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撒班节、迎新年、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
欢度撒班节的塔塔尔族姑娘的装饰
一、撒班节
撒班节是塔塔尔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撒班”是塔塔尔族犁地的工具。据塔塔尔族传说,由于撒班的产生,结束了塔塔尔人用十字镐翻地的漫长历史,大大推动了塔塔尔族生产力的发展。塔塔尔族人民为了纪念“撒班”这一新式工具的发明,每年在6月底到7月初的农忙时期,都要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盛会举族欢庆,以示纪念,共同祈求丰收的好年景和美满的新生活。在节日前夕,由长者和年轻人组成一个筹备组,决定撒班节的具体日期和地点,并开始做一些节日的前期准备工作,年轻人前去塔塔尔族家庭挨家挨户募集节日款项,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牲畜的出牲畜。姑娘们自己动手采集花草装点节庆场地,将自己绣制的桌布、毛巾、手绢等拿出来,这些东西由筹备组统一支配,用于节日活动和节日里比赛项目的奖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塔尔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热娜·阿克莫莉纳、副会长兼秘书长努尔巴义向来自喀山参加2010年撒班节的客人赠送了花束
欢度撒班节的塔塔尔族中年妇女的头饰
撒班节的庆祝活动一般选择在风景秀丽的河畔或丛林里举行,参加活动的塔塔尔族群众身穿民族服装,以饱满的热情参加。节日在塔塔尔族长者致祝词中开始,随后举行各种传统体育比赛,优胜者可获褒奖;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表演节目,载歌载舞,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对唱是节庆的主要内容,成年人歌唱丰收,青年人歌唱友谊与爱情,少年围着人群唱:“雨呀、雨呀,快快下,我们不要饥饿,永远不要见像狮子般的瘟疫。”群众在对唱时,还唱教训懒汉的歌:“不要流浪快回家,快把酒瓶变骏马,快把酒瓶变犁铧,老老实实种庄稼。”节日活动中塔塔尔族群众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享用自带的传统美食,相互祝贺,互相祝福。曾经中断的撒班节在新疆于1985年恢复,每年在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塔城市、阿勒泰市、清河县、奇台塔塔尔民族乡举办。
二、迎新年
塔塔尔族自使用公元纪年以来,每年的12月31日晚,都要聚会迎接新年的到来。大部分青年人选择长辈的家作为他们的聚会地。主人精心准备塔塔尔族的美味食品,有时也邀请左邻右舍一起参加,待所有人到齐以后节日晚宴开始,大家载歌载舞,使迎新年活动达到高潮。男人们给妻子和子女们赠送新年礼物,并祝他们新年安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有些塔塔尔族聚居的地方,人们集中到酒店、宴会厅一起过年,由有威望的长者致祝词,艺术家们表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大家相互祝福,并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该活动支付相应的活动经费。也有年轻人聚在一起庆祝,从而相互认识、增进了解。或情侣在一起庆贺,小伙子要给姑娘赠送新年礼物,希望相互爱戴,海枯石烂,相伴永远。
三、肉孜节
肉孜节也称“开斋节”,塔塔尔语叫“肉孜艾提”,是波斯语的音译借词,“肉孜”是斋戒的意思,“艾提”是节日的意思。按伊斯兰教规,伊斯兰历每年9月是穆斯林斋戒的月份,即称为斋月,在斋月里,履行斋戒者必须做到:第一,破晓至日落要禁饮食,一口水都不能喝,否则即为破斋,斋戒无效。第二,每日晚餐,要向穷人施舍。第三,见到老弱病残和无依无靠者,要散“乜贴”。第四,不抽烟、不喝酒。第五,要清心寡欲,表里一致,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心不思邪。第六,在斋月的最后几天,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制作各种食品和糕点,以便为欢度开斋节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斋戒功课才算成功。
关于肉孜节日期的确定,伊斯兰教规定,斋月的最后一天,寻看新月,见到月牙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未见新月,继续斋戒,顺延不超过三天。届时为伊斯兰历的10月1日,即为肉孜节。
肉孜节是塔塔尔族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因为这一节日是人们封斋30天,体验贫困和饥饿,积德从善、净化心灵的一个月后迎来的节日,所以十分重视。塔塔尔族人民在肉孜节临近时,将自己的宅院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制作各种甜点及各类美味食品,摆上水果以迎接节日里登门庆贺的客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添置一套新衣,实在没有条件也要努力准备一件新东西。节日的前一天要洗浴、理发、更衣。
肉孜节一般持续三天。第一天当会礼结束后,先向阿訇和长辈道安。然后上坟,反省自身。从墓地回来,向长辈和街坊邻舍的长者道安,祝贺节日愉快。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要理发、洗澡,身着新衣,欢度节日。第二天和第三天大街小巷内,人流如梭,南来北往,身穿节日盛装的大人、小孩手提赠送亲朋好友的各种食品,访亲问友,互致问候。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群众,也络绎不绝地来到塔塔尔人家中,表示节日的祝贺。节日期间家里桌子上摆满美味菜肴,古色古香的瓷盘里的馓子层层叠叠、弯弯曲曲,色泽嫩黄,香气扑鼻。还有各种造型的“巴哈力”、果酱馅糕点、五颜六色的鲜果和干果,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晚上举行家庭集会,载歌载舞,以示热烈庆贺。
四、古尔邦节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kurban”的音译借词,意为“献身”。据伊斯兰教的说法,先知易卜拉欣接受安拉的启示,命他宰杀其子易司马仪献身,以考验其父子对真主的忠诚。当其子易司马仪俯首待杀时,安拉派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白羊代替易司马仪牺牲。从此,在穆斯林中便形成了宰牲的习俗。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定伊斯兰历的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的70天为古尔邦节,这一天也是每年麦加朝觐活动的最后一天。届时,城市和牧区的塔塔尔人宰牛或宰羊,炸馓子,身着盛装,互相拜会,馈赠礼品,载歌载舞,赛马叼羊,集会欢庆,热闹非凡。
塔塔尔族视古尔邦节与开斋节同样重要,所以节日的准备和过节方式与开斋节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情况,都要为古尔邦节准备需要宰杀的牲畜,如骆驼、牛、羊等。古尔邦节会礼结束后,每个家庭的男主人回到家里以家中某一个成员的名义进行宰杀。如果是骆驼或牛可以七个人的名义宰杀,也可以由七个人合伙宰杀;如果是羊,只能以一个人的名义宰杀。所需宰杀的牲畜必须是年满一岁,四肢和所有器官健全的,宰杀后的各部位都不能出售,牲畜的皮张或卖皮所得,都要施散给老弱病残,或施散给清真寺作为公用。所宰之牲畜分为三份,一份留在家里,供家人分享,一份送给那些没能力宰牲的人,剩下的一份煮熟后献给前来祝贺的客人享用。在古尔邦节之前宰杀的牲畜不能算作为古尔邦节而宰牲,节后三天内所宰的牲畜均视为是古尔邦节的宰牲。
在欢度古尔邦节与开斋节时,牧区的塔塔尔族穆斯林还喜欢举行叼羊、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节日期间,塔塔尔人的乘骑也与平日不同,马匹要精心修饰打扮,马身上扎满红色布标,马鬃与马尾上用红绸扎束几团野鸡毛,马鞍与套头的皮带上系满五颜六色的花饰。举行赛马、叼羊等活动时,五彩缤纷的马匹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色彩。
五、诺鲁孜节
塔塔尔族自古以来就有过诺鲁孜节的传统,根据太阳历,每年开春时昼夜相等的这一天(公历3月21日)便是传统的新年,人们为了迎接新年和春天的到来就形成了过诺鲁孜节的习惯。因为塔塔尔人大部分生活在地球偏北较寒冷地带,尽管春季到来冰雪开始融化,但天气依然较寒冷,人们无法在旷野庆祝诺鲁孜节,只好在家里过诺鲁孜节。塔塔尔人在过节时,将冬天剩下的马肠、熏肉、奶疙瘩、干酪、谷粒等用大锅煮成诺鲁孜饭(一种稠粥)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共享,人们相互走亲访友欢度节日。
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塔塔尔人都要到酒店、宴会厅聚会,他们身穿民族盛装,吟诗奏乐,载歌载舞,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和春天的到来,尽享诺鲁孜节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在诺鲁孜节的当天,生活在牧区的塔塔尔人都要身着节日盛装,举行欢庆活动。各家在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树枝,把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然后又将树枝放在牲畜圈门上,让牲畜从烟下通过,以示人畜兴旺。家家宰羊,用七种以上的粮食及肉做成诺鲁孜饭,表示五谷丰登。并唱“诺鲁孜”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相互登门拜访。
六、圣纪节
塔塔尔族还庆祝“圣纪节”。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节日,在伊斯兰历3月12日举行。相传穆罕默德的诞生与逝世同在一天,即伊斯兰历的3月12日,因此,圣诞和圣忌合称为圣纪节。
在圣纪节这一天,塔塔尔族穆斯林举办纪念活动,淋浴入寺聆听阿訇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塔塔尔族清真寺装饰一新,张灯结彩,门庭若市。寺上要宰牛羊,设宴聚餐,并将牛肉、羊肉分为若干份,凡参加纪念活动者每户一份,以弘扬伊斯兰教广施济众之美德。塔塔尔族欢度圣纪节的目的是赞颂和纪念穆罕默德创传伊斯兰教的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