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蓉
每当我们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时,都在反复琢磨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报告”的灵魂到底是什么?对这样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当你反复感悟从“报告”中读出的道理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而且,越读越品,一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底气油然而生。于是,一时间,“三个自信”便成了人们点击率最高的热词,然而,在事实上,越“热”的东西往往越需要对其进行“冷”思考。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冷”思考呢?可能大家不希望再看到那些泛泛的对什么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而是能不能让人们从耳熟能详的“三个自信”的深刻领悟中,体会出一些新的信息,给大家一点点启示,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那种自信带来的精神力量。
说到自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自信就是指建立在自我评价基础上的积极态度。从狭义来说,自信就是指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在这里,笔者想告诉大家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中的自信,不是指人们常说的心理学意义的个人自信,而是指国家的自信、民族的自信、人民的自信,一句话,是指我们党对自身成熟的自信。其实,对这样的一种自信,我们已期盼太久太久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这样说,“三个自信”是我们党对我国国情的清醒认识、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并以此形成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的不竭之源。
一、“三个自信”是凝聚人心、成就未来的内生动力
在这里,让我们共同看一下十八大报告中的一段话: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三个自信”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中,给我们的感觉是耳目一新,振聋发聩。
记得在十八大前夕,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以《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为题专门撰文解读“中国梦”,寄望中国“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一时间,“中国梦”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十八大闭幕后的不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在参观结束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时隔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极大地凝聚了全民族的共识,向全世界昭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中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党的伟大,我们国家的强盛,我们人民的尊严。当每个领导干部真正读懂“三个自信”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状态,如果能够充分释放出来,就会化作凝聚人心,成就中国梦想的正能量。
二、“三个自信”是把握方向、固守信念的思想定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做出了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在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中,只有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使人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认识,明确我国发展前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乎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的方向性问题。中国近代170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进行了艰苦抉择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也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可以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如果没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定意志和执著追求,就无法实现“中国梦”的预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好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使“三个自信”真正成为每个共产党人坚持信仰、矢志不渝地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思想定力,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三、“三个自信”是奋力前行、勇于进取的发展合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描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时,要求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如果把这“三个自信”放在心里掂一掂,你就会发现其与中国梦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而要实现这一中国梦,就必须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把十三亿人民凝聚在一起以形成发展合力。说到这个发展合力,最根本源于对道路自信的坚定,对理论自信的追求,对制度自信的执著。自信不应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认识层面上,更不能“自我陶醉”,而应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变成为实现伟大梦想的行为自觉。
虽然,我们现在已站在实现“中国梦”最近的历史节点上,但是,要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为之奋斗的这一伟大梦想,仍然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力量,才能一往无前、无坚不摧。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才能动员和组织全党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共吉林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