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章小结
由于本书是从产业经济的视角来研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笔者有必要对本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较为系统、详细的论述。
首先,笔者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流通、流通产业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流通、流通产业的范围,并在有关学者对经济增长方式及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及其重点;接着,笔者对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等分别进行了概述。
本章是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是本书后续研究的重要理论出发点。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2.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5.
(3)蒋年云,舒扬.广东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3.
(4)丁俊发.中国流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2.
(5)宋则.中国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研究(上)[J].商业时代,2004(32):17-18.
(6)夏春玉.当代流通理论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
(7)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委会.广东流通业竞争力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3.
(8)Dirk Pilat,1997,“Regul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Sector”,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180,Paris:OECD.
(9)Kiyohiko G.Nishimura.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viewpoint of final-good buyers[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993(03):265-288.
(10)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42-203.
(11)史晋川.论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理论、历史、现实[J].浙江社会科学,2010(04):12-18.
(12)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4.
(13)J.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张维迎总译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