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90年7月1日零时(北京夏令时1时,以下同),是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开始的标准时间。为迎接这个庄严时刻的到来,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时针指向零点时,让我们把镜头聚焦于北京,聚焦于拥有千万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首都。
一、广场上的“集体户”
北京站,中国最大的铁路港。每昼夜开进开出81对共162趟火车,大吞大吐近20万人次。
零点到来之前,建国门街道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陈耀康带领70多位普查登记人员进入北京站。
站前广场上,普查指导员刘振清正和他的伙伴们过滤视线中的每一个人。
一位席地而眠的女性,被他们轻声唤醒:“请问,你准备乘哪趟车,上哪儿?”
恍惚中的对方,一愣神。工作人员连忙解释,语调平缓,亲切。对方定了定神,一一如实回答。原来,她是辽宁省抚顺市人,来北京做事,已4个年头。
于是,普查登记表的第一栏上,写上了这位临时“集体户户主”的姓名:潘香梅,女,31岁,初中文化……
“集体户”后续的几位“非亲属”成员,有来自四川省巴县的伏开龙,有来自京郊怀柔县的刘志刚……都是离开户口所在地一年以上者。
4个小时转眼即逝,车站内外被询问者900余人次,被登记的临时“集体户”,共43名成员。
凌晨4时50分左右,记者来到进京客流出口外,正赶上来自南昌的146次特快旅客出站。见一对青年夫妇带一小女孩走来,记者上前问他们将在北京停留多久,丈夫笑答:“大概20天左右。”“那你们的人口普查登记怎么办?”妻子抢先作答:“早准备好了。我的弟弟,孩子的舅舅受我们的委托,到登记站去登记。”
二、夜访保姆劳务市场
北京市三八家务服务总公司。沉入梦乡的保姆们被轻轻唤起,姑娘们茫然不知所措。街道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张培增亲切地对她们说:“不用怕,我们搞人口普查……”经说明来意,姑娘们疑云顿消。
一位四川姑娘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普查员小徐怎么也听不清她什么时候来的北京。小伙子一遍遍地问,耐心帮她回忆,登记完毕,他也出了一身汗。另一位姓李的四川姑娘,说不清“李”字,“李”的音总是“倪”,又不识字。最后在其他几位姑娘的帮助下才弄清楚。
经过紧张的工作,60名保姆全部普查完毕,20人登记发卡。
三、23点58分
当时针指向23点58分时,北京市妇产医院的产房里一个女婴出生了。早已来到这里的普查员刘凤莲来到产妇王玉玲的身旁。小王很兴奋,一一回答了普查员的询问,她还特别对记者说:“今天我有三喜:一是能在36岁时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因为我前三次怀孕都失败了;二是我夫家兄弟姐妹5人,其余四位生的都是男孩,就盼能生一个女孩;三是孩子能在这时降生,恰恰提早两分钟赶上了人口普查,将来对孩子说起来也很有意义。”
四、从学院到工地
7月1日大清早,记者随中央民族学院普查员到两户居民家中调查。
敲开体育教研室副教授李兴祥的家门,他赶忙让坐。家属委员会副主任李虎章向他说明来意,李老师欣然应允,然后普查员开始询问有关情况,一问一答非常顺利。辞别李家,我们又来到音乐舞蹈系讲师佟伯文家。普查员询问佟老师:“您爱人生了几个孩子?存活几个?”佟老师幽默地说:“我老婆生了三个,活了三个。”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两位老师,一个是彝族,一个是满族。
上午9时,记者来到亚运会速度滑冰练习馆工地,这里正是一片繁忙景象。陪同记者一同前来的北下关街道普查指导员马红、钱超英,正在向9个包工队之一的河南商丘队调查登记。这个队一共88人,其中72人出来超过一年,属普查对象;16人新来乍到,在家已经普查。
五、城乡结合部的“景点”
上午8时,海淀区东北旺乡。
这里,有大学,有科学研究所,有人民解放军驻京部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几乎一半对一半,还有4000多流动人口。
记者随普查员来到女主人谢秀珍家。她认真详实地回答了普查员的查问。
地处东北旺的市五建劳务公司一队光明公寓工地负责人张泉,积极主功配合普查工作。
9时10分,青龙桥地区街道办事处。
此时,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孙兢新正陪日本参观考察团一行4人,在青龙桥地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听取汇报,观看录像资料。之后,他们又去大有庄和颐和园等地参观普查登记现场。
六、普查机器全面运转
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的全体人员投向城近郊的7个区,全市10万余普查人员进入紧张工作。
丰台区出动约800名普查员和辅助人员对重点地区流动人口普查登记。23时30分,在丰台火车站,一群刚下火车由河北定州流向唐山的民工被截住。他们之中已离开户口所在地一年以上,短期回原籍夏收的民工在滞留地北京进行了登记。
右安门普查区的普查人员,在铁路两侧、涵洞和桥梁下,河滨地段和永定门接济站,搜寻露宿的流动人口,普查员在手电光下进行了普查登记。
7月1日上午,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计生委主任彭珮云来到宣武区天桥街道新楼居委会普查小区,亲切看望正在这里普查登记的普查员和街道居民。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公安部副部长喻雷也在东城区看望了普查员和登记群众。
7月1日,西城区二龙路街道和西长安街街道接待了来自英、美、法、日、澳等国家的记者对入户登记的观察和采访。
7月1日零时前后,北京市人口普查的庞大机器已全面运转起来。其气势,宏大、强劲;其覆盖,广阔、严密;其效能,高速、准确。从北京,我们看到了全国,看到了全国上下人口普查的宏伟画卷……
(此文系与《中国人口报》理论部同志合作,发表于1990年7月2日《中国人口报》头版头条,并获国家计生委一九九○年度人口好新闻评选鼓励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