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征和影响

特征和影响

时间:2023-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美国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越来越不明显,经济增长的周期拉长,周期性波动减弱。目前美国的因特网已连接着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的美国企业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十年前美国实行全球经营的企业仅占全美企业总数的20%,而这一比重现在已超过60%。经济全球化战略使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并用占世界GDP的17%经济规模支配了世界50%的资源。当然,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尚处于上升时期,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势头未见减缓,
特征和影响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新经济”是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意指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其显现出来的持续的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的特点,都与过去的经济扩张模式大相径庭,因而称为“新经济”。“新经济”是相对于“旧经济”而言的,其内涵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IT)为先导,以网络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经济全球化为舞台的知识型经济。所以,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新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全球化经济,或者说,新经济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

新经济的基础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经济全球化促进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大了经济活动的市场规模。因而,可以说,新经济的实质是信息化和全球化。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新经济”的概念为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接受。

一、新经济的特征

与旧经济相比,新经济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1)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

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认为,失业率和通胀率的增长方向是相悖的,即低失业率往往意味着高通胀率;而要保持低通胀率,则需要付出高失业的代价。但美国从1991年起持续近10年的这轮经济增长,不仅是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增长期,而且失业率已降到5%以下,为24年来最低;通胀率一直维持在3%以内,为30年来最低,从而打破了这一规律,使“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成为新经济的显著特征。

(2)经济周期性波动减弱

按照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通常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但8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周期只有危机和复苏阶段,很少出现萧条和高涨阶段。目前美国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越来越不明显,经济增长的周期拉长,周期性波动减弱。对此,各方面认识不尽一致,有的学者提出传统的经济周期业已消失,但主流观点认为,新经济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已成为历史,也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不再会出现衰退,而是意味着在信息技术时代,美国经济能够在收入增加、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降低的同时取得比以前更快、更持久的增长。美国学者扎诺威茨认为,新经济周期的出现主要受五个因素影响:就业和产出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结构变化、起某种“自动稳定”作用的政府开支占GDP的比重增大、联邦存款保险制度避免了金融体系破产的冲击、信息技术发展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a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电脑、软件和通讯业以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带动了整个经济增长。美国商务部6月5日发表的《2000年数字经济》年度报告显示,自1995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约30%来自信息技术的贡献,同期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增幅达到2.8%,比1973年到1995年间的1.4%提高了一倍,其中一半以上的功劳属于信息技术产业。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增加的投资额占美国企业增加的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二。1998年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投资达448亿美元,占美国公司全部研究与开发投资的近三分之一。1999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实际投资达到5100亿美元,比1995年的2430亿美元增加了一倍多,其中软件投资从820亿美元增加到1490亿美元。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将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3%。

(4)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新经济是在技术创新推动下成长的。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对美国进入“新经济”增长期至关重要。在具体措施方面:①美国在80年制定了《技术创新法》和《大学和小企业专利程序法》,前者是通过国家技术政策来强化用于商业和公共事业的技术创新,并把政府研究成果转移到民营企业制度化;后者目的是保护产业的技术创新动力。②1984年颁布《国家合作研究法》,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开发和联合竞争;1986年通过《联邦技术转移法》,为建立各方合作研究开发机制提供法律保障。③1988年制定了综合贸易和竞争法规,提出“先进技术计划”和“制造业发展合作计划”来提升美国竞争力。④1990年制定和实施“美国技术政策”,把联邦政府技术创新的政策安排作

a 陶德言:《美国几种新经济理论述评》——《知识经济专家谈》(收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为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这些措施对90年代美国取得信息技术革命的领先地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调查,美国9年多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有2/3是来自于科技创新。有关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也表明,在IT方面人均投资多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投资比较少的部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白宫的美国新经济研讨会上也谈到,“这一切主要应归功于过去几十年美国技术创新的超常增长以及90年代出现的对高技术设备的投资热潮。”

(5)以经济全球化为舞台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已使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全球交易和交流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要素和市场组合的多样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这一切在信息技术革命基础上得以实现。信息技术的特性是反区域保护的。开放有利于分享新技术革命成果,在知识、技术创新和使用的竞争中不落伍。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使商品、服务、资本、信息和知识等跨国界流动急剧增加,因特网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目前美国的因特网已连接着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的美国企业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十年前美国实行全球经营的企业仅占全美企业总数的20%,而这一比重现在已超过60%。经济全球化战略使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并用占世界GDP的17%经济规模支配了世界50%的资源。

(6)持续繁荣后的衰退有加速效应

新经济并没有消除经济周期波动。而且,一旦持续经济增长的核心——高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减慢,就有可能出现经济衰退。一般而言,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越大,“新经济”的周期性衰退对就业、投资和增长的影响就越大。当衰退开始时,可能发展越快的部门下滑也越快,从而使衰退有加速效应。当然,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尚处于上升时期,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势头未见减缓,生物工程技术创新面临着新的突破,因此,近期美国经济仍会保持持续增长。

二、新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对世界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

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发达国家由服务性经济替代工业性经济,由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据统计,发达国家作为整体,1980年农业、工业(括号内为制造业份额)和服务业分别在GDP中的份额为3%、37%(24%)和60%,1995年分别为2%、32%(21%)和66%。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整个服务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保险、电讯电信、零售批发、信息咨询以及软件开发等中介服务的体制、市场和工具的创新,使服务经济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成为最欣欣向荣和最富竞争性的产业。1998年3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美国10大最受欢迎的公司中,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分别排在第二和四位,股值占10家公司总股值的44%。新经济的发展,使美国在世界上率先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逐步将传统产业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它发达国家也都已制定21世纪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发展计划。在此情形下,在全球范围内将掀起新一轮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大调整。

(2)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因特网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勾通,改变了传统的商业交易模式和全球贸易方式,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大大减少。工业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效率显著提高,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库存大幅度减少。金融、贸易、交通、旅游、教育等服务业的效率也显著提高。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比尔·盖茨在克林顿主持的白宫新经济研讨会上说,电子商务可以使一笔订货的处理成本从约75美元下降到10美元,仅此一项就可以使美国经济得益1万亿美元。格林斯潘也谈到,自1995年以来,美国在非金融业公司每小时产出以平均每年3.5%的速度增长,几乎是前25年年均增长率的一倍。

(3)推动全球并购浪潮

许多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和并购都直接来自新技术创造的机遇。因特网等新技术使跨国公司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没有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要管理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全球性分工合作模式已成为许多产品制造的新模式。跨国公司的联合和并购,实现全球物资采购和配送,信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向传统产业渗透,促进了全球范围内传统产业的全面整合。

(4)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新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又会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信息技术和网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和技术手段,导致全球投资、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以及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与此相伴的是,它也带来国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处在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根据自身利益配置资源,使一批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边缘化”。

总之,新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和多层次的,其意义是深远的。尽管今年4月14日NSDAQ急剧波动,网络股暴跌,但这只是新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插曲,新经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三、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1)高度重视新经济及其影响

美国新经济所取得的持续增长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特别是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作出反应,纷纷提出发展“新经济”的战略。新经济代表着未来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向,是国际竞争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对于新经济,我们要高度重视,不能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时期而熟视无睹。我们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又要抓住新经济兴起的历史机遇,从中国国情出发,推进现代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迎接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的基本国情特点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生产方式、多种技术层次并存。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将是长期的,经济发展必然是分层次、多梯度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拘于一格。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在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方面先行一步,将是必然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掌握经济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

(2)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

我国传统的工业经济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差距很大,有的要相差几十年。但就信息技术和网络化发展来说,其差距却小得多,即使与最前沿的美国相比,也不过相差十多年,有的只有几年。因此,我国若能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以及其他高科技产业(如生物工程技术),就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3)用信息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

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巨大,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一方面要迎接新经济的挑战,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之上台阶、上档次、上水平,以提高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例如,利用信息网络化来提高制造业、金融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质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结构企业重组和再造,使企业实现网络化生产、经营和管理。

(4)增加对研究和开发的投入

近年来,美国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资本投入最多的国家。目前美国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每年已近3000亿美元,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6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同时加大研究成果产业化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应从中吸取经验,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投入中的先导作用。要建立健全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快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机制;增设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化基金,增加从社会的直接筹资规模;抓紧启动“二板市场”,增加高技术企业上市数量和上市规模。

(5)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在新经济发展中,竞争的核心已经不是工业时代的资本和机器,而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人才。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人力资本低的比较优势。但我国人力资源素质差,知识劳动者比例小。因此,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民整体受教育水平,重视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与此同时,要加大政策力度,形成良好的环境,广泛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

(6)积极参与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使一些大型科学技术项目必须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完成,我们应该在保持和加强自主研究开发基础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享和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借以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积极参与电子贸易、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国际知识产权以及新产品技术标准等新规则的制定,争取对我国更加有利的条件或规定,以避免陷入被动,受制于人。

(此文系2000年8月国家计委第23期计划工作研究班的《参阅材料》之一,2000年7月被中办秘书局《参阅资料》第29期采用,《中国投资》杂志2000年第6期转载本文部分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