1951年的5家增至1966年的74家,资产总额由2.9亿卢比上升到241.5亿卢比,整个公营部门资产在全国固定资产总额中占到了35%。建立起了一批新兴产业,殖民地时期国家经济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纺织业片面发展、重工业严重落后的状况初步有了改观。

由于工业发展急于求成,建设项目过多,资金缺口较大,农业投入不足,到“二五”计划中期,财政赤字已高达90亿卢比,外汇储备由74.6亿卢比降至14.2亿卢比,外债增加了90%,通货膨胀严重。到“三五”计划时,农业生产年均下降2.98%,粮食进口由“一五”计划时的年均170万吨增至650万吨。这样,尼赫鲁时代给印度经济留下了工农业发展失调、财政状况严峻等问题。

三、英·甘地时代(1966—1984年)

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因心脏病突发逝世。6月9日,夏斯特里继任总理。新政府对内阁成员作了某些调整,将曾任过国大党总书记和主席的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任命为新闻广播部部长。1966年1月,执政仅19个月的夏斯特里心脏病猝发逝世,年仅47岁的英·甘地出任总理。此后,除1977—1979年短暂的两年多外,英·甘地从1966年到1984年实际执政达16年之久。这在印度史上称作“英·甘地时代”。

(一)英·甘地时代的政治

英·甘地是在国大党“辛迪加派”(主要由一些国大党执政邦的首席部长组成)的支持下击败资深的国大党保守派领袖德赛后上台的。在1967年2月举行的第四届大选中,国大党获人民院54%的席位,以微弱的优势继续执政。不久,英·甘地及其拥护者与国大党保守派和“辛迪加派”之间就经济调整和政府人事安排等问题发生了严重对抗。为排除干扰,英·甘地于1969年7月解除了德赛财政部长的职务,迫使他辞去副总理一职。紧接着,英·甘地等人支持的总统候选人吉里击败“辛迪加派”推举的候选人当选为印度总统,大大增强了英·甘地派的实力。同年11月,英·甘地及其拥护者单独召开国大党全国委员会会议,选举了新的国大党主席和委员会成员,遭到“辛迪加派”的抵制。国大党遂分裂为以英·甘地为首的“执政派”和以“辛迪加派”为首的“组织派”。1970年12月,英·甘地凭借“绿色革命”取得的成绩,通过总统宣布于1971年3月提前举行第五届大选。结果,国大党执政派获得人民院67.8%的席位,而国大党组织派仅获得3%的席位。

在英·甘地政府实施经济调整后不久,国家遇到了一些严峻的问题,主要有:1971年底的印—巴战争花费了政府数亿美元的难民安置费;1972年严重的干旱使全印1/3的人面临饥荒,政府被迫花巨资进口粮食;1971—1977年国际石油价格猛涨,使需大量进口石油的印度政府财政负担急剧增加。化工原料、燃料涨价影响了经济发展,失业人数由1971年的510万增至1977年的1015万。财政开支剧增,政府只得成倍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资金,由此引起物价上涨给民众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致使各地不断发生大规模罢工和示威运动。1975年6月,一地方高等法院判决英·甘地在上届大选中利用政府工作人员为其竞选属违法行为,取消其人民院议员资格,6年内不得担任公选职务。反对党利用此事发动反政府的不合作运动,社会秩序日趋混乱。1975年6月25日夜,印总统答应英·甘地的请求,签发全国紧急状态令。次日英·甘地下令拘捕主要反对党领袖,接着宣布禁止26个政党活动。同时颁布《二十点经济纲领》,承诺进行社会变革解决人们关心的问题、社会秩序很快恢复正常。随后一年中,政府为300万无地佃农提供了宅基地,4.7万债务劳工获得自由,查禁走私物品数亿卢比,反逃税斗争使政府的直接税增加了27%。良好的气候使粮食产量在1975/76年达创纪录的1.21亿吨。物价逐步回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为进一步改善自身形象,国大党开始进行某些社会改革,但在有些方面出现了过急行为。英·甘地的次子桑贾伊·甘地任“印度青年国大党”中央执行委员后,竭力推行“整顿德里市容计划”,促使市政官员强行拆除德里的违章建筑15万个,逼迫70万人迁离,引起流血冲突。同年,桑贾伊·甘地参与推行一项全国性计划生育运动,很多地方出动政府官员和警察强制推行此计划,5个月内接受绝育手术的人就达370万,引起民众恐慌,一些地方出现骚乱。

政府的高压政府、过急的社会改革运动和经济的不景气,使民众对英·甘地政府十分不满。但紧急状态令下的平静使英·甘地以为危机已过,遂于1977年1月宣布同年举行第六届大选,并释放了反对党领袖,取消了对反对党的禁令。为共同对抗英·甘地,国大党(组织派)、人民同盟、印度人民党、社会党联合组成人民党,提出了“既给面包也给自由”的竞选口号。选举结果,国大党(执政派)获人民院28.3%的席位,人民党获50%的席位。3月24日,莫拉尔吉·德赛出任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个非国大党政府总理。

人民党执政后宣布将优先发展农业、小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将致力于消灭赤贫、减少贫富分化。1978年,人民党政府开始推行第6个五年计划。在整个计划总投资中,对农业的投资比重增至40%,保留给小型工业专营的项目也由108项增至504项。然而,由于措施不力,国家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79—1980年度,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4.8%,通货膨胀率达22%。而由于内部意见不合,印度人民党中的查兰·辛格派成员退出人民党,另组人民党(世俗派)。1979年7月15日,德赛政府失去议会多数议员的支持而倒台。人民党(世俗派)领袖查兰·辛格在国大党(英迪拉派)的支持下出任总理。8月20日,英·甘地撤回对查兰·辛格的支持,辛格政府垮台。印总统宣布1980年1月举行第七届大选。

1977年英·甘地下台后,国大党(执政派)选举布拉马南德·雷迪为党的主席。英·甘地的支持者则于1978年1月选举她为“真正国大党”的主席,国大再次分裂。后经选举委员会裁定,布·雷迪任主席的国大党称为国大党(正统派),英·甘地任主席的国大党称为国大党(英迪拉派)。在1980年的大选中,英·甘地四处奔走,向上千万的选民发表了讲话,提出“平抑物价”“恢复法制”等口号。选举结果,国大党(英)获人民院64.7%的席位,英·甘地重新出任政府总理。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印度国内地方主义、民族主义、教派势力发展迅速,各地暴力冲突不断。长期以来要求旁遮普邦拥有自治权的阿卡利党此时宣称为建立“锡克国家”而战。不久,锡克教领袖宾德拉瓦尔一改先前与政府合作的态度,转而号召建立独立的锡克国家,并将锡克教圣地金庙作为反政府的武装据点,为防止事态恶化,1984年4月,印总统宣布旁遮普为“危险地区”,出兵驻扎。因武装分子拒不交出武器,6月5日,英·甘地下令攻占镉克教金庙。交战中宾德拉瓦尔等500余人被击毙。此事引起锡克教徒的巨大愤慨。1984年10月31日,英·甘地在总理官邸遭锡克教卫兵刺杀身亡。

(二)英·甘地时代的经济

1966年英·甘地上台执政时面临着生产停滞、外汇短缺、通货膨胀严重等问题。为便于对经济做调整,她宣布推迟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改为推行3个年度计划。同时紧急进口1033万吨粮食,将卢比贬值36.5%。接着提出《十点经济纲领》,对未来十年中有关银行保险业、外贸、粮食供应、限制垄断等问题做了规划。不久开始着手解决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采取措施完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做法是:

1.推行“绿色革命”,促进农业发展

经过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在第四、五、六这3个五年计划中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3.1%、4.6%和6%。粮食总产量由1965—1966年度的7234.7万吨增至1984—1985年度的1.45亿吨。进口粮食由20世纪60年代的年均650万吨减至20世纪70年代的年均300万吨,而自1977年起,基本停止粮食进口,从1979年起连续三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常年粮食储备达2000万吨。

2.完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

在英·甘地政府制定的第四、五、六这3个五年计划时,对公营部门的投资分别为1365.5亿卢比、3670.3亿卢比和8400亿卢比,占这3个五年计划公私营部门投资总额的60.3%、57.6%和52.9%。除继续大量兴建公营企业外,英·甘地政府还先后将14家主要私营银行、106家本国和外国的私人保险公司、全印私营煤矿、两家大型私营钢铁厂,全印1/3的私营纺织厂收归国有。结果,公营经济迅速壮大,仅中央所属公营企业就由1966年的74家增至1985年初的220家,资产总额由241.5亿卢比增至4281.1亿卢比。在全印资本形成中,整个公营部门所占比重由1950—1955年的33%上升到了1980—1985年的49%,在全印工业资产中,公营企业所占比重则高达75%,整个公营部门产值在国民净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70—1971年度的15.4%上升到了1984—1985年度的24.5%。与此同时,英·甘地政府也积极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政府在数十个生产行业中逐步放宽了对私营企业扩展生产能力的限制,取消了几十种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将保留给小型私营企业的经营项目由504种增至863种,并不断扩大对小型私营企业的信贷支持。结果,小型私营企业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3.57万家增至1984年的124.2万家。资产在2亿卢比以上的大型私营企业由60年代中期的34家增至80年代初的100多家。

上述举措使印度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第四、五、六这3个五年计划中,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5.2%和5.2%,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3.7%、6.2%和6.4%。对外出口年均增长率达13.6%、18.3%和13%。经济结构也有了较大变化。但由于过于僵化的计划管理和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使公营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私营企业也缺乏活力。英·甘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曾试图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但不久便遇刺身亡。

四、拉·甘地、拉奥执政以来的政治经济

(一)拉·甘地、拉奥执政以来的政治

英·甘地遇刺后,其子拉吉夫·甘地被选为国大党(英)主席,继任总理。在1984年12月举行的第八届大选中,国大党(英)获得人民院80%的席位,继续执政。

拉·甘地上台后,为结束旁遮普地区的流血冲突,与锡克教温和派人士进行多次谈判,后签订了《旁遮普协议》。但由于锡克教极端分子继续进行暴力活动,政府于1987年再次解散了该邦议会,对旁遮普地区实行总统治理。在此期间,国大党(英)在一些邦的议会选举中不断受挫。1987年4月,新闻界披露政府在与瑞典博福斯公司一笔13亿美元的军火交易中,有关印度代理人收受了4260万美元的佣金。在对政府官员收受贿赂做调查的问题上,拉·甘地与先后担任财政部长和国防部长的维·普·辛格发生分歧。维·普·辛格被迫辞职,并被开除出国大党(英),之后他成为人民党领袖。围绕博福斯丑闻问题,反对党频频掀起反政府运动。1988年举行的全国议会补缺选举中,国大党(英)失去了4/7的席位。1989年7月,为抗议政府的腐败行为,人民院中104名反对党议员集体辞职,联邦院中的反对党议员也纷纷抵制议会。而1987年拉·甘地政府应邀出兵斯里兰卡,帮助斯政府肃清反政府武装“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很短时间内印军便死伤3000多人,军费开支巨大。此举被称为“印度的灾难”而受到广泛的批评。

在全国大选来临之际,为阻止国大党(英)继续执政,人民党、民众党和人民阵线合并组成新的人民党,并与其他政党联合组建了一个五党联盟——全国阵线。为避免相互倾轧,大选前全国阵线与其他政党达成协议,在全印525个选区中,由全国阵线单独竞选其中的315个选区,其余选区留给其他政党。

1989年11月,第九届大选举行。结果国大党(英)获人民院36.8%的席位,人民党获26.9%的席位,印度人民党获16.8%的席位。拉·甘地承认竞选失败,宣布放弃与其他政党联合组阁的计划。之后,人民党联合印度人民党及其他政党组成自独立以来的第一个少数党联合政府。1989年12月2日,人民党领袖维·普·辛格出任政府总理。

新政府成立后,宣布其工作重点为大力发展农业,政府50%的财力将用于农村,进行税制改革,加强反腐败工作。由于统治基础脆弱,新政府很快便遇到了政治危机。1990年10月,约10万印度教徒在印度人民党主席阿德瓦尼号召下进入北方邦阿约迪亚,意欲拆毁当地的巴布里清真寺,以便在其原址上重建据说在莫卧儿王朝时被毁的印度教罗摩庙,结果与穆斯林和军警发生严重冲突。维·普·辛格下令镇压,并逮捕了阿德瓦尼。为此印度人民党议员撤销了对政府的支持,执政仅11个月的维·普·辛格下台。人民党(社会主义派)领袖钱德拉·谢卡尔在国大党(英)的支持下于1990年11月10日上台执政。由于与国大党(英)意见分歧,谢卡尔于1991年3月6日辞职。印度总统遂宣布同年5月举行第十届大选。在选举过程中,国大党(英)主席拉·甘地于5月21日被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的恐怖分子携炸弹行刺身亡。国大党(英)立即推举资深领导人年近70的纳拉辛哈·拉奥为国大党(英)代主席,继续进行大选。结果,国大党(英)获人民院42%的席位,并在其他政党的支持下重新上台执政。1991年6月21日,拉奥出任政府总理。

拉奥上台时,国内政局动荡、生产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外汇储备告罄。对此拉奥向全国发表讲话指出“急病尚需虎狼药”,必须进行深刻的经济改革。接着便任命印度储备银行行长国际经济学家曼莫汉·辛格为财政部长,负责制定改革方案。与此同时,拉奥着手整顿国大党(英),对十多年来未做改选的各级党组织进行了新的选举,呼吁以往的脱党者重返国大党(英),以增强国大党(英)的实力。在议会中,拉奥利用各党派间的矛盾,使本党推举的候选人顺利出任国家总统、人民院议长等要职,并不断通过一些重大改革方案,多次否决了一些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在旁遮普,则结束了长达7年之久的总统治理,举行了邦议会选举,建立起了国大党(英)政府。由于政治、经济方面的成功业绩,1992年2月,拉奥由国大党(英)代主席正式当选为主席。同年8月,六名泰卢固之乡党的议员加盟国大党(英),使其在人民院中的席位过半,为国大党(英)的长期执政创造了条件。在棘手的阿约迪亚寺庙之争问题上,拉奥政府提出“修建罗摩庙,不毁清真寺”,根据考古发掘由“法院裁决”的方案,但均被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拒绝。1992年12月,在印度人民党领袖阿德瓦尼和乔希的煽动下,一些极端印度教徒强行拆毁了巴布里清真寺,引发了新德里、孟买、瓦拉纳西等地严重的教派冲突,导致1000多人丧生。1993年1月,政府逮捕了阿德瓦尼和乔希,取缔了3个印度教极右组织和2个穆斯林极端派组织,解散了4个印度人民党执政的邦政府,由中央直接治理,同时向印度穆斯林承诺重建被毁的清真寺。1993年2月,印度人民党号召在首都举行百万人参加的反政府集会。拉奥政府调集军队加强首都治安,并下令禁止举行抗议集会,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社会动乱。此后,孟买和加尔各答于1993年3月中旬发生了多起炸弹爆炸事件,致使1000多人伤亡。此事使人们对拉奥政府是否有能力解决教派争端产生了疑问,并迫使政府不得不放慢改革步伐。但此后不久举行的国大党(英)全国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支持拉奥继续担任国大党(英)主席,表明拉奥在国大党(英)中的地位仍很牢固,其政治、经济政策得到了党内领导层的支持。

(二)拉·甘地、拉奥执政以来的经济

1984年底拉·甘地执政后,针对经济中存在的管理过死、企业缺乏活力、政府负担沉重等问题,开始实施改革,主要是:

1.放宽对私营经济的限制

将七五计划中私营部门的投资比重提高到52.2%。对大型私营企业的申报限额由2亿卢比提高到10亿卢比,将小型私营企业的资产限额上调75%~80%,允许一般私营企业自行扩大25%~33%的生产能力,将以往由公营经济垄断的发电、石油、电信、航空运输等行业向私营经济开放。

2.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先后取消了100多种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将保留给小型企业专营的数十种行业向大型企业开放,放松对某些产品的价格管制。

3.整顿公营企业

降低对公营企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对公营企业提供原材料、资金和包销产品的数额,在公营企业中推行类似承包合同的(理解备忘录),部分下放企业管理权;允许公营企业向金融市场筹措资金,大幅度提高公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缩短投资回收期,以有利于设备更新;聘请经营有方的私营企业家参与公营企业管理。

4.放宽进口限制

调整进口政策,使31类1170种资本货物变得较易进口;将国内所需原材料及零部件的进口数额提高87.5%;把某些机器设备的进口税由85%降为35%;减免出口型企业的设备进口税。

上述措施给企业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结果,1984/85—1988/89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其中工业生产年均增长8.5%,农业生产年均增长4.1%,成为印度独立后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不过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仍很严重,财政赤字剧增、外贸逆差扩大、外汇储备下降、外债负担加重、公营企业亏损严重等问题仍未缓解。

1989年底人民党执政后,由于内部不和,管理混乱,加之中途政权更迭,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到1991年拉奥上台时,经济增长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5.5%下降到1990—1991年度的2.5%,通货膨胀率达16%,财政赤字4333.1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外债高达710亿美元,外汇储备11亿美元,仅够维持两周的进口之需。为摆脱自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拉奥政府开始在公私营部门的行业划分、企业管理、金融、外贸、外汇管理、外资引进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改革。这些改革开始时给国内经济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但到目前经济状况已开始好转。1993—1994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由1991—1992年度的1.2%回升到了3.8%,粮食产量达创纪录的1.75亿吨,出口增长20%,外汇储备到1994年3月已达150亿美元,3年中新批外资项目2100项,协议金额约50亿美元。到1994年2月,拉奥政府宣布改革前面临的“经济危机已克服”。然而,从目前来看,印度经济中存在的财政赤字、外债负担、失业、公营企业亏损等问题仍十分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