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代诗人吕夷简的成名历程

宋代诗人吕夷简的成名历程

时间:2023-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使臣去后,方储自叹:为人臣应以蒙受不忠之名为耻辱,遂自尽。年方20即中进士,任温州军事推官。朝廷派方偕去调查处理此事,按照当时法令,赵振应当被斩。方偕经过调查后认为,当时敌众我寡,出战无益,赵振不出兵抵御事出有因。赵振因此免于一死。方偕后又任开封府判官、盐铁判官,兵部员外郎兼御史知杂事等职。方纲家族八世同爨,聚居四百余年,共有家属七百口,屋室六百间。
古代鸿儒_方姓简史

方叔

西周人。宣王时大臣。曾奉命统率兵车三千辆大举攻楚,擒获许多战俘,使楚因而畏惧服从。还曾征伐狁。见《诗·小雅·采芑》。

方储(?—93)

字圣公。东汉安徽歙县霞坑人。精研《易经》,通晓图谶(即“谶书”。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之学。建初四年(79年),被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和贤良方正(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章帝召考对策,方储得第一名。次年春二月初一,日蚀,章帝请大臣推荐直谏之士,丹阳太守周歆推荐方储,方储详述灾祸的由来。章帝又请方储等人试解乱丝,惟独方储拔剑断乱丝,对章帝说:一反常规,驾驭形势,遇事就应该如此。章帝由此很器重他,委任他为郎中,不久出任句曲县令。建初六年,在阜陵县令任上回家奔母丧。元和初年(84年),方储再次被举为贤良方正,考对策,又得第一名,改任洛阳令。

永元五年(93年)六月,汉和帝定下日子举行郊祭(古代祭礼,在郊外祭天或祀地),召问方储天气状况,方储说那天天气不好,劝和帝不要去。和帝没有理会。郊祭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于是和帝派使臣责备方储欺骗了他。方储对使臣说:臣从先师那里得到书籍,能推知事物发生的征兆,现在坏天气就要降临,希望皇上立即乘车回来。使臣去后,方储自叹:为人臣应以蒙受不忠之名为耻辱,遂自尽。

和帝郊祭回归途中,天降冰雹大如雁蛋。和帝大惊,派人去找方储,得知方储已死,非常感伤。后追封方储为太常尚书令、黟侯。乡民于霞坑柳亭西小山上建庙祭祀。

方储兄方侪曾任南阳太守,受封关内侯;弟方俨为大都督、丹阳太守,办事皆刚毅果断,在文学方面均有成就。

方干

唐代诗人。字雄飞。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新定(今浙江建德)人。生卒年不详。举进士不第,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镜湖以终。

方干早年为徐凝所器重,后又深得姚合赏识,和贾岛、李群玉、陈陶、喻凫、李频、曹松、吴融等均有交往酬唱。为诗刻苦,自称“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感怀》),“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赠喻凫》)。其诗清峭幽迥,多抒写羁旅之思与沦落之感。部分摹写自然景物之作,刻画极工。如《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中“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一联,尤为历来传诵。颇负盛名。不足的是他的诗多为投赠应酬之作,内容较贫乏。有《玄英先生诗集》10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方偕

字齐古。北宋兴化莆田(今属福建)人。年方20即中进士,任温州军事推官。时值当地发生饥荒,青壮年纷纷要应募从军,以解决吃饭问题。温州知州不敢擅自招募。方偕直接向上边的有关官员吕夷简说明情况,要求特事特办,否则酿成大祸,后悔就晚了。吕夷简采纳了他的建议,一下子招募了7000兵丁。后任汀州判官,代理建安县知县,又回朝任了一段时间的秘书著作郎。历任福清、资阳知县,累升至尚书屯田员外郎、御史台推直官,知杂事。后受大臣庞藉推荐,任侍御史。西夏元昊大军侵扰宋朝,宋将鄜延副总管赵振却迟迟不出兵。朝廷派方偕去调查处理此事,按照当时法令,赵振应当被斩。方偕经过调查后认为,当时敌众我寡,出战无益,赵振不出兵抵御事出有因。赵振因此免于一死。方偕后又任开封府判官、盐铁判官,兵部员外郎兼御史知杂事等职。无论他任什么职务,都以简政便民为宗旨。

方纲

北宋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方纲家族八世同爨,聚居四百余年,共有家属七百口,屋室六百间。每天早晨鸣鼓进餐。这个家族曾捐献稻谷,赈贷附近贫民。北宋景德年间,转运使冯亮将其家族事迹上报朝廷,宋真宗下诏予以褒扬。真宗天禧年间,侍御史韩亿受命安抚江南时,了解到方纲家族税务负担繁重,奏请朝廷,除正税之外免除其杂税。真宗采纳了他的这个建议。

方会(992—1049)

北宋僧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因事逃入九峰山为僧,先习“经法”,后学禅于楚圆。首在袁州杨岐山开堂说法,因称“杨岐方会”,开宋代禅宗临济宗之杨岐派。后说法于潭州云盖山。有《语录》一卷。收入《古尊宿语录》。

方勺(1066—?)

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字仁声,以寓居乌程泊宅村,因号泊宅翁。元丰六年(1083)入太学,受教于朱服。曾管勾江西常平。元祐中,赴杭州应试不举。多与当世名士交游。卒于绍兴十一年(1141)之后。著有《泊宅编》及《青溪寇轨》。

方大琮(1183—1247)

南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字德润,号铁庵,又号壶山。开禧进士。历任南剑州教授、右正言、权直舍人院、知隆兴府等。性耿介,在朝敢争是非,奏疏亦多切直。著有《铁庵集》。

方信孺(1177—1222)

南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字孚若,号好庵。以荫入仕,历番禺尉、萧山丞。韩侂胄北伐攻金失利,假朝奉郎使金,三度往返,置生死于度外,以辞令力折强敌。后历知韶州,淮东转运判官兼提刑。知真州时,筑石堤于北山围水,广二十里,后金兵攻仪真,守将决水退敌,城赖以全。

方岳

①(1199—1262)南宋徽州祁门(今属安徽)人,一作歙县(今属安徽)人。字巨山。号秋崖。绍定进士。淳祐中,为赵葵参议官,历太学正、宗学博士、知南康军,因忤贾似道,被罢。后知袁州,又以忤丁大全罢归。性刚毅,有文才,诗与刘克庄齐名。亦能词。著有《秋崖集》。②宋末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一说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字元善,号菊田。隐居不仕。以诗名。有《深雪偶谈》。

方逢辰(1221—1291)

宋末元初严州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人,初名梦魁,字君锡。学者称为蛟峰先生。淳祐十年(1250)进士第一,理宗改赠今名。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数上疏论时相郑清之、贾似道擅权。宝祐三年(1255)弃官,潜心于《易》。开庆初,召为著作郎。威淳中,历起居舍人、实录院修撰兼侍读、吏部侍郎等。聚徒讲学于石峡书院,入元不仕。有经传注释多种,今不传,仅存《蛟峰集》、《名物蒙求》。

方回(1227—1307)

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囦甫,号虚谷,一号紫阳山人。景定讲士。媚贾似道,似道败,又劾之。累官知严州,元军至,举城迎降。入元为建德路总管。节操为世所讥。然善诗文,论诗主江西派。著作有《续古今考》、《文选颜鲍谢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凤(1241~1322)

南宋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字韶卿,一字景山。以恩授容州文学。宋亡不仕,隐居仙华山。善诗,多写亡国之痛,风格苍凉。著有《存雅堂遗稿》。

方国璋(?—1362)

元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国珍兄。至正八年(1348),从国珍入海反元,后多次降元又复反。十三年,受元封职,为广德路治中。十六年,为元衢州路总管兼防御海道事,十九年,受朱元璋封职,为福建行省右丞。未几,又受元江浙行省右丞职,继续支持元朝。二十二年,招谕在婺州作乱的苗军将领王保时被杀。

方从义

元朝画家。字无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贵溪(今属江西)人。上清宫道士。明洪武初年尚在。擅写云山,取法董源、巨来及米芾,笔墨苍润。他还能写诗作文,擅长隶书、章草。存世作品有《神岳琼林》、《山阴云雪》、《武夷放棹》等图。

方炯

字用晦。自号杏翁。又号杏林布衣。元朝莆田(今属福建)人。工诗。尤其精通医术。著有《杏林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书》传世。

方国珍(1319—1374)

元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名珍,字国珍、谷珍。世以贩盐浮海为业。至正八年(1348),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聚众数千人入海,劫夺海运粮。元江浙行省发兵镇压,他俘行省参政朶儿只班请降。后多次降元又复反,横行海上。十六年,元授以海道漕运万户。次年,升江浙行省参政,据有庆元、温、台等地。十八年底,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华),遣使招降。次年,元璋授以福建行省平章。但他又受元江浙行省平章封职,每年派船运粮至大都。元封职至江浙行省左丞相。二十六年降朱元璋,后居京师。

方克勤(1326—1376)

字去矜。宁海(今属浙江)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应征至京师,参加吏部考试,名列第二,被授为山东济宁知府。他一到任,就重申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的政策,与民约定,垦荒三年方纳税,将百姓丁、产定为上、中、下三等,按差等征交,免得吏官从中谋利。又设立社学数百所,修葺孔子庙堂,恢复教化;免除农夫盛夏筑城劳役。他注意兴修水利,督劝农耕;以德化为本,自奉节俭。三年任期满时,全府户口增加数倍,百姓富足,家家有积粟,野无俄殍。年度考核,济宁府在山东各府中成绩最好。洪武八年,方克勤入朝,受到一向待人刻薄的明太祖的嘉奖,并赐宴款待。不久因受属吏程贡诬陷,被流放广东江浦。年底,将要释放归来时,遭遇一场大祸后被杀。

原来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发现,每年地方衙门派计吏(主管统计的官员)到户部核算钱粮时,都带有盖着官印的空白文册,如遇户部驳其钱粮数字不清时,便重新填写。朱元璋认为其中必然有诈,于是下令将各地衙门主印长官一律处死,史称“空印案”。方克勤也因此被冤杀。

方克勤有三个儿子,长子方孝闻,次子方孝孺,三子方孝友。

方豪

字思道。明开化(今属浙江)人。名士。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曾任昆山知县、刑部主事。武宗决定南巡,方豪曾与其他大臣劝阻。结果被罚跪在朝堂外,加受杖刑。方豪官至湖广副使。著有《棠陵集》、《断碑集》、《蓉溪书屋集》。

方鼐

鼐一作鼎。明初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市)人。国子生。洪武十年(1377),任给事中。十一年,调通政司知事,次年迁中书省左参政。

方政(?—1439)

明初南直隶全椒(今属安徽)人。初袭职济阳卫千户。以从成祖起兵靖难有功累迁至都指挥佥事。永乐中从张辅击交趾,进都指挥使。正统三年(1438),升右都督,助沭晟征麓川,次年战死。

方四(?—1513)

明四川仁寿人。原为江津农民起义军曹甫部将。正德六年(1511)曹甫被杀后,率部至川黔边境与花水起义军任俸舟(号任胡子)会合,自称总兵,声势大振,屡挫官军,克婺川(今贵州务川)、龙泉坪;焚乌江屯寨四十。任胡子被俘后,由思南进抵綦江。八年兵败婺川,潜行至四川开县被俘杀。

方良永(1461—1527)

明福建莆田人,字寿卿,号松厓。弘治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广东佥事。正德初,官至浙江左布政使。佞臣钱宁方得志,以钞二万鬻于浙,公卿台谏官无人敢言。他独上疏弹劾,请明正典刑,治其党羽。宁自此不敢恣意妄行。嘉靖时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素与王守仁友好,而论学各异,斥“心学”为“无用之学”。有《方简肃文集》。

方献夫(?—1541)

字叔贤。明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即因母病回原籍奉养老母,其母去世之后又在家守丧。武宗正德年间回京城任礼部主事,后又调任吏部员外郎,经常与同部的王守仁(阳明)切磋学问,并尊王守仁为师。不久因病到西樵山中养病读书长达十年。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方献夫回朝。世宗为武宗叔叔,是由旁支入继皇位的,即位不久,就准备立生父兴献王(后追谥为帝)为皇考,许多大臣力谏,认为应立孝宗为皇考。明世宗大怒,将这些大臣或廷杖致死,或投入监狱,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大礼仪之争”。在这场争论中,方献夫进献上“大礼”疏并进《大礼》上下二论,迎合明世宗之意,被擢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后历任礼部右侍郎、尚书,嘉靖十年(1531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辅政。方献夫在朝政中持论颇为公正,对受大礼仪之争迫害的官员有所庇护,因此世人对其尚无恶感。后因年老,又见世宗皇帝对大臣恩威不测,多次请求退休,终获批准。居家十年后病故。朝廷追赠为太子太保,追谥为文襄。

方良永

字寿卿。明莆田(今属福建)人。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在两广督收拖欠赋税时,坚决拒绝馈赠,受到布政使刘大夏器重。后任刑部主事,升任员外郎,再升职为广东佥事。武宗正德初年(1506年),宦官刘瑾专权,在外任职的官员,朝见皇帝已毕,必定要拜谒刘瑾。方良永不愿向宦官低头,即使别人好意相劝,他也没有改变主意。吏部授予方良永河南抚民佥事,宦官却假造诏书,勒令他退休。刘瑾败亡后,方良永复职为湖广副使,不久升任按察使。后调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权贵钱宁把钱币两万贩卖到浙江,方良永上疏揭发其奸,钱宁自此不敢再卖钱币。钱宁当时正得宠,朝内御史不敢弹劾,而方良永作为一个在外任职的官员,却敢于揭露其罪行,朝野官员无不钦佩他的胆量。

明世宗即位后,因朝臣交相推荐,方良永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任勋阳巡抚。为母亲守丧期满,任应天巡抚。至衢州,他突然患病,上疏请求退休,还没有得到朝廷答复即归乡,病故。朝廷追谥为简肃。

方良永弟方良杰,官至广东左布政使,很有政绩。方良永子方重杰,为乡举人,侍奉双亲,十分孝顺。

方鹏(1470—?)

明昆山(今属江苏)人,字子凤,一字时举,号矫亭。正德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出为浙江参议,转山西副使。后为翰林院修撰,迁南京太常寺卿。著有《昆山县志》、《矫亭存稿》、《矫亭续稿》等。

方有执(1523—?)

明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仲行。因家人多病而发愤学医。尤究心《伤寒论》,经二十年努力,对《伤寒论》逐条加以考订,另行编次,万历中撰成《伤寒辩论》八卷,倡“三纲鼎立”之说。其后,喻昌曾据之编成《尚论篇》。

方纯

明巴陵(今湖南岳阳)人。官至户部尚书,掌管部务7年,廉洁谨慎无任何过错。把持朝政大权的严嵩在皇帝面前中伤他,致使皇帝下诏将他改任南京户部尚书。方纯心灰意冷,借口患病,辞职回乡。

方孔炤

明末清初桐城(今属安徽)人。字潜夫,号仁植。万历进士。天启初为职方员外郎。崇祯十一年(1638)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镇压李万庆、马光玉、罗汝才农民军,反对熊文灿招降张献忠。施遭杨嗣昌弹劾,下狱。后复宫,李自成克北京,他南奔,见马士英、阮大铖乱政,弃官归隐,十余年而终。

方从哲(?—1628)

字中涵。明北京人。祖籍德清(今属浙江)人,隶籍锦衣卫,就在京城定居。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授翰林庶吉士。后累迁为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万历四十一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之一。此时,叶向高为内阁首辅,政事多由叶决断。后叶向高被迫去职,方从哲独任相臣之职。他多次请求增加内阁宰辅,但懒得亲理朝政的明神宗却置之不理。方从哲性格软弱不能决断,虽多次上疏言事,实际上是顺着皇帝意旨办事,对朝政无所匡正。加上明神宗深居内宫,几十年不临朝视事,因此造成朝内官员十缺五六,边疆兵备废弛。直到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即后来的清政权)攻克了抚顺才引起了明王朝朝野震惊。神宗不得不出视朝政,决定第二年调十多万大军,由杨镐统率四路出师消灭后金。明军出动之后,在萨尔浒被后金首领努尔哈赤指挥的后金军打的大败。后人评论,明朝灭亡,始基于明神宗,而方从哲实为罪首。

神宗死后,光宗即位,不到一个月,即被人毒死。方从哲身为宰辅,处置事情不当,引起朝臣不满。明熹宗即位后,朝臣连连弹劾方从哲。熹宗晋升方从哲为中极殿大学士,派官员护送他回家。崇祯元年,方从哲在郁闷中死去,朝廷追赠为太傅,追谥为文端。

方征

字可久。明莆田(今属福建)人。由乡荐举,被授任给事中。曾侍奉明太祖游历后苑。明太祖喜欢对对子、联诗,方征颇称帝意。又改任监察御史,出外任怀庆知府。遇事敢直言,终因此触怒了明太祖,被贬为沁阳驿丞。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事被逮至京,死于狱中。

方宾

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太祖洪武年间由太学生试用为兵部郎中。惠帝建文年间代理应天府事,因事被流放到广东,后官复原职。燕王朱棣大军攻入京城,方宾迎降,因此受到重用。朱棣即位后,用方宾为兵部侍郎。永乐四年(1406年),方宾代理兵部尚书,处理部务方面显现其特殊才干。永乐七年,升任尚书。他能揣测明成祖的意图,因此受信赖。方宾因此恃宠贪婪骄恣。后来,方宾随皇帝车驾至北京,兼管行在(本作“行在所”。古代封建皇帝所有的地方)吏部事务。明成祖北征逃至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方宾参与机密。自此以后,明成祖北巡,方宾即随侍。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决意再次北征。方宾与夏原吉等大臣密议,应当谏阻皇帝罢兵,以休兵养民。几人决定第二天一同进谏,反映他们的意见。还没有等他们进奏,第二天一早,明成祖先征求方宾意见,方宾据实回答:如今粮草不足,不应出征。刚愎自用的明成祖当即先把夏原吉投进监狱,又要处置方宾时,方宾已自缢死。明成祖本没有处死方宾之意,今见他死去,禁不住怒火中烧,下令戮其尸体。

方向

字与义。明桐城(今属安徽)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进士。孝宗弘治初年,弹劾中官(即宦官)违反制度开垦后湖田,结果被贬为云南多罗驿丞。后官至琼州知府。

方法

字伯通。明桐城(今属安徽)人。曾任四川都司断事。明成祖继位的消息传来后,诸司上表祝贺新皇帝登极,方法认为成祖之帝位来得不正,不肯署名,且投笔出走。此举实属大逆不道,结果被那些向新皇帝效忠的人逮住,解往南京、途经望江时,投水而死。

方新

明青阳(今属安徽)人。曾任御史。嘉靖末年,因上疏言事,被贬斥为民。穆宗即位后,官复原职。最后担任湖广参议。

方召(?—1646)

宣城(今属安徽人)。明末任江山知县。清兵南下,在金华大肆屠杀。方召不愿受辱,投井而死。

方士亮

明歙县(今属安徽)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历任嘉兴、福州推官,兵科给事中。多有建树。宰辅周延儒督师抗击清军,请方士亮筹划军务。后周延儒犯罪,方士亮受牵连入狱。南明福王时,官复原职。

方大猷(?—1660)

明末清初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欧会,号崦蓝。崇祯进士。任直隶并陉道,李自成克北京,投降大顺。顺治元年(1644)复降清。授监军副使,擢山东巡抚,上疏请以无业荒地分给流民及守兵屯种,三年后起科。又奏请开矿业、行保甲,以整顿地方治安。旋降调密云兵备道,迁河南管河道。因于河道任内贪赃苛敛,被劾革职论绞,死狱中。

方拱乾(1593—1664)

明末清初桐城(今属安徽)人,字坦庵,改字甦庵。天启进士。官左谕德。李自成克北京,被执。后降清,官少詹事。因江南科场案舞弊,流放宁古塔。后释归。有《宁古塔志》、《方詹事集》。

方隅

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其父方谷为当地医官,颇有著述,经他整理、由方谷校正后,称为《医林绳墨》行世。其书在辨证上重视分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对诊断疾病颇有创见。

方贤

明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曾任太医院院判。与杨文翰合编《奇效良方》。书中收集有效方剂甚多。其书原为董宿汇集,后由方、杨两氏续成。

方维仪(1585—1668)

女,字仲贤。安徽桐城(一说今属枞阳)人。方大镇之女,明末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幼从家学,工于诗,长于画。17岁嫁与姚孙棨,不久夫患绝症病逝,回家寡居,守志于“清芬阁”,一心研究诗画。与伯姊孟式(以诗画闻名于世,著有《纫兰阁集》),弟妇吴令仪(有《散佩居遗集》存世),从妹方维则(有《抚松阁集》)过往甚密,常聚一室切磋诗画艺法。吴令仪、方维则皆以师事之。因方令仪不幸早逝,弟弟又宦游外地,于是以教养侄儿方以智为己任,是方以智的第一位“良师”。

方维仪诗风细腻缠绵,平俗易懂。无论古体、近体,大都情调高尚,风格质朴,感情真挚。有些诗还能针砭时弊,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如“辞家万里戎,关路隔风烟。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倚赖君王福,何时唱凯还?”她的绘画作品形神兼备,其白描观音大士图,评论者认为不亚于宋代大画家李公麟。其著作《清芬阁集》8卷、《楚江吟》1卷及《宫闺诗评》1卷,《尼说七感》1卷、《宫闺诗史》、《宫闺文史》、《闺范》、《归来叹》、《静志居诗话》等。

方文(1612—1669)

清初桐城(今属安徽)人,字尔止,一作尔子,号峹山,又号明农。明诸生。入清后,隐居金陵,专心著述。客死于无锡,或云入鄂道卒。其诗善抒性灵,不屑雕绘,为钱谦益、施闺章、龚鼎孳等所推许。著有《峹山集》。

方孝标(1617—?)

清安徽桐城人,原名玄成,以字行,号楼冈。顺治进士。累官至内弘文院侍读学士。后坐事戍宁古塔,释归,赴云南。附吴三桂叛乱,为翰林承旨,三桂败后回里闲往。著有《钝斋文集》、《滇黔纪闻》等书,语多指责清廷。与戴名世交往。康熙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他已死,剖棺戮尸。诸子亦株连被杀。

方朝(1675—1734)

清广东番禺人,字东华,号寄亭、勺湖。太学生。工诗。侨居吴(今江苏苏州),广结四方诗人。与兄还称“吴下二方”,又为“岭南七子”之一。著有《勺园集》等。

方桂

字友兰。方显之子。起初随从用兵贵州苗地有功。历任知县、知州、知府,官至浙江宁绍台道。乾隆年间,赈济甘肃巩昌、平凉饥荒。后因事被流放到伊犁戍边。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释放还家。

方受畴(?—1822)

清安徽铜城人。乾隆监生。捐盐大使。再捐升运判。又补萧山知县,迁嘉兴府海防同知、大名知府。嘉庆中历官直隶通永道、河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河南巡院十八年(1813),清军镇压河南天理教李文成起义,他受命驻河南省城镇抚地方,督运粮饷。擢直隶总督。天津添建水师营,他因督造炮台迟缓,降调留任。因病乞假卒于道。

方显

字周谟。清巴陵(今湖南岳阳)人。初以岁贡生授湘乡教谕(学官名,掌教诲所属生员及主持文庙祭祀。明代教渝为不入流官员,清代为正九品)。后升任广西恭城知县。雍正四年,清世宗下诏各行省推荐贤官官员,广西布政使将方显上报,因此被越级提拔为贵州镇远知府。历任四川布政使、广西巡抚。雍正年间,力主在贵州苗民聚居的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条陈经营苗地十六事,即:别良顽、审先后、禁骚扰、耐繁难、防邀截、戒姑息、宥胁从、除汉奸、缴库器、编户口、轻钱粮、简条约、设重兵、建城垣、分塘汛、疏河道。这些建议受到总督鄂尔泰的称赞。方显协助鄂尔泰抚定九股、清水江等部苗族。乾隆初年,在任四川布政使时,奏请停止在大小金川诸部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划定各土司管辖范围,用兵郭罗克,稳定当地治安,多有政绩。

方正珠

方中通子。字浦选。清康熙年间以岁贡生(科举制度中,生员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经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名目。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应召到朝廷,回答的问题令清圣祖很满意。方正珠又向朝廷进献其父方中通所著《度数衍》和自己所著乘除新法。当时数学界将这些著作奉为标准。

方锐

方皇后的父亲。方皇后初为九嫔时,方锐任锦衣卫正千户。嘉靖十三年,方皇后正位后,方锐升任都指挥使,曾随皇帝南巡。官至左都督,封安平伯,又晋爵为候。方锐死后,由子方承裕袭封。明孝宗隆庆元年(1567年),褫夺其爵位。

方大湜

字菊人。清巴陵(今属湖南岳阳)人。诸生。咸丰年间,投身湘军胡林翼部,保用为知县。历任湖北广济、襄阳两县知县,宜昌、武昌知府,安襄郧荆道至直隶按察使,官至山西布政使。每到一地,必兴学校,修水利,劝农养蚕植桑。先后修广济盘塘石堤,疏浚襄阳汉水故道等,政绩优异。著有《平平言》及蚕桑、捕蝗、修堤、区田诸书。光绪八年(1882年)离职。

方元衡

字莘田。清安徽桐城人。贡生,官至光禄寺署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居丧期间遵守礼仪。当地有许多死者家属听信风水迷信之说,往往停棺在家好长时间,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方元衡破除风水之说,请求县里设劝葬局,限期督葬死者,死者没有后代者由劝葬局购地代葬。县里采纳了他的建议,先后埋葬者达五万具尸体。他又申请设置采访局,采访全省节孝贞烈者姓名,历时二十年,汇集得到朝廷旌扬者十余万人。著有《续心学宗》、《孝经浅注》。他死后,当地人将其事迹上报朝廷,被追赠为五品卿。

方积

字有堂。清安徽定远人。拔贡生。在四川任职二十余年,历任知县、知府,建昌、川北、盐茶诸道,后升任四川按察使、布政使(简称“藩司”、“藩台”。明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年间后,全国的府、州、县等分统于二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后为加强统治力量,专设总督、巡抚等,布政使职任渐轻。清朝正式将布政使定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司并称二司)。嘉庆初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时,他在梁山县首先实行坚壁清野之法,筑寨坚守。嘉庆中,先后参与用兵凉山、里塘、马边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任职以清廉守节称名于世,死后被供祀在名宦祠中。

方宗诚(1818—1888)

字存之。方东树堂弟。承传方东树学问,熟悉儒家性理之论,欲合文、道为一。留心兵事吏治。其学问才识受到清末重臣吴廷栋、倭仁、曾国藩敬重。曾任枣强知县,创敬义书院,朝廷加授五品衔。著有《俟命录》、《柏堂经说》、《笔记》、《文集》共一百五十余卷。

方中德

字田伯。方以智之子,方中通之兄。清初隐居不仕,年逾八十犹读书不辍。著有《古事比》、《遂上居集》。

方浩

字孟亭。清安徽桐城人。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任太原知县,历任山西潞安知府、江西广饶九南道按察副使兼摄九江府事、江西吉南赣道按察使(明代在各省设按察使,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司法。清朝也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简称臬司)等。他为政崇尚务实,重视农耕、民食,保持一方治安和社会稳定。

方维甸(?—1815)

字南耦。方观承幼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任吏部主事、郎中。曾随福康安平定台湾内乱,又随福康安进军西藏,击退廓尔喀(尼泊尔)侵略军。历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长芦盐政。嘉庆元年(1796年)被削夺职务,降为刑部员外郎。后到陕西办理军务,任山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嘉庆八年,任陕西巡抚,治理陕西军务,平定宁陕兵变,办理善后事宜。嘉庆十四年,升任闽浙总督,任内筹措台湾屯、民、商务章程,察治盐政积弊。嘉庆十八年,方维甸为母守丧去职,适逢天理教教主李文成等起义,占据滑县。天理教教徒林清在北京城内率众攻入皇宫。嘉庆帝令方维甸“夺情”复职代理直隶总督。李文成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嘉庆帝允许方维甸回原籍守丧。嘉庆二十年,方维甸在家中病逝。嘉庆帝非常惋惜,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追谥为勤襄,钦赐其子方传穆为进士。

方浚颐

安徽定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同治八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学士袁保恒主张增加盐价,方浚颐坚决反对。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使等职。后退出政界,到扬州开设淮志书局。他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作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他与方浚师、方浚益被文坛称为“方氏三兄弟”。

方中通(1634—1698)

字位伯(白),晚号陪翁。清初数学家。方以智的次子。他5岁即入学,但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中,他多次逃难。以后在方以智隐居五岭,并屡遭清兵搜捕而到处藏匿期间,方中通大多时候随父一起东奔西走。方以智去世后,他经人介绍,到广东恩平教书,直到垂老。

因受家学影响,方中通从小喜爱数学、天文学。先从汤圣弘(安徽六合人,精通天文历法)学习郭守敬《授时历》,后因薛风祚介绍在南京认识西欧传教士穆尼阁(1611—1656,波兰人,首先将对数传入中国),并向他学习西方数学知识。他的主要著作是《数度衍》,共24卷,附1卷,这是他28岁以前10年努力的结果。书成之后,他还和学术界友人们不断地讨论书中的问题,加以修改和补订。此书虽然是方中通所著,但却包含了诸多学者的思想和论述,是集体研讨的产物。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数度衍》在恩州刊行。该书篇幅大,内容多,除了球面三角外,几乎包罗了当时刚传入的所有西方数学知识及当时所能见到的中国数学知识,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数学上的百科全书。在清初算书奇缺的情况下,它的刊行,无疑对于民间数学知识的传习,起了积极的作用。

除《数度衍》外,方中通还有《音韵切衍》2卷、《篆隶辩丛》2卷、《心字宗续编》4卷,以及诗文集《陪集》和续集若干卷。另有《周易深浅说》、《四艺略》、《揭方问答》等书稿,可惜都在康熙二十五年火灾中被烧。

方象瑛

字渭仁。清浙江遂安(今淳安)人。康熙初年进士。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任翰林院编修,曾主持四川乡试。他自幼聪慧,10岁即作《远山净赋》。著有《健松斋集》、《封长白山记》、《松窗笔乘》等。

方恒

字子永。方履篯孙。光绪年间举人,官至江西石城知县。著有《果斋文集》及《说文铨雅》等书。

方国栋(?—1677)

字干霄。清顺天宛平(今属北京)人。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历任刑部郎中,广东海北道佥事,江南苏松常道参议。顺治十六年(1659年)平广东“海寇”,为雷州廉州两府受牵连的富户雪冤。康熙年间,曾修浚太湖堤闸,奏请每年免除江南布匹五万匹,禁止士兵扰民。

方振声(?—1832)

清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由供事选充福建巡检,升任嘉义(今属台湾巡检)县斗六门县丞。道光十二年(1832年),嘉义县爆发了张丙领导的农民起义,方振声战死。

方恮

字子谨。方履篯孙。一字退斋。勤力治学,以通经致用相激励。清末重臣李鸿章招聘他撰修《畿辅通志》。他在保定病逝时,年仅30岁。著作多散失,仅存《退斋文集》一卷。

方履篯(1790—1831)

字彦闻。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方国栋玄孙。嘉庆年间举人。历任福建永定、闽县知县。天旱求雨时中暑而死。学识渊博。工诗词及骈体文。擅长隶书,精于鉴赏,爱好金石文字,蓄积达万种,对地方志有诸多贡献。著有《伊阙石刻录》、《富蘅斋碑目》、《万善花室外集》、《金石粹编补正》,撰有《河内县志》、《武陟县志》、《永定县志》等。

方昂

字坳堂。清山东历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升任郎中。因受同僚排挤,有十多年职务没能晋升。曾与刑部长官争辩,长官虽然愠怒,然而看重他的人品和才华,推荐他出任江西饶州知府。后历任江苏苏松道、江宁盐巡道、贵州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他执法公正,曾建议捕治江浙一带的海盗,重整社会风气,颇得同僚敬重。嘉庆年间,他因病辞官回乡,清仁宗曾惋惜地说:“此人可惜。”

方申(1787—1840)

字端斋。清江苏仪征人。从学于嘉庆、道光年间名儒刘文淇。精通《易》经。著有《诸家易象别录》、《虞氏易象别录》、《周易互体详述》、《周易变卦举要》。

方薰(1736—1799)

字兰砥。清浙江石门(今桐乡)人。画家。幼时即从父学画,游学于吴越间,兼有众家之长。认为“写生以意胜形似”;“不拘难易,须雅驯”。著有《山静居论画》。一辈子没有涉足官场。

方士庶(1691—1751)

字循远,号小师道人。安徽歙县人,客居江苏扬州。是画家黄鼎之弟子,为当时画苑新秀。

方耀(?—1891)

字照轩。清广东普宁人。咸丰初年,随父亲方原办乡团练,其部下皆精悍勇敢。后来他投奔清军,因功升任把总。转战广东、江西、福建各地,屡败太平天国兴王陈金缸、康王汪海洋、侍王李世贤等部,朝廷赐号“展勇巴图鲁”,并升职为都司,累升至广东潮州镇总兵。创“选举清乡法”。光绪年间,先后署理广东陆路提督、水师提督。

方殿元

字蒙章,号九谷。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康熙初年中进士。曾任郯城、江宁知县。侨寓苏州,与两个儿子方苏还、方苏朝都因诗闻名于世,三人同列“岭南七子”中。著有《九谷集》。方苏还著有《灵洲集》,方苏朝著有《勺园集》。

方秋客(?—1860)

清江苏宜兴人,名元,又名文林。世为银楼首饰工匠,因善弈,被称为“高棋细银匠”。他和国手陈子仙受二子的对局,辑为《陈方七局》,为棋界称道。

方玉润(1811—1883)

清末云南宝宁(今广南)人,字友石,一字黝石。咸丰十年(1860)曾入湘军曾国藩幕。同治三年(1864)宫陇州州判。好致用之学。著有《诗经原始》、《风雨怀人集》等,收入《鸿蒙室丛书》。

方举赞(1821—1906)

清末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初在上海打铁坊当学徒,满师后流动打铁谋生,并贩杂货,往来上海、广东牟利,又从英商“老船坞”买卖旧铜皮、铜钉中获利。同治五年(1866)与人合资开设发昌打铁作坊,专为“老船坞”配制船用零件。十二年易名发昌铜铁机器车房,渐修造小火轮出售以至“专造大小火轮船机器”。“兼造门市车床汽锤”,至八十年代已发展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光绪五年(1879)退休,改由其子方逸侣经营。

方伯谦(1852—1894)

清末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字益堂。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为首届出洋学生赴英学习驾驶。二十年,管带济远号会同广乙等舰,护送高升号等运兵赴朝,在丰岛海面遭日舰偷袭,他鼓轮脱逃,造成清军七百多人殉难,竟谎报击毙日海军司令,冒领战功。后又在黄海海战中临阵怯战,见致远号被敌击沉,即转舵逃跑,并撞伤扬威号,致扬威号被日舰击沉。不久,被清廷处死于旅顺。

方枢(1884—?)

安徽定远人,字立之。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清末历任知县、奉天谘议局科长、山东抚署参事。民国成立,为袁世凯总统府内史长。1913年,代表袁列席宪法会议,被国会拒绝。段祺瑞执政时任国务院秘书、法制局局长、政事堂参议。1919年充任南北议和北方代表。

方乾

清安徽歙县人,字又乾,号希仙。善画出水、花鸟、人物,均超妙入神。曾仿周昉作《丽人行图》,设色艳丽,笔致流畅。

方还

清广东番禺人,字蓂朔,号灵洲。康熙贡生。工诗,与弟朝皆有诗名。为“岭南七子”之一。侨居吴县(今江苏苏州),与弟称“吴下二方”。著有《灵洲集》。

方迈

清福建闽县(今闽侯)人,字子向。康熙进士。知萧山县,调兰溪,以不善长官罢归。通贯经史,好宋儒书,尤精周敦颐《太极图说》。对经义、音韵、佛书都有研究。著有《九经衍义》、《春秋补传》、《考证资治通鉴前编》、《古今通韵辑要》等。

方殿元

清广东番禹人,字蒙章,号九谷。康熙进士,历任山东郯城、江苏江宁知县。后以疾辞官,侨寓苏州。工诗文,尤长于乐府。为“岭南七子”之一。著有《九谷集》、《环书》。

清浙江淳安人,字若文、文辀,号朴山。康熙进士。官直隶丰润知县。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与试。晚年曾主敷文讲席。少从学毛奇龄,通贯经史。工诗古文词,与方苞并称。著有《十三经集解》、《集虚斋文录》、《离骚经解》、《集虚斋学古文》等。

方薰(1736—1799)

清浙江石门(今余姚东)人,字兰士、兰坻,号嫩儒、兰如、兰生、长青,自称樗盦。工诗词、书画,亦治印。幼年侍父游吴越,即露头角。后就食桐乡金德舆家,观摹金氏收藏书画名迹,悉增其胜。书法褚遂良。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晚年好作梅竹、松石。著有《山静居论画》、《兰坻诗钞》、《山静居稿》、《井研斋印存》。

方友升(?—1906)

清末湖南长沙人。早年参加清军镇压四川农民起义。同治七年(1868)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光绪元年(1875)擢总兵,从刘锦棠入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乱。十年,中法战争爆发,率军攻文渊关,陷入法军重围,全力突围出,所部亲军五百仅存二十七骑。次年参加镇南关、谅山之役。后任广东南韶、连镇总兵。中日甲午战争中,率兵三千北上守山海关。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他率师入卫,驻山西固关。次年调浙江衢州镇总兵。

方维(?—1912)

湖北随县人,字旭初。早年投湖北新军。清宣统三年(1911)加入文学社。武昌起义时参加攻占楚望台、督署等战斗。湖北军政府成立,先后任军令部调查员、军务部参议、将校团团长。1912年随张振武入京,因与张振武等对袁世凯、黎元洪不满,被黎元洪勾结袁世凯杀害。

方君瑛(?—1932)

方声洞之妹。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师范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广州起义前曾任暗杀团团长,谋划刺杀清摄政王。辛亥革命后,她回国教书,后由国民党领袖黄兴派赴法国留学。1922年回国后任广东执信学校校长。1932年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而自杀。

方玮德(1909—1935)

安徽桐城人。1931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后在福建集美中学任教,曾与徐志摩等创办《诗刊》,为新月派后期主要诗人。著有《玮德诗集》、《丁香花诗集》及《玮德诗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