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队是在英印殖民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在东印度公司时期,英国殖民者招募土著士兵对其进行欧洲式的编制与训练,由英国军官指挥,以对付印度土邦军队。印度土著士兵以行伍为荣,勇敢而忠诚,单兵素质好,只是缺乏纪律与训练。由英国军官施以训练,战斗力大大加强。英国为了维持它在印度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殖民统治,充分利用印度人口众多,兵源充足的条件,通过募兵制把这支军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支雇佣军,为大英帝国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7年印巴分治,按照印巴双方商定的2∶1方案,三分之二英印殖民军划归印度,三分之一划归巴基斯坦。各种永久性设施按分治时设在何处归谁所有。
印度着手创建国防军,初期,印度政府把建军重点放在改革旧军制、建立新的国防体制和统一的国防军上。印度政府十分重视军队的“印度化”,大力培养印籍军官,以便取代英籍指挥官。
印军经过多年发展,建立了一支力量均衡、初步现代化的武装力量。印度成为南亚和印度洋的主要军事强国。
一、国防体制
根据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总统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总统通过内阁总理领导武装部队。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由政府总理(任主席)和国防、外交、内政、财政等主要内阁部长组成,它通过军种参谋长对三军实施领导。
印度国防部由清一色的文职官员领导,国防部拥有情报权和决策权,负责国防政策协调和军工生产、国防预算等;军队的财政由财政部监督。
军种司令部是各军种的最高行政管理和作战指挥机构,由上将军衔参谋长领导。陆军司令部设有3个副参谋长,空军和海军司令部各设2个副参谋长(均为中将),协助各军种参谋长工作。军种司令部负责各自军种的作战、训练、装备、行政管理和后勤供给等一切事宜。
二、兵力和军费
印度现有兵力126.2万人,其中陆军110万人,海军5.2万人,空军11万人。陆军占三军总兵力的87.3%,空军占三军总兵力的8.7%,海军占三军总兵力的4.1%。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准军事部队,人数共约30万人。
印度国防费用呈直线上升,以1980—1981年度不变价格计算,国防费用由1980—1981年度的386.7亿卢比增至1989—1990年度的872亿卢比。1980—1981年度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1989—1990年度占3.78%;上述年度,军费占中央政府开支的17.2%和16.4%。
三、对外作战
独立以来,印度曾8次对外用兵,其中对中国1次,对巴基斯坦4次,对锡金1次,对斯里兰卡1次,对马尔代夫1次,范围涉及大部分邻国。印度8次对外用兵中有5次是因为领土纠纷引起的,1次是对邻国的武装占领,另外两次是应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政府邀请出兵帮助其解决国内问题。
四、兵役制度
印军是在英印殖民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承袭了许多殖民军的特点。募兵制就是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在殖民统治时期,英国长期实行募兵制,招募了来自锡克、旁遮普、廓尔喀等尚武民族的士兵,他们身体健壮、性格强悍、吃苦耐劳、英勇善战、世代当兵,经过良好的组编和训练后,战斗力较强。
印度组建国防军时,继承了募兵制。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过去老的募兵条件已不适应军队发展的需要。陆军从20世纪70年代起三次修改募兵条件,提高新兵的文化水准。20世纪70年代末,把新兵的文化水平提高到相当于小学毕业程度;1984年从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业,新兵年龄从17岁降为16岁;1986年4月,将战斗兵种新兵的最低文化水准由初中毕业提高到10年制高中毕业。这些年来,募兵制的许多弊病日益严重。官兵的雇佣观念较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官兵的雇佣观念大有发展。由于物价飞涨,失业率高等社会问题,广大雇佣兵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官兵士气受到严重影响。鉴于募兵制存在种种弊端,印度防务专家要求改革现行兵役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经过防务专家对募兵制和义务兵役制的研究和比较,最近提出建立一种介于现行募兵制和义务兵役制之间的志愿义务兵役制。其主要内容是,要求武装部队30%为志愿兵,70%为义务兵。义务兵服役5年,志愿兵服役到58岁。实行这一新的兵役制有利于军队年轻化;大批义务兵退役人员由于年纪较轻,并有一定专长,较易安排工作;可望大幅度减少军费中的人员开支;预备役官兵有可能从目前30万增加到200万。
五、军官来源
印军军官来源大致通过两种渠道,即低级委任军官制和正式委任军官制。
低级委任军官制是英国统治时期在军队中推行的总督委任军官制的延续。总督委任军官起源于印度东印度公司时期招募士兵的办法。当时英人委任一土著人为军官负责在土著人中招募士兵。英国人通过土著军官直接指挥和管理土著士兵。英王接管了东印度公司的土著军队后,英国政府将其改为正规的联队制,委派英王任命的英籍军人担任连以上的指挥官,英属印度总督任命印籍军官担任连以下的指挥官。设置总督委任军官有多种目的,其中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土著军官担任英籍军官的翻译、顾问和命令的贯彻执行者。
独立后,印度将原来的总督委任军官改名为低级委任军官,职能不变。低级委任军官大多来源于服役时间长、实战经验丰富的职业军人。印军低级委任军官制有利于士兵晋升,鼓励士气。不过,印军对士兵晋升军官条件苛刻,绝大多数士兵晋升无望。
独立后40多年实践证明,低级委任军官制有其存在价值,同时,需要进行改革,克服它的短处,以便让更多的士兵通过培养晋升为军官。
经过军事院校培养的学生担任正式委任军官,他们负责分队作战指挥,但年纪轻、经验少。由于正式委任军官同士兵间有低级委任军官,不易接触士兵,官兵互不了解,缺乏信任。
六、军队的军事训练
印军军事训练是多层次的,军官和士兵分别按不同要求和方式进行。
新兵入伍后,要进行一段时期的基础训练,然后,按照各军种要求进行军事训练。陆军对士兵进行各种战术训练,让他们具有各种作战能力,熟悉和掌握新式武器装备。海军实行“编入现役前训练”和“岗位训练制”,将新水兵先集中到科钦基地进行训练,然后再将其分配到舰艇上进行“跟班”岗位训练,最后编入该舰艇工作。空军要求强化基础训练,提高飞行质量,保障飞行安全。强调实施实战训练。
印度建立了包括各个层次、军种和兵种的院校体系,训练各级军官。新德里高级国防学院,建于1960年,主要是培训准将以上高级军官。学制一年。训练内容主要是师和军的战略、战术、国防、政治、经济和现代科学知识等。惠灵顿国防参谋学院,主要任务是培训陆、海、空三军上尉至中校参谋人员。此外,各军种建立了一批院校,如台拉登的印度军事学院、浦那陆军士官学院、吉尔奇军事工程学院、温杜鲁西海军学校、西瓦基海军工程学院、瓦尔苏拉电子训练学校、乔德普尔空军飞行学院、比塔尔初级飞行学校、贾拉哈利空军技术学院、班加罗尔航空学院和浦那武装部队医学院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军对军事院校体制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陆续开办了一批现代化的军事院校,如装甲兵学校、防空与导弹学校、电子机械工程学院、海军作战学院、第二海军学院、两栖作战训练学校、空军学院和空军工程学院等。同时,升格了一批军事院校,以适应承担的教学任务。提高入学条件,扩大招生范围。过去,军校学员入学条件仅要求高中毕业,20世纪80年代将入学条件提高,高中毕业后再读2年大学预科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
七、对外军事关系
20世纪50年代,印度主要同英国、美国等国家建立了军事联系。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苏联与印度逐步建立了密切的军事联系,成为印度武器主要的供应国。并且,苏联向印提供军援。1970—1976年间,印度共进口武器装备16.5亿美元,其中苏联武器占66%。20世纪70年代末,印度进口武器中苏联武器的比重约占60%。1980—1985年,印度从苏联进口武器价值约130亿美元,而自1985年以来,苏联每年向印度出售的武器装备达10亿美元,都以卢比结算,价格低,与西方国家出售给印度的价格昂贵的武器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并且,苏联出售给印的武器大都是最新产品,属第一流的武器装备,如机载预警控制系统、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新式K级常规潜艇及C级核动力潜艇等。
20世纪70年代末,印度开始实行武器来源多样化的政策。印度在继续向苏大量采购先进武器的同时,也向西方国家采购军火。
20世纪80年代初,美、印关系有所加强,1986年10月,美国防部长访印,标志着美、印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两国的军事关系有新发展。美国帮助印度实现国防现代化,提供印度从苏联得不到的、可供军用或民用的尖端技术产品,如超级电子计算机、F-404高级航空引擎、导弹测试精密雷达和供建造大型军舰的LM2520型高级涡轮发动机等。
印、英1978年签订了价值110亿卢比的武器协议,包括40架“美洲虎”式战斗机和8架“鹞”式垂直起降舰载飞机。
印、法1982年签订了价值350亿卢比的武器交易合同,向法国购买90架“幻影”-2000型飞机。
印度还同德国达成价值8亿马克的潜水艇交易。
印度同意大利签订一项为期5年的协议,双方同意在研制和发展先进武器系统方面进行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印度不断派出高级军事代表团访问欧洲,考察先进防务系统发展情况,以便进一步发展同欧洲国家的军事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