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迅猛发展,兴起于20世纪后半期的东亚产业转移的“雁行模式”在原先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原本处于“雁尾”的中国在东亚产业转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得东亚各国间的垂直一体化分工模式逐渐向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发展。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前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目前正处于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前景乐观,但面临的种种现实困难和考验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处理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选择、承接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自主创新的关系、提高国内R&D效率、提高在国际生产合作和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等方面,实践中应作出富有远见和战略意义的系统安排。
就上述问题而言,本书的研究结论对经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一、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一)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引FDI,促进经济增长
在实践中绝不能忽视规模经济的重要意义,从更深意义上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到达一定规模和层次以后才发生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规模不经济的条件下是无法奢谈集约型经济增长问题的。如果只是因为FDI会对产业竞争力不强的本国产业造成冲击就盲目限制的话,无疑会把我国拉回封闭、保守的经济状态,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生产率差距。
(二)积极参与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大部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组装生产环节,加工企业利润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不高。本书实证研究的结论一方面辅证了这一观点,另一方面发现了加工贸易和国内R&D投入之间的强烈互动关系:在加工贸易中的“干中学”对技术学习和技术进步的意义是重大的。实践中要更重视加工贸易中的技术学习和消化吸收,改善在全球分工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三)抓住机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正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经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想抓住国际制造业技术和国际资本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机遇,集聚优势,实现从“中国制造”向研发、制造、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创造”的路径转变,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抓住跨国公司的新投资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合性的增长点
一是把跨国公司对中国服务业投资的战略调整新趋势与我国服务业的主动发展结合起来。目前,我国的服务业比重和竞争力较为落后,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正是服务业的落后,导致中国经济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低价值部分,中国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收益环节。而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服务业领域是跨国公司投资集中发生的领域,近年来,服务业已占到跨国投资总量约60%的份额。加入WTO后,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程度将会越来越大,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的跨国并购成为推动跨国投资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以促进我国重化工业等上游产业项目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老化,缺乏向高一级进化的动力,特别是制造业技术老化问题较为严重。目前,正值跨国公司产业发展战略的全球性梯度转移,尤其是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加工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梯次转移,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重化工业等上游产业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为此,我国应及时调整引资战略,进一步完善投资导向,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配套产业,延伸主要产业链条,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把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
2.在有条件的区域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园区带动,加快产业园区、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创业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集约型园区和特色专业镇,提升园区经济和镇级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实施大企业带动,积极引进和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大的产业项目,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实施名牌带动,大力培育和发展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强化中国区域品牌,构筑名牌群体优势,带动优势产业集约发展。
二、既要重视R&D投入规模,更要重视R&D效率的提高
就实现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言,国内R&D投入规模的继续扩大和R&D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R&D效率的提高,加大承接技术转移的力度,逐步实现“以市场换技术”向“以竞争求技术”的转变。
第一,要在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我国的投资力度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外国企业向我国转移关键技术,并不断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层次,逐步完善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竞争环境,逐渐由单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转变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使我国逐步由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向“研发中心”转变。
第二,切实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在引进过程中要重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并加大对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形成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在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向外转移部分产业,对有条件的企业倡导“走出去”战略,对低产业梯度国家适时转移相对先进的技术,提高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全方位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实施知识产权和专利带动战略,重视发明专利,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高、优势资源集中的战略产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制定专业镇和行业联盟技术标准,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掌握技术标准拥有权,支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加快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新投资领域。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的社会氛围。
第四,做强做大内源型经济,做优做强外源型经济。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内源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积极扶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高就业型等效益好、品牌优、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支持、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和提升,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产品、设计、销售、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具有土地资源优势的地区要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承接具有产业链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的产业高端项目。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强与本地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
三、GDP增长和TFP增长并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战略层面考虑,应该改进以GDP为中心的政府行政绩效考核。做大经济规模固然十分重要,但不应过于强调,应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技术效率的提升。对较为发达的东部省份,更要重视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科学发展观的实施要求我国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资源消耗,注重依靠科技进步而非单纯依靠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需要我国尽快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逐步由传统GDP考核向绿色GDP考核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官员生态政绩考核制度。以彻底防止和杜绝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迫于招商引资的压力,未经严格考察、审核和项目环境评估就匆忙上马,损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知识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一个经济系统内如果能够通过资本或劳动投入内生出更多的技术,那么这一经济体就可以保持长期的增长,其增长率依赖于技术进步率。虽然在解释经济增长的现实上,内生增长理论还没有一个统计上可操作的方法,但是重视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社会再生产从外延向内涵、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路径。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因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根源是整体科技水平低,而科技水平直接与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所造就的高素质人才及劳动者相关。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措施是大力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和提高存量资本即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需要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通过新的、科学的经济增长模型理清发展思路。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产业和企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核心。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工艺的手段和杠杆是增量资本的投入方向及方式。新增资本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环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长期根本性措施是大力发展和普及教育,提高科技人员水准和国民整体素质。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使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具有坚实的人才和大众基础。家庭、企业和政府都是教育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家庭以个体人的志向为导向进行投资,企业以实用需要为导向进行投资,政府以基础科研和普及性教育为导向进行投资。要把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中的重大基础性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制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政策。
对于处于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国来说,科技进步不仅源自自主研发,更重要的源泉是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传播。Lucas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各国的经济增长是产业革命科技扩散的结果。作为一种无形资源,科技有着可分享性,通过技术引进、传播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可以节约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自主研发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着一个先进的外部环境和大量技术资源,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整体发展。
技术进步要有制度保证。改革后,我国的企业大部分都转变为私营或合资企业,那么就存在着技术进步与企业所有者利润之间的矛盾。只有技术进步不影响利润时,技术才会被应用。那么我们的制度就要保证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因为在竞争市场中,先进技术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虽然应用先进技术会使利润降低,但是通过提高产量和质量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有利于企业价值的长期最大化。在竞争的压力下和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无法预料新技术是否会被竞争对手采用,即存在一个“囚徒困境”博弈,最终的结果是厂商都采用先进技术。
在宏观政策方面,内生增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侧重于推动技术进步,如Romer认为,政策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周期的治理上,而应着力促进发展新技术的各种政策,忙于使用“微调”和寻求操纵“软着陆”的方法是不对的。政府应少投资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投资私人化,同时应补贴以大学为中心的研发队伍并鼓励风险资本的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