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贵同志,根据本报《驻地记者奖励办法》之规定,您荣获1988年度工作一等奖……”看着橙红烫金的证书,联想着未认识他之前对其形象的内心描绘,两种灵感冲动驱使我,决定采写这位本报颇为有名的驻地记者。
赵玉贵,人到中年,高深莫测,不可接近……我翻着他的来稿想象着。
但通过见面、交谈、合作采访,我修正了原来的想象,而转为实际的印象:年过半百,却神采飞扬;精干、正直、刚毅,富有才气。应该说,这是一个强人的形象。
这里,且不说他作为安徽省计划生育工作拓荒者的艰难起飞过程,也不说他在开辟这块神圣土地时的挫折经历,只想说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孜孜以求的精神和不懈奋斗的成果。
担任驻地记者,赵玉贵从《健康报·计划生育版》至今,已有7个年头。身为一处之长,本职工作已十分繁重,但出于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热爱和为党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崇高境界,他还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地担当起驻地记者工作,出色地完成编辑部的任务:1986年被评为三等奖,1987年为二等奖,1988年为一等奖。
其实,老赵的写作成绩何止于此。自1971年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其间18个春秋的辛勤播种和耕耘,结下了丰厚的硕果:发表在安徽省及全国性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有44篇,出版的著作有7部;单论文就有30多万。还有新闻、通讯、游记、广播稿等,若都算上,至少有50万字。其中,为国家计生委代笔的《人民日报》社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1982年10月8日),被各省报转载。最近,由他任主编、华东各省共同编写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讲座》是贯彻彭珮云主任在齐齐哈尔全国计划生育宣传会议上讲话精神的第一本系统化的宣传教材,也是华东各省广大基层专干和群众培训的学习教材。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浸透着心血和汗水。当我向老赵请教做驻地记者工作的经验时,他淡然一笑:“哪里,哪里。不过,我本人的确认为,‘快、勤、准、广、苦’几个字对我们记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记者要勤于写作,不能懒惰,而且速度要快,报道事实要真切、准确,不可道听途说或编抄简报。当一名兼职的驻地记者更辛苦,因为他首先要坚持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但时间太紧张了,于是,在长途火车的车厢里,在出差途中的候车室里,节假日的休息天,都是我写稿的时间、地点。当然,对我来说,‘最佳’时间还是深夜,没人打扰,可以静下来,一鼓作气地干下去,有时鸡叫头遍。人虽然疲倦,但一种完成任务的轻松、快慰却油然而生。我是搞宣传的,总感到多尽一份心力,才能多作一份宣传,一份贡献。
“出于同样目的,我还先后在省委党校、安医大、中级卫校、省计生委的县级主任学习班及其他单位的学习班等授课300多小时。当我看到不少年轻人或新走上这条战线的同志很快掌握了工作规律并取得成绩时,我感到有一种莫大的安慰。”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老赵来京开驻地记者会,在蚌埠利用等车的一天半时间,跑了蚌埠车站、蚌埠东站、蚌埠列车段和分局计生办四家单位,找了十几个同志谈话。待上车后,老赵便一人“躲进小楼成一统”,自顾自地构思、写稿。火车的轰隆声与奋笔疾书的嚓嚓声形成和谐的节奏。这样,火车还未到京,一篇《少生优生,蔚然成风——蚌埠分局连续6年无计划外生育》的新闻稿已诞生了。
看到老赵如此见缝插针,一位年轻列车员感慨道:“您这个老同志真会利用时间啊!”
对此,有人不能理解,觉得老赵从前担任过省计生副主任,何以现在却热衷于当一个记者?
老赵回答说:“我当驻地记者,既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而是认为通过记者这个职业可以沟通党和群众的思想,通过宣传报道,唤起民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从而推动我国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这正是我现在感到欣慰的地方。”
鲁迅先生曾把自己比作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
赵玉贵同志不正像一头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吗?
(此文刊于中国人口报社《人口通讯》,198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