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创新能力。根据国际经验,处于中高收入阶段的国家,有可能面临经济增长趋缓、社会矛盾加剧等一系列挑战,有些国家因此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强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有利于在发展水平接近技术前沿国家、低成本技术模仿空间缩小的背景下,寻求发展机遇,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近几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都对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更加重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目前,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已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一代技术群和新产业增长点,全球将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用技术控制市场和资源,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新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
当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部分行业甚至更高,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低于5%。我国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技术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造成我国很多企业始终处于跟跑追赶阶段。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500强的研发强度一直徘徊在2%,远远低于世界500强3%—5%的平均水平。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6012亿美元,但是加工贸易占72%,而技术含量较高的软件和芯片出口额比重不到7%。另外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技术产业的产值是三资企业创造的。2012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三资企业占到60%;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分类分布来看,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中外商独资企业占到61%。[3]因此,我国只有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和主动权,否则将会不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甚至被边缘化。
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创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了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量,使劳动者收入增加。
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效益增长的标志,其提高的实质是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时间消耗变少,而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变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使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产品大批量的生产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同样的劳动时间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进而通过市场交易后获得了更丰厚的劳动报酬。其次,技术创新不仅能够增加研发主体的竞争力,而且可通过外部性效应,使不同规模的生产组织都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使社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社会生产率的整体提高意味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加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持久繁荣,而大量多样化、高性能、低成本商品的出现,也为国民物质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条件。
当前我们想要通过“做大蛋糕”来促进居民增收,关键就在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发展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然而,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使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更好更优质的产品,并通过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使经济发展进入要素收益递增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实现社会总产出增加和劳动者持续增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